学科分类
/ 13
253 个结果
  • 简介:学者们大多认为对抗式的刑事诉讼模式起源于英国。对抗式刑事诉讼模式的产生,主要是一个法律史问题,而不是一个法理学问题,弄清楚该模式的起源十分重要。通过研究西塞罗为克鲁恩求斯辩护一案,可以确信该模式起源于共和晚期的古罗马,在谋杀与投毒罪刑诉中已相当发达。

  • 标签: 对抗式诉讼模式 刑事诉讼模式 罗马共和晚期
  • 简介:刑事法制的亲伦关怀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体现。对中国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考察和中外亲亲相隐制度的比较分析表明,中国本土的亲亲相隐制度以巩固家国秩序为宗旨,以维护亲伦礼教为目标,以规定个人义务为特征,但它毕竟契合人性,体现了对人情的尊重和对事理的顺应。中国现行刑事法制中的关系人犯罪立法非但无视亲伦关怀,甚至混淆了道德与法律、强加了法律义务。我国刑事法制应当承认容隐权,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重构亲亲相隐制度。

  • 标签: 亲亲相隐 刑事法制 关系人
  • 简介:摘要:针对我校刑事影像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拘于传统、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导致能力层面教学目标实现难及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准确地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等现状,本文将尝试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刑事影像技术课程教学中,探索该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可以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特点,以真实案例情景设定“任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 标签: 任务型教学法 刑事影像技术 教学
  • 简介:我国无期徒刑配刑存在诸多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处:刑罚结构偏重,涉及无期徒刑的罪名过多;过失犯罪配置了无期徒刑;未成年人犯罪配置了无期徒刑。对此,应优化我国的刑罚结构,禁止为过失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配置无期徒刑。

  • 标签: 无期徒刑 刑罚结构 过失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
  • 简介:摘要: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都属于程序法,都是在进行诉讼活动时候需要遵守的法律规范,也都是为了正确的实施实体法而制定的法律规范,因此存在着很多共同适用的原则和制度,比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驶职权,以事实为依据,借助法律进行公开审判等等。本文将针对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关系进行浅议。

  • 标签: 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 法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清朝统治时期,外蒙古的游牧民除贵族与奴隶外,还可分为隶属于清朝皇帝的自由民(箭丁)、隶属于蒙古贵族的随丁和隶属于藏传佛教活佛的沙毕(庙丁)等三种身份。其中,对适用于前两者的法律制度已明确,但在沙毕身份人群中,隶属于库伦大活佛的也克沙毕处在特殊的管理机构之下,什么样的法律才能适用于他们的罪行,对此问题有的三种学说各执一词,未能完全明确。为此,本文选择清末发生的三起也克沙毕刑事案件,初步确定判决所使用的法律,证明除原来有效的蒙古法《喀尔喀吉鲁姆》以外,清朝的"蒙古例"和《大清律例》在清末有着强烈的效力,另外《喀尔喀吉鲁姆》之判例集《乌兰哈齐尔特》在清朝灭亡之际仍保持其判例效力。

  • 标签: 法律 清代蒙古 也克沙毕
  • 简介:摘要通过刑事侦查案件现场模拟复原分析仿真系统,可以掌握各类复杂场所的案件现场检查方法,处置突发事件,提高警院教学质量。该系统的演练不受场地天气限制,提高训练效率、效果,降低实验的经济成本和实验风险,减少物资消耗。

  • 标签: 刑事案件 现场 虚拟仿真 实验实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严峻的贪腐违法犯罪形势和国民对贪腐的感知适应,是"两高"最新颁布的《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提升贪腐犯罪定罪量刑数额的现实和社会心理原因。《解释》提升贪腐犯罪定罪量刑数额虽然有助于缓解眼下实践办案的难题,但却面临更为根本性的法治疑问。提升贪腐犯罪定罪量刑的数额意味着国家"严惩腐败"刑事政策和法治立场的让步。刑法对贪腐犯罪治理意义原本就相当有限,《解释》的做法具有导致国民反腐意识进一步钝化和刑法反腐功能进一步衰退的风险。反腐必须坚守法治理性,倚重刑法反腐已走到尽头,国家反腐刑事政策的法治转型迫在眉睫。

  • 标签: 贪污贿赂罪 司法解释 感知适应 刑法功能衰退
  • 简介:公诉权与私诉权绝对不是各自“孤立”,它们是互相联系和补充的,并共同发展,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刑事诉讼制度所必须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语境下、从公诉权与私诉权互补性的内涵出发,在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借鉴之下,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起诉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公诉权 私诉权 互补性
  • 简介:2013年3月14日新《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的通过,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对于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问题,可以是此次修律的一大亮点。通过修订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与完善,既增加了监督的内容和途径,又扩大了监督的范围,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监督力度。但是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或者漏洞,亟需进行改革与完善。

  • 标签: 法律监督 监督权 监督力度
  • 简介: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手段高质量化与成人化的犯罪趋势持续攀升。而现有刑事责任年龄的桎梏以及对罪错未成年人教育挽救措施的缺位形成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对这部分未成年人的实质放纵。刑事责任年龄作为一种法律推定首先取决于行为人的意志、辨认和控制能力,未成年人也并不是绝对的弱者。在降低现有刑事责任年龄的同时,改革完善不同层级罪错未成年人的处罚措施,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应有之义。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宽严相济 刑事责任年龄 社区矫正
  • 简介:我国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之路面临着许多问题和考验,一方面,应当明确庭审实质化的内涵,厘清审、辩、控三方职能的虚实问题,另一方面,在当前的诉讼体制改革背景下探讨新的审、辩、控职能的纵横关系。本文以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对刑事庭审中审、辩、控职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价值分析辩证分析,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在刑事庭审实质化下审、辩、控职能纵横关系实效化的必然性,最终从制度设计及具体操作两个层面对"审"如何使"辩""控"职能产生有效对抗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

  • 标签: 刑事庭审实质化 审、辩、控职能 纵横关系 实效化 实证研究
  • 简介:检察权是检察院享有的法律监督权。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权主要体现为公诉权、职务犯罪侦查权和包括审查批捕权、立案监督权、侦查监督权、审判监督权以及执行监督权在内的司法监督权。2016年底启动的监察体制改革一项重要内容是将检察院对自侦案件的侦查权调整由监察委员会行使,这将带来刑事诉讼领域检察权的重构问题。借此契机,反思过去检察权在刑事诉讼中运行存在的问题,结合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要求,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以期能够实现检察权的优化,确保刑事诉讼的运行。

  • 标签: 监察体制改革 检察权 重构 优化
  • 简介:本文参阅围绕当前司法实践中正在强调的坚持保障人权、司法程序公正、公开审理原则,提高刑事审判文书的说服力以及公正、果断执法等一系列法律问题,提出了改革现行法院刑事判决书结构的观点和建议,同时进行了法律分析。

  • 标签: 人民法院 法律分析 判决 调整 司法程序 法律问题
  • 简介: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的合理存在已经是法治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藏区“赔命价”习惯法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我们应吸收借鉴其合理性并纳入司法审判程序中;但“赔命价”习惯法也存在局限性,在司法审判活动中应弃其糟粕,正确引导藏族“赔命价”习惯法在藏区发挥作用。

  • 标签: 赔命价 部落习惯法 藏族地区刑事司法 民间法
  • 简介:清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法制最为完善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立法上,也体现在法律适用上。清朝少数民族法律适用上在民事与轻微刑事案件和徒刑以上重刑案件存在不同。清朝少数民族法律适用在程序法与实体法中有不同规定,实体法的适用上又具体分为适用一般法、特别法和一般法与特别法相结合三类。清乾隆朝刑部驳案判决被大量保留下来,其中不少判决是少数民族案件,对此分析可以真实反映清朝少数民族法律适用上的情况。清朝少数民族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体现出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国家在承认少数民族法律时积极把一般法原则引入少数民族刑事案件中,促使整个国家刑事重案在法律适用上趋向统一。

  • 标签: 少数民族 刑事案件 一般法 特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