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主动脉夹层手术操作复杂,主动脉与人工血管的吻合口情况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人工血管翻转吻合理念,是主动脉夹层手术血管吻合的新理念,可能会有助于改善预后。本文总结了人工血管翻转理念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发展及应用,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人工血管 翻转
  • 简介:摘要吻合口漏是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吻合口漏高危因素的研究方向可概括为直肠癌患者一般情况、肿瘤因素、围期因素。

  • 标签: 直肠癌 吻合口漏 低位前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磁吻合技术(magnetic compressive anastomosis,MCA)进行肝脏附属大血管快速重建,研究离体肝部分切除后实现肝脏快速植入可行性。方法选择成年杂种犬15只,离体肝脏部分切除后进行原位肝脏植入,按肝脏附属大血管吻合方法不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MCA组(n=10),利用新型复合材料磁吻合快速重建肝、肝下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及门静脉(portal vein,PV);传统缝合(traditional handsewing,THS)组(n=5),采用传统手工缝合方法完成肝脏附属血管吻合。记录静脉吻合时间及吻合口渗漏情况、中与术后生存时间,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管造影检查吻合口血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MCA组中死亡1例,存活9只,肝、下IVC及PV吻合耗时(9.5±2.5) min较THS组(30.7±3.4) min明显缩短(P=0.000);无肝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CA组吻合口无渗漏血发生,肝脏植快速植入后血流动力学稳定,THS组5只犬于中全部死亡。术后血管X线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MCA组IVC及PV吻合口血流通畅,无狭窄及血栓形成。结论MCA技术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吻合效果可靠的肝脏附属大血管重建方法,可显著缩短肝脏植入时间,减少离体肝切除中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自体肝移植 血管 磁吻合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两家医院接受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治疗的35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分为吻合口漏组与无吻合口漏组,吻合口漏组有52例(14.53%)患者存在吻合口漏现象,306例为无吻合口漏组。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各类别中患者占比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营养状况(≥3分)、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术前贫血及术前血清白蛋白(<35 g/L)为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营养状况(≥3分)、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术前贫血及术前血清白蛋白(<35g/L)等,可对患者术后的恢复状况造成不良影响,显著提高了患者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不利于患者术后病情恢复。

  • 标签: 直肠肿瘤 全系膜切除术 吻合口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两家医院接受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治疗的35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分为吻合口漏组与无吻合口漏组,吻合口漏组有52例(14.53%)患者存在吻合口漏现象,306例为无吻合口漏组。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各类别中患者占比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营养状况(≥3分)、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术前贫血及术前血清白蛋白(<35 g/L)为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营养状况(≥3分)、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术前贫血及术前血清白蛋白(<35g/L)等,可对患者术后的恢复状况造成不良影响,显著提高了患者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不利于患者术后病情恢复。

  • 标签: 直肠肿瘤 全系膜切除术 吻合口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收治的4例先天性气管软骨缺失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儿确诊年龄为2个月~1岁。1例出生后无明显症状,之后反复喘息发作3次;余3例患儿出生后即有症状,表现为喉鸣、反复咳喘。4例患儿支气管镜检查均见气管局部管腔呈类圆形、明显向心性狭窄,但镜身可顺利通过,管壁未见软骨结构。其中3例行胸部增强CT检查均表现为气管局限性狭窄,呈沙漏样,不伴血管畸形。4例患儿均手术治疗,其中3例恢复良好,1例术后死于重症感染。

  • 标签: 先天性气管狭窄 气管软骨环缺失 支气管镜 儿童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2017年至2018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就诊的4例双胎妊娠联合宫颈实施延迟分娩病例的诊治经过和母儿预后。4例患者均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在第1个胎儿自然娩出后,均表现为宫缩逐渐减弱或消退,未诱发第2个胎儿启动分娩。充分知情同意后在母胎情况稳定2~3 d后行宫颈实施延迟分娩。第1个胎儿分娩孕周分别为25+4、23+1、27+1和23周。第2个胎儿分娩孕周分别为30+1、32+6、31+4和24周。延迟分娩间隔时间分别为32、69、31和7 d。延迟分娩胎儿4例,存活3例。存活的这3例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均≥8分,出生体重分别为1 390、2 290和1 620 g,随访至生后2年,均未见发育异常。母体均未发生严重感染、出血和宫颈撕裂等并发症。

  • 标签: 妊娠,双胎 环扎术,宫颈 接生,产科 时间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罗恩病患者小肠黏膜上皮细胞Piezo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7例克罗恩病患者(克罗恩病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疾病部位和生物学行为的分类情况等,同期收集10名行肠镜检查的健康体检人群末端回肠(距回盲瓣20 cm处)的正常小肠黏膜上皮组织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Piezo1在克罗恩病患者不同的疾病部位、疾病生物学行为、疾病活动性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克罗恩病黏膜活体组织检查标本组织学评分系统和肠道纤维化评分分析CD患者肠道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情况。应用ImageJ软件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Piezo1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分析Piezo1相对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和小肠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克罗恩病组中男37例(64.9%),女20例(35.1%);年龄为(39.1±14.2)岁,范围为18~71岁;患病时间为(26.5±24.1)个月;疾病部位为回肠型29例(50.9%),回结肠型26例(45.6%),结肠型2例(3.5%);疾病生物学行为为非穿透非狭窄型12例(21.1%),狭窄型31例(54.4%),穿透型14例(24.6%);疾病中度活动期47例(82.5%),重度活动期10例(17.5%);中度肠道炎症17例(29.8%),重度40例(70.2%);6例(10.5%)肠道纤维化评分为1分,28例(49.1%)为2分,18例(31.6%)为3分,5例(8.8%)为4分。克罗恩病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Piezo1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12.9±4.6比8.5±1.1),狭窄型和穿透型克罗恩病患者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Piezo1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非穿透非狭窄型克罗恩病患者(12.6±3.8、9.8±2.4比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3.66、-3.32,P均<0.01)。重度肠道炎症克罗恩病患者小肠黏膜上皮细胞Piezo1相对表达水平高于中度肠道炎症克罗恩病患者(13.1±4.2比9.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肠道纤维化评分为4、3、2、1分患者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Piezo1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7.6±5.2、12.6±1.7、9.1±2.1、5.8±1.1,4分患者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Piezo1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3、2和1分患者,3分患者均高于2和1分患者,2分患者高于1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5.10、-3.84、4.60、6.55、2.56,P均<0.05);小肠黏膜上皮细胞Piezo1相对表达水平与肠道组织炎症严重程度和纤维化严重程度均有关,肠道炎症或纤维化越严重,小肠黏膜上皮细胞Piezo1相对表达水平越高。结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Piezo1相对表达水平与克罗恩病生物学行为,肠道炎症、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均有关,推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达的Piezo1可能与克罗恩病的肠壁纤维化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临床关联,但是否在克罗恩病肠壁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及其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Crohn病 Piezo1 机械敏感离子通道蛋白 肠壁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与对照组鼻黏膜上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其功能,寻找参与调控CRSwNP鼻黏膜上皮屏障功能损伤的关键基因。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从可公开获得的GEO数据库下载编号为GSE107624(7例CRSwNP和7例对照)和GSE69093(13例CRSwNP和11例对照)的mRNA表达芯片数据,对两个数据集进行联合分析,筛选CRSwNP患者鼻黏膜上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相互作用网络、功能注释和参与调控通路分析,根据基因注释结果筛选参与CRSwNP调控的重要基因。同期,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CRSwNP患者鼻息肉组织(14例,46.8±17.9岁)和鼻中隔偏曲患者的钩突黏膜组织(7例,23.4±2.3岁)作为对照组,对组织进行原代上皮细胞培养,并提取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对筛选出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验证。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SE107624数据库中CRSwNP患者与对照组上皮细胞中差异基因为3 856个,GSE69093数据库中为771个。在2个数据库中,CRSwNP患者鼻黏膜上皮细胞同时表达上调的基因共55个,表达下调的基因共3个。对这58个基因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发现SPTBN1、FNBP1L、VAPB、SNX1参与细胞黏附功能,MAP1B参与微管相关复合体构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BAMBI、SIAH1参与调节果蝇无翅/整合素(Wingless/Integrated,Wnt)通路,COL6A1、EIF4E参与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通路;String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微管相关蛋白1B(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B,MAP1B)、VAMP相关蛋白B和C(VAMP associated protein B and C,VAPB)为核心功能蛋白。对筛选出差异倍数前3位基因(COL6A1、MAP1B和BAMBI)进行Q-PCR验证,MAP1B在CRSwNP患者鼻黏膜上皮细胞表达水平升高。结论CRSwNP鼻黏膜上皮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的MAP1B基因,以及相关的Wnt、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异常可能介导了CRSwNP鼻黏膜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

  • 标签: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鼻黏膜上皮屏障 转录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始点疗法和姜黄素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男29例,女15例,年龄(38.45±8.82)岁,观察组男30例,女14例,年龄(39.09±7.65)岁。对照组应用姜黄素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张钊汉医师创建的原始点疗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临床疗效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5%(42/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5%(35/44)(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16±0.59)分以及黏膜病变区域面积(4.62±0.58)cm2低于对照组,张口度(37.27±4.41)mm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IL-1(1.11±0.36)μg/L和TGF-β1(8.21±3.05)μg/L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采用原始点疗法和姜黄素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烧灼疼痛感,减小黏膜病变区域面积,扩大张口度,降低血清IL-1、TGF-β1水平,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原始点疗法 姜黄素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白细胞介素-1 转化生长因子-β1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数字化切片的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口腔黏膜病病理教学模式,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将修读口腔组织病理学的2017级口腔医学专业64名五年制本科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人。课前两组学生都通过在线课程自学。试验组采用TBL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授课。通过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评价教学效果;发放教学效果问卷,评估学生对TBL的满意度,采用Likert 5级评价方式打分。采用SPSS软件2016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BL试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学生对TBL教学方法表示满意。结论采用TBL与思维导图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 思维导图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脓毒症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87只3月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组,每组29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术后10 min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经腹腔注射二甲亚砜4 mL,姜黄素组经腹腔注射姜黄素200 mg/kg(用4 mL二甲亚砜溶解)。每组随机取其中15只大鼠,于术后2、12、24 h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含量;术后12 h、24 h取大鼠回肠组织,计算回肠组织含水率,并在光镜下观察大鼠回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试验(TUNEL)检测回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同时观察每组剩余14只大鼠术后7 d的存活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PCT、TNF-α、D-乳酸、DAO含量均升高,PCT、TNF-α含量于术后2 h起与假手术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CT(μg/L):1.89±0.17比0.10±0.02,TNF-α(ng/L):216.51±1.47比85.25±8.20,均P<0.01〕,而D-乳酸、DAO含量于术后12 h起与假手术组出现统计学差异〔D-乳酸(mg/L):40.53±7.76比11.29±1.28,DAO(ng/L):1 120.40±302.35比330.02±81.28,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术后各时间点PCT、TNF-α、D-乳酸、DAO含量均降低,并均于术后12 h起与模型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CT(μg/L):5.37±0.44比8.67±0.64,TNF-α(ng/L):211.12±4.31比313.30±18.46,D-乳酸(mg/L):29.74±1.41比40.53±7.76,DAO(ng/L):810.71±201.41比1 120.40±302.35,均P<0.05〕,术后12 h、24 h回肠组织含水率均明显降低〔分别为(68.34±0.68)%比(70.55±0.87)%和(69.41±0.59)%比(71.69± 0.87)%,均P<0.05〕。光镜下可见,假手术组术后12 h和24 h回肠组织绒毛结构基本正常;模型组术后12 h回肠绒毛萎缩、增宽水肿、高度下降,术后24 h绒毛水肿、萎缩进一步加重;姜黄素组术后12 h和24 h回肠绒毛水肿、高度等结构受损程度较模型组减轻。模型组回肠组织绒毛上皮细胞凋亡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个:25.48±6.10比4.00±2.04),姜黄素组细胞凋亡计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个:15.48±3.75比25.48±6.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姜黄素组7 d累积生存率较模型组下降〔42.9%(6/14)比50.0%(7/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黄素可通过抑制脓毒症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从而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 标签: 姜黄素 肠黏膜屏障 肠上皮细胞 脓毒症 凋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O2激光治疗口腔黏膜白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行药物治疗或激光治疗的60例口腔黏膜白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28例)和激光治疗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后复发率及癌变率。结果激光治疗组总有效率(100%,32/32)高于药物治疗组(78.6%,2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药物治疗组服药期间出现头晕1例,唇干1例,均未停药,自行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2/28);激光治疗组激光治疗过程中出现少量出血2例,漱口水漱口后适当按压即可止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2/3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患者随访1年后复发6例(复发率为21.4%),癌变2例(癌变率为7.1%);激光治疗组患者随访1年后复发1例(复发率为3.1%),无癌变病例;药物治疗组复发率高于激光治疗组(χ2=4.855,P=0.028),但两组癌变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2.365,P=0.214)。结论CO2激光治疗口腔黏膜白斑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复发率和癌变率低,安全性高,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 标签: 口腔黏膜白斑 激光治疗 安全性
  • 简介:摘要分析内镜下切除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性黏膜病变的疗效。收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于3所医院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58例十二指肠非壶腹性黏膜病变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7例(46.6%),十二指肠降部(包括球降交界)31例(53.4%);行内镜黏膜切除治疗者46例(79.3%),内镜黏膜下剥离7例(12.1%),内镜下预切开黏膜切除5例(8.6%);1例中出血,1例术后2 d迟发性出血,1例病变残留,2例术后腹痛,无穿孔发生。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性黏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十二指肠疾病 非壶腹性黏膜病变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预测老年早期胃癌(EGC)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后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我院消化科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行ESD治疗的老年EGC患者3 987例,选择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复发患者作为复发组,276例未复发患者作为对照组。调取所有患者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EGC患者ESD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建立相应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3 987例老年EGC患者,平均随访2.7年,29例复发,复发率为0.73%(29/3 987)。复发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75岁[11例(39.3%)比171例(62.0%)]、病变≥3 mm[19例(67.9%)比111例(40.0%)]、T分期黏膜层[9例(32.1%)比153例(55.4%)]和淋巴结转移[19例(67.9%)比102例(3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2.128,95%CI:1.373~3.624)、T分期(OR=1.763,95%CI:1.079~2.934)、病变≥3 mm(OR=2.604,95%CI:1.363~4.217)、淋巴浸润(OR=2.871,95%CI:1.425~5.639)是EGC患者ES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内部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17(95%CI:0.722~0.941),提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和区分度。结论对老年EGC患者行ESD术前,应充分考虑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和淋巴浸润等因素,综合评估EGC患者ESD术后的复发率。本预测模型能提高术后复发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口服醋酸泼尼松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预防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食管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52例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对照组20例(ESD术后未采取任何预防狭窄的措施),口服组17例,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15例。主要观察:狭窄率、难治性狭窄率、ESD术后内镜下扩张次数、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以及是否有手术和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事件,是否有内镜下扩张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口服组和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ESD术后狭窄率分别为85.0%(17/20)、47.1%(8/17)和46.7%(7/15),ESD术后难治性狭窄率分别为75.0%(15/20)、23.5%(4/17)和20.0%(3/15),内镜下扩张次数分别为3.50(2.25,6.00)次,0.00(0.00,2.50)次和0.00(0.00,2.00)次,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分别为(27.7±9.4)d、(110.1±46.0)d和(147.4±9.4)d,上述四个指标口服组和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均明显低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口服组与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比较,ESD术后狭窄率、难治性狭窄率和内镜下扩张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对照组有2例发生穿孔,其余患者均未发生ESD、糖皮质激素、内镜下扩张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口服泼尼松或者口服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均可有效且安全地预防食管ESD术后的狭窄,且口服联合局部注射激素可延长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心理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 标签: 食管狭窄 糖皮质激素类 早期食管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