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古希腊、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法治观念,对西方中世纪法治理论的传统体系、观点作了详尽的分析,从思想渊源这一深层次的角度剖析了西方法治理论的古老传统,从而探寻了贯穿整个西方法治理论全过程的红线--正义的观念.

  • 标签: 西方法治理论 中世纪 正义 古希腊 古罗马
  • 简介:1998年6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栏目对河南省安阳市的一例遗弃老人案(以下称“遗弃案”)作了报道和讨论。案情大致如下:一位老年妇女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皆已成家,但均不愿承担赡养义务。最初该妇女住在三儿子家,但后来三儿子及儿媳不同意母亲一直住在自己家里,就要求她在三个儿子家里轮流居住。当这位老年妇女搬至大儿子的家里时,大儿子不准她住在房中而令其住在房屋旁边的过道中。这位老人迫于无奈,只好搬到了村中的一个庙中居住,后终因不堪儿子们的虐待自杀。死者的弟弟向法院起诉控告了三个不孝顺的孩子,安阳市受理此案的人民法院依法追究了三被告的刑事责任。在评论此案时,新闻工作者倒行地以“法律意识淡漠法制

  • 标签: 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建设 法律问题 教育者 法律意识
  • 简介: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学校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为全世界各国所重视.借鉴当代国外学校道德教育成功的经验,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 标签: 国外 学校 道德教育
  • 简介:法的正当性问题是法律思想史中历久不衰的经典问题,也是最备受争议的问题,而法道德的关系问题实为其中枢神经。究其根本,在法的正当性问题的道德面向中的种种争议可被归为两个问题:一、法在道德角度上的正当性从何而来?二、人们如何把握和论证此种正当性的来源。这两个问题支撑着法正当性问题道德面向的逻辑构成。以此为线索,研究者可以构建梳理相关思想史的模型。

  • 标签: 正当性 道德 实践理性
  • 简介:在中国加入WTO“满九晋十”之际,针对目前国内外学界流行的某些看法,提出若干商榷意见和建言,是很有必要的。中国人亟宜认真总结加入WTO九年以来的实践经验,对WTO的体制及其立法、法治、执法现状,进行一分为二的科学剖析和判断,提高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新实践。中国和国际弱势群体既要在WTO现存体制中“守法”和“适法”,在实践中精通其运行规则,使其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又要在实践中明辨是非臧否,深入探究WTO现行体制中对国际弱势群体明显不利和显失公平的各种条款和“游戏规则”,认真思考其变革方向,并通过“南南联合”,凝聚力量,推动“变法图强”,促使WTO法制和法治与时俱进,造福全球。

  • 标签: WTO 立法 法治 执法 守法 变法
  • 简介:当社会的秩序遭到破坏,当国家的主权受到威胁,在此等紧急状态下,行政机关的紧急权力应该依然受法律规范,还是应该具有超越法律的行政特权?以康德哲学为基础的规范主义僵化地把法律规范看作是绝对的、无例外的和至高无上的,这样不具灵活性的进路在应对紧急状态下国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时往往缺乏建设性。另一方面,虽然施米特对规范主义的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的观点焊接了规范现实,存在着严重的绝对主义倾向。在此背景下,很多西方学者采用了一个"中庸"的哲学观点:他们在洛克的特权理论中找到了国家面对危机时的灵活性,同时又以洛克的法学理论保障了法治在平常状态下的优先性。洛克的理论既有规范主义的元素,同时又允许紧急状态下行政权力在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扩张,看似两边讨好,其实却存在内部逻辑的不一致规范上的不稳定。总的来说,这三方的观点均不能为紧急状态下的法治行政特权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理论体系。

  • 标签: 紧急状态 法治 行政特权 康德 施米特 洛克
  • 简介:本文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法治秩序建构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当前法治秩序建构理论的致命弱点在于主体维度的缺失;法治秩序建构的本质在于由传统的日常生活世界向非日常生活世界跃迁;当代日常生活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的寓所对于法治秩序的建构形成巨大的阻滞消解因素;日常生活批判对于法治秩序的建构具有根基性价值.进而提出重构当代法治秩序建构理论的设想,即建构一套以国家(政府)为动力,以社会为基础,以日常生活批判和深层文化启蒙为主体维度的国家·社会·日常生活批判三位一体的新的法治秩序建构理论.

  • 标签: 日常生活批判 法治秩序建构 反思与重构 主体维度
  • 简介:法律理性中的司法,应当是一种理性的司法。司法理性是一种归纳理性而非演绎理性,是形式理性而非实质理性,是职业理性而非世俗理性,余祥林案暴露了我国司法过程的非理性,集中表现为以演绎理性代替归纳理性、以实质理性优位形式理性、以世俗理性牵制职业理性,这是余祥林式冤案之必然性所在。更新司法理念、深化司法改革,倡导法官主导下的法治思维,在法律理性中整肃司法秩序,是杜绝余祥林式冤案的根本出路,也是中国法治的根本出路。

  • 标签: 法律理性 余祥林案 司法制度 法官 法治建设 司法自治
  • 简介:2007年10月15~17日,由四川省法学会承办的第三届“泛珠三角合作发展法治论坛”在成都市召开。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宋树涛出席论坛并讲话,来自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四川、湖北、重庆和北京、浙江、宁夏等省(区、市)法学界、法律界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参加或列席了论坛。

  • 标签: 泛珠三角 成都市 论坛 法治 合作 中国法学会
  • 简介:管理国家要求德治和法治相互配合。官方舆论属于德治范畴。清流派清议代表了晚清官方舆论,它的伦理思想体系是儒家道德规范。清流派以实际行动在实践着他们一贯坚持的官方舆论(德治)以大清律例为准绳办案(法治)二者并重的主张。其官方舆论披露了官吏营私这个吏治腐败的焦点问题,通过5个重大案例又反映出官方舆论在依法办案、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官方舆论 依法治国 依法办案 清流派 清朝晚期 中国
  • 简介: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金融法治框架;金融法治建设面临的新态势可以概括为金融服务现代化,其基本特征有金融政策自由化、金融服务网络化、金融企业巨型化和金融服务贸易全球化等;我国金融法治的重构,应以"推动金融服务现代化"为根本任务,并应遵循"法治先行、服务为本、整体设计、重点推进"的方针.

  • 标签: 金融服务贸易 中国 金融企业 自由化 金融发展 金融政策
  • 简介:<正>1997年岁末。江苏民主法制建设掀开了辉煌的一页。12月15日,中共江苏省委作出《关于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决定》;12月30日,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依法治省的决议》。《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举措”的评论员文章。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省级行政区的具

  • 标签: 依法治省 注视着 人民群众 执法 《决议》 《决定》
  • 简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我国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深刻的法治意蕴,是法治限权赋权精神的体现。本文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角度探讨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政府简政放权、市场主体的权利保障以及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贡献问题。同时,对于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全国化模式的路径机制提出了建议。

  • 标签: 负面清单 简政放权 权利保障 社会治理创新
  • 简介:一、刑法典频繁修正之检讨完全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会审议通过《刑法修正案(十)》,此后还会有《刑法修正案(十一)》、《刑法修正案(十二)》……。尽管我们无法确切地预知将来修正什么规范(立法者既无法预知规划,更无法预知具体规范),但过往的历史和反复的现实往往预示着未来的趋势——我国刑法立法将一如既往地以修正案的形式推进对刑法典的修改补充,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 标签: 刑事法治 刑法修正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 刑法立法 刑法典 预知
  • 简介:法治国制约因素的理性思考姚成林党的十五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确定把依法治国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它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和发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然而我们对依法治国方略的研究和落实,不应再停留在对其重要意义...

  • 标签: 依法治国 制约因素 法律素质 法律意识 机关工作人员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简介:近日,深圳市人大召开《深圳经济特区市民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论证会,组织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该条例的草案论证稿进行讨论。这部有可能成为全国首部市民行为规范法规的条例,明确授权城管可以对十项不文明行为给予处罚。(8月15日《中国青年报》)中华民族曾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而引以为豪,但如今诸多有悖伦理、有违道德的不文明行为,却让国民情以何堪。

  • 标签: 不文明行为 法治精神 处罚 立法 《中国青年报》 深圳经济特区
  • 简介:自法理学引入中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法治之理"尽管高度被强调却仍未得到有效重视。之相随,法理学科以及研究者的身份地位也在传统政治现代法治之间来回摇摆。然而,在当下的法治中国建设中,法治之理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法学原理的政治行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撑,中国的现实社会也需要用法治之理进行打量和改变。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作用来看,我们只有在构建了成熟的法治之理基础上,才能用法治理想改变中国。在此过程中,需要基于法理学科和法理学者的身份焦虑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的需求,对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中的问题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进行反思。

  • 标签: 法治 法理学 法学理论体系 法治中国 法治思维
  • 简介:<正>实现企业管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主要应解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在全体职工中进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培养职工的法制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的重要手段.法制教育应包括民主教育和厂规厂纪教育.通过教育,使每个职工了解和熟记有关法律条文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职工的企业主人翁观念、权利和义务观念以及依法办事、有章必循的观念,克服自由散漫状态和无政府主义倾向,为从人治走向法治奠定思想基础.

  • 标签: 法制教育 法治 规章制度 法制意识 有法必依 有法可依
  • 简介:本文在阐明法治国家的历史前提、历史岗位等基本问题上,着重论述人治国家向法治国家转化的哲学原理、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及其作用机理。

  • 标签: 机理 人治国家 法治国家 转化
  • 简介:执政方式的转变进步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必然要求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只有坚持依法领导,依法执政,才能不断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实现有效执政。推行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必须以法的形式确定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权力以及领导体制,健全科学的党的运行机制。

  • 标签: 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 执政能力 政治文明 党的领导 领导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