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气候角度讨论分析了在吉安市种植芦笋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推广建议.

  • 标签: 气候 适应性分析 建议
  • 简介:研究了不同化学融雪剂浓度对小麦玉米种子发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融雪剂处理浓度增加,其对农作物种子发芽抑制效应呈显著上升趋势,且不同融雪剂品种对同种农作物品种发芽影响呈现较为明显差异,不同农作物种子对同种融雪剂反应差异也较大。在融雪剂胁迫下,小麦种子均表现出比玉米种子较强发芽能力,且辽春9号比龙麦26号发芽能力更强。1^#融雪剂对玉米种子发芽影响无明显差别,但在2^#融雪剂处理中,明玉2号较耐寒豫玉发芽能力强。与1^#融雪剂相比,2^#融雪剂处理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相对较高。

  • 标签: 化学融雪剂 小麦 玉米 种子发芽 影响分析
  • 简介:全球气象合作活动已有400多年历史,这种合作,实际上从气象科学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就像是大气层呵护我们地球家园那样,为人类幸福安康起到了重要保驾护航作用。有组织国家问气象活动,起源于闻名1853年布鲁塞尔气象会议及随后国际气象组织(IMO)开展全球气象协调合作。IMO更是将早期气象合作引向极致,并最终促成政府间国际组织——世界气象组织(WMO)诞生,并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合作和应用典范。本讲综合介绍WMO成立前国际主要气象活动。

  • 标签: 气象科学 协调合作 国际组织 WMO 世界气象组织 框架
  • 简介:在T63L16谱模式中,初始输入水汽场,经展谱后,垂直各层一般出现2%~8%负水汽点。为了克服这一负水汽现象,我们采用了“逐步循环订正法”对初值进行了一些特别处理。经实例计算表明,其效果明显,不仅负水汽现象得以克服,而且对各层水汽场水平分布不会带来明显变化。

  • 标签: 水汽场 谱模式 初始场 水平分布 初值 订正
  • 简介:(1)进一步完善了长江中下游暴雨系统物理模型研究.A.分析研究了强暴雨系统对中纬度乌拉尔阻塞高压短期变动响应关系以及副热带高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强暴雨干旱影响作用.强调了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亚洲中高纬地区自西向东传播罗斯贝波作用.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低涡对江淮流域暴雨过程产生影响概念模型.

  • 标签: 天气灾害 形成机理 预测 中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 强暴雨
  • 简介: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以地理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环境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动态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综合评价、管理、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 基本功 技术 模型分析方法 空间相关 地理数据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GPS/MET水汽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对江西省2016年1月22日31日两次暴雪过程动力条件、水汽条件温度垂直结构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短波槽、700hPa850hPa切变线西南急流是强降雪直接影响系统.整层大气高湿近于饱和,中低层有逆温.暴雪产生在700-500hPa槽前西南气流前部,850hPa东北风与东南风辐合区域,近地面层都是东北风.2)两次暴雪过程水汽输送条件、冷空气强度以及南下方式都有差异.前次暴雪过程中低层先有冷空气影响,而后中高层暖湿气流北上,中低层能量低,以稳定性降雪为主,持续时间长;后次暴雪过程中,先是中低层暖湿气流北上,而后强冷空气从低层楔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对流发展,降雪强度大,持续时间短.3)两次暴雪期间GPS/MET可降水量均在20mm以上,降雪开始前暴雪出现前GPS/MET可降水量都出现连续增长峰值,对降雪预报有-定指示性.另外,雷达速度图上零速度线形态变化对降雪持续时间有很好指示意义.

  • 标签: 暴雪 水汽输送 温度层结 可降水量
  • 简介:1会议基本情况2017年3月13—15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国家气候中心,龚志强博士应邀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WMO全球气象预警系统(GMAS)第1次咨询组及技术组会议。此次会议安排了若干交流报告,涉及基本系统委员会(CBS)人道主义任务工作组、国际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网、WMO强天气预报示范计划(SWFDP)等示范项目、WMO预警枢纽(WMOAlertHub)建设情况、欧洲区域气象预警系统、中亚区域气象预警系统、中国气象预警系统建设情况,以及香港天文台承担世界气象信息服务网(WWIS)灾害性天气信息中心(SWIC)建设运行情况及未来发展设想等。

  • 标签: 早期预警系统 中国气象局 WMO 会议简介 技术 咨询
  • 简介:2010年9月29日,青海省政府法制办、青海省政府新闻办、青海省气象局联合召开贯彻实施《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新闻发布会.公布我国首部庖对气候变化地方政府规章——《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将于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颁布实施.是青海省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标志。

  • 标签: 气候变化 地方政府 规章 新闻发布会 青海省 省政府
  • 简介:潮白河流域为北京主要供水源,其水资源量对北京用水保障至关重要,因此开展该流域在全球1.5℃2.0℃升温下径流预估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利用1961—2001年WATCH数据对SWAT水文模型进行率定验证,在此基础上,应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在典型浓度路径(RCP4.5、RCP6.0RCP8.5)下预估全球1.5℃2.0℃升温下数据驱动SWAT模型,开展了潮白河流域气温、降水及径流量变化预估研究,并量化评估由气候模式RCPs导致水文效应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SWAT模型基本能较好地模拟潮白河流域月径流特征,应用该模型进行气候变化对径流量影响评估是可行。(2)在全球1.5℃2.0℃升温下,潮白河流域年平均温度较基准期(1976—2005年)分别增加1.5℃2.2℃,年平均降水量也增加4.9%7.0%。预估年径流量在全球1.5℃升温下总体略有增加,盛夏秋初径流量占全年比例也有所增加;在全球2.0℃升温下,年径流量增幅达30%以上,但夏季径流量占全年比例明显减少。(3)在全球2.0℃升温下,潮白河流域极端丰水流量明显增加,洪涝发生风险增大。(4)未来气温、降水量径流量预估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在全球2.0℃升温下不确定性更大;相对而言,径流量不确定性要远大于降水量不确定性;无论是全球1.5℃升温下还是2.0℃升温下,预估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全球气候模式。

  • 标签: 潮白河流域 SWAT水文模型 全球气候模式(GCMs) 典型浓度路径(RCPs) 径流 预估
  • 简介:利用1968-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测站降水量温度资料,分析亚洲冬季大气动能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与其对应大气环流异常特征以及大气动能变异与我国降水量温度异常联系。结果表明:亚洲冬季大气动能主要变异中心在东亚西风急流区,该地区冬季大气动能存在明显年际年代际变化。冬季,我国中东部至日本以东到西北太平洋上空大气动能减弱(增强)与对流层中高层东亚西风急流减弱(增强)密切相关,并可导致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多(偏少)和我国东北地区温度偏高(偏低)。青藏高原西南侧大气动能增强(减弱)则与该地区对流层中高层南亚西风急流增强(减弱)有关联,并导致冬季我国东南地区降水量偏多(偏少)和我国广西、贵州四川一带温度偏低(偏高)。在冬季,亚洲大气动能变化可能主要通过影响亚洲西风急流变化来造成我国冬季气候变异。

  • 标签: 大气动能 时空变化 降水 温度
  • 简介:诊断分析了北半球夏季来自印度季风水汽输送与东亚上空水汽输送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反相变化特征。印度季风水汽输送偏强(偏弱)时,东亚上空水汽输送偏弱(偏强),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偏多)。印度夏季风水汽输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有显著相关关系,印度季风水汽输送偏强(偏弱)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偏强),由此导致副高西侧东亚上空向北水汽输送减弱(增强),使得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偏多)。对反映热带对流活动外逸长波辐射(OLR)分析表明,印度洋上空对流加热异常不仅能够显著地影响印度季风,也可能对东亚季风产生直接影响。

  • 标签: 水汽输送 印度季风 东亚季风
  • 简介:1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特点根据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赋予了气象科技服务新内涵。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不仅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需求,还要适应国家各项改革要求。要站在国家和气象事业发展高度,立足防灾减灾、保障民生角度,

  • 标签: 气象科技服务 气象事业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 防灾减灾
  • 简介: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对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保障气象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笔者从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气象社会管理现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不相适应问题出发,从加强气象社会管理与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关系角度,阐述了气象部门目前面临社会管理问题。作为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城市,笔者结合宁波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活动探索实践,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开放合作、基层建设等多个角度提出对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思考。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社会管理 管理工作 创新 经济社会发展 气象服务
  • 简介:文章对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关于间隔距离、过渡电阻及跨接、电缆埋地敷设时装设SPD及SPD冲击电流值等方面的规定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规范》规定及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间隔距离公式中所引用击穿电压值并非定值,而是与其它参数有关变量,按实际情况考虑计算出间隔距离与利用规范公式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规范》关于跨接规定没有考虑到螺栓大小对过渡电阻影响;在审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电涌侵入措施时,以单体为考虑对象,容易忽略审查全线埋地电缆另一端配电箱内是否安装SPD;安装有独立接闪器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直接安装在建筑物上两种情况下,《规范》中SPD每一保护模式冲击电流值因引用了不同规范规定略有差异,且采用公式计算得出Iimp会因不同防雷分类所致雷电流取值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当无法计算时均规定Iimp取12.5kA,这不符合《规范》分类原则及相关规定。

  • 标签: 规范 间隔距离 击穿场强 过渡电阻 冲击电流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