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在临床诊断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DIC前期58例和DIC的同期患儿58例,所有患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均小于90分,对比同期正常新生儿58例,分别分为实验组A、B;患儿给予小剂量肝素治疗,对比A、B2组治疗前后及同期正常新生儿血浆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后各项止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D/F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D-D、TAT、FDP、D-D/FDP凝血功能指标检测,能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进行准确判断,能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止凝血功能指标 检测 诊断 新生儿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采用成分输血治疗形式对其凝血功能与治疗效果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择30例于我院产科分娩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纳入时间为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15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血浆输血形式,实验组行成分输血模式,对比2组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凝血酶原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短,实验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参照组(53.33%),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成分输血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提升其凝血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应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成分输血 产科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奥美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明确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80例,时间范围2022年4月份至2023年4月份,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患者,参照组患者奥美拉唑治疗,实验组患者奥美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凝血功能。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更佳,凝血功能得到改善,P<0.05,组间差异存在。结论:为消化道出血患者提供奥美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提倡。

  • 标签: 奥美拉唑 凝血酶 消化道出血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治疗等,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然而相关安全性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出凝血异常诊治亟需临床及检验医师关注。通过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指标3个方面,免疫治疗相关出凝血功能障碍均有进展,为临床上早期识别、诊断和干预提供指导。

  • 标签: 免疫治疗 出凝血障碍 实验室检测
  • 简介:摘要连续性血液净化,实质上就是所有全面、等渗、缓慢以及连续的清除介质与水分的总称。连续性血液净化具有诸多优点,如有利于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提供营养支持,改善组织氧代谢,清除炎症介质,生物相容性好,溶质清除率高以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等。本文主要针对床边连续性血液净化管路凝血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床边连续性血液净化管路凝血的应对策略。

  • 标签: 床边 连续性血液净化 管路凝血 原因 策略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血液透析的患者实施围血液透析期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现象的发生,效果显著。方法:收入本次实验患者均为到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收入时间为 2018年 6月到 2019年 6月,随机选取 92例患者,依据患者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完成分组,设置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围血液透析期护理干预,对比护疗效果。结果:将两组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发生率进行统计学计算,实验组发生率显著较低,统计学意义存在( P< 0.05);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计算,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意义存在( P< 0.05)。结论:将围血液透析期护理干预应用于透析治疗的患者当中,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血液透析效果,降低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的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围血液透析期护理 透析器 管路凝血 并发症
  • 简介:目的鉴定凝血因子Ⅸ基因剔除小鼠。方法采用PCR扩增检测小鼠的DNA样品以及采用一期法检定小鼠血浆FIX活性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prothrombintime,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KPTT)值。结果小鼠PCR检测为阳性,FIX活性<5%。结论凝血因子Ⅸ基因剔除小鼠能稳定遗传,鉴定结果提示该小鼠符合人血友病B相应临床症状。

  • 标签: 白友病B 疾病模型 凝血因子Ⅸ 基因剔除小鼠 遗传 血液学指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围血液透析期护理对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改善。方法 此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 70例血液透析患者,研究时间为 2017年 3月 -2019年 2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 35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 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 P< 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 围血液透析期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效预防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

  • 标签: 血液透析 透析器及管路凝血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减少滤器凝血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加减少滤器凝血的护理干预,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滤器凝血率(8.00%)与对照组患者(28.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2.00%)与对照组患者(76.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减少滤器凝血的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治疗 滤器凝血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围血液透析期护理对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相关性影响。方法:纳入区间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接收的血液透析患者研究,统计64例,依据奇偶法分组,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予对照组围血透期常规化干预,基于此,予观察组系统化护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管路凝血率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 =7.585,P=0.006);较对照组,观察组透析器问题显著改善P<0.05。结论:血液透析诊疗中采取系统化护理效果显著,能够降低管路凝血率,改善透析器相关问题,应用可行性强,值得借鉴。

  • 标签: 血液透析 围血透期护理 管路凝血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局部枸橼酸抗凝血透析的科学操作与护理要点。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究局部枸橼酸抗凝血透析的科学操作与护理要点。结果:50例患者均完成透析治疗,无痉挛、抽搐症状出现,透析结束后凝血时间增加(P

  • 标签: 局部枸橼酸抗凝 血液透析 科学操作 护理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中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方法 结合本次研究要求选取90例患者,都进行血液透析,其中有12例患者出现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整合患者资料,分析导致此情况的因素,从而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 血液透析治疗时,存在血液高凝、血流量问题与抗凝剂未使用等,不同情况的发生率不同。结论 通过分析血液透析中,出现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具体原因,采取合理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加强对各种意外情况的预防,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液透析 透析器 管路凝血的原因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凝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进展。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间收治的94例血液透析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管路凝血问题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透析治疗期间管路凝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降低凝血发生率及透析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提高血液透析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液透析 凝血 相关因素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以免疫系统中淋巴细胞为主要攻击目标,能够损伤大量的人体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本文主要通过收集大量的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资料,探讨艾滋病患者血液学试验分析的异常。主要对血液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差异,血液检测发现艾滋病患者血常规指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临床血液学检验指标能准确反映机体的免疫状况,为艾滋病的防治和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测量的艾滋病毒阳性患者的患病率较高,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并观察临床症状,明确了最终的诊断,得到了最先治疗。

  • 标签: 艾滋病 血液学检测 异常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骨代谢异常过程中使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慢性肾衰竭合并骨代谢异常合并骨代谢异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参考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仅给予血液透析,研究组患者在参考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血液灌流治疗,统计对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3+、Ca2+、iPTH水平变化以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对研究组患者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骨代谢异常时联合以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在其总有效率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同时在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在对慢性肾衰竭合并骨代谢异常患者治疗时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使患者减轻病痛,该方式安全系数高,不良反应少,可做推广试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慢性肾衰竭合并骨代谢异常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慢性肾衰竭并骨代谢异常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肾衰竭并骨代谢异常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均于2020.2~2020.12时段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通过随机抽样法列为透析组与联合组,各30例,透析组单纯采用普通血液透析治疗,联合组加用血液灌流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与透析组(63.33%)比较,联合组总有效率(86.67%)较高,P<0.05。结论 慢性肾衰竭并骨代谢异常患者通过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患者皮肤瘙痒、骨痛等骨代谢异常临床表现的发生,建议采纳普及。

  • 标签: 骨代谢异常 血液透析 慢性肾衰竭 血液灌流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甲状腺功能亢进丙肝功能异常患者的检验价值。方法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选取在我院接受甲状腺功能和生化检查的160例患者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采用回归性分析方式总结,将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健康体检者作为常规组。检测ATL、AST、ALP,并应用y放射免疫方式测定FT3、FT4。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与常规组患者各项指标相比数据差异比较大,数据差异显著,组间对比结果均有意义(P<0.05);治疗2周时采用护肝治疗的患者与未采用护肝治疗的患者临床指标差异不突出,组间对比结果无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护理干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优势突出,数据差异显著,组间对比结果均有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并肝功能异常患者的检验价值显著,借助肝功能指标异常情况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疾病症状,更好的做到早期诊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 肝功能异常 检验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功能检验的影响因素以及质量控制办法。方法560例研究对象选取于2015年10月-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凝血检验的患者,其中280例按照传统凝血检验办法记为对照组,280例按照质量控制后的凝血检验办法记为试验组,比较两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试验组误诊率为9.29%(26/280),对照组误诊率为29.29%(82/280),两组的误诊率存在显著性差异(X2=35.975,P<0.05)。讨论对凝血功能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有利于制定质量控制办法,提高凝血检验的准确性,对患者后期治疗影响重大。

  • 标签: 凝血功能检验 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水平,并探究凝血指标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选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济南市某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12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其中普通型46例,重型40例,危重型36例,入院30天内死亡21例。不同类型新冠肺炎患者在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血浆D-dimer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型患者,危重型患者的D-dimer水平显著高于重型患者(P<0.05),且危重型患者的PT显著延长(P<0.05)。入院30天内病死患者D-dimer水平显著高于生存患者(P<0.05)。D-dimer预测新冠肺炎患者入院30天内预后的AUC为0.906,敏感度为76.2%,特异性为96.4%。不同类型新冠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并以血浆D-dimer更具有临床预测价值。

  • 标签: 凝血功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D-二聚体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