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讨论静脉留置针对血管物理刺激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220例施行静脉留置针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在患者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留置22G、20G套管针,5d后观察血管及周围组织变化。结果:实验组发生轻、中、重度静脉炎数量均少于参照组,发生率仅为9.10%且P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血管 物理刺激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化静脉输液排气法在静脉输液护理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静脉输液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优化静脉输液排气法护理,对比护理质量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静脉输液护理操作中应用优化静脉输液排气法可以提高护理质量评分,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优化静脉输液排气法 静脉输液 护理操作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治疗护理在持续质量改进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于2021年2月到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经外周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静脉治疗护理。对比两者患者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7d、14d、21d的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治疗护理用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可明显改善患者护理质量,临床推广使用效果更佳。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治疗护理 质量改进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肝癌适合行手术切除、局部消融、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预后相对较好。然而,晚期肝癌常伴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治疗后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合并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患者,我国指南推荐包括局部治疗、系统治疗、手术切除等综合治疗模式。本文重点回顾了近十年来原发性肝癌合并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在诊断、分型与治疗方面的进展。

  • 标签: 肝肿瘤 肝静脉癌栓 下腔静脉癌栓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肿瘤患者行静脉治疗时采用静脉留置针及PICC两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对比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带管舒适度、活动受限情况了解二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为时间范围,选择在我院采用静脉治疗的104位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前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静脉留置针方式进行治疗,后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PICC进行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带管舒适度、活动受限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各项情况优于对照组,但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且P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PICC 肿瘤患者 静脉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解剖因素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也称为May-Thurner综合征或Cockett综合征)是一种解剖变异,导致左髂总静脉被右髂动脉压迫形成的综合症。它的发生率大约在25%左右,同时该疾病也被认为会导致慢性静脉疾病(CVD)。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症状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将从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等方面对该疾病的进行分析。

  • 标签: 髂静脉受压综合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很常见,在临床紧急抢救与治疗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静脉炎的出现会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接下来我们通过预防干预层面,寻找一系列科学、完善的应对策略。

  • 标签: 外周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预防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中重要的操作技术,快速完成小儿静脉穿刺可减少患儿痛苦,争分夺秒地抢救患儿,提高护理质理和工作效率。影响静脉穿刺成败有外界和内界的因素。外界因素有环境、患者、物品;内界的因素是护士的因素,主要有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如:观察力、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操作方法。要想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关键在于护士要尽量改善和克服外界的不良影因素,充分发挥内部的积极因素。

  • 标签:         儿科 静脉穿刺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临床中常见病症,其中下肢静脉溃疡该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且十分严重,小腿下端三分之一部位是该并发症主要发生位置,常发生于足靴区、内踝区、胫前等部位,具有愈合难度大、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这给临床治疗增加的难度。对此,临床中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伤口护理。由于下肢将卖溃疡伤口属于慢性伤口,具有较高的护理难度,且伤口持续时间较长,患者的要求较高,临床中尚未明确标准化护理方案,甚至在实际护理的过程中,难以得到患者的理解,从而导致临床配合度不足。所以临床护理中应该加强对下肢静脉溃疡伤口护理的重视。近年来相关伤口护理的研究逐渐增加,许多血症开始重视下肢静脉溃疡伤口的护理。为了更高的为下肢静脉溃疡伤口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本研究根据相关资料的收集阐述伤口特点及护理干预方法。

  • 标签: 下肢静脉溃疡 伤口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课题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静脉留置针输入多柔比星化疗药物、甘露醇溶液和生理盐水三种不同性质的药物,观察在输入后不同时间血管病理性损伤的程度,探索在应用静脉留置针输入不同性质药物时,没有造成不可逆血管病理性损伤的最佳留置时间。方法:按纳入、排除标准将60个病人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人。取其手背静脉作为实验血管,留置针穿刺置管。3组分别注射盐酸多柔比星溶液(多柔比星组)、20%甘露醇溶液(甘露醇组)、生理盐水,1次/d,用药后肝素盐水封管。各组于用药2, 4, 6, 8, l0d分别取4人麻醉后穿刺血管为中线两侧各宽0.5cm,共宽1 cm,以穿刺点为标记远心端切取1 cm,光镜观察血管及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1三组留置相同时间,多柔比星组和甘露醇组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重于生理盐水组,炎症反应4d时差异就有统计学意义(p=8.976, p>0.05),血栓形成6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8.023, p>0.05)。2同一组留置不同时间静脉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情况不同,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静脉炎症反应均逐渐加重,血栓形成的血管数逐渐增多,多柔比星组和甘露醇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炎症反应p>0.05;血栓形成p>0.05)。生理盐水组留置不同时间炎症反应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虽有不同,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 ) 。结论:1血管损伤的程度与输入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输入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是诱发静脉炎的主要因素。2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与留置时间有关,应用静脉留置针输入不同药物时留置时间不应相同,强刺激性药物留置时间一般以2d为宜,最多不超过3d,弱刺激性药物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但以不超过7d为宜。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留置时间 血管损伤 多柔比星 甘露醇
  • 简介: 摘要:儿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中重要的操作技术,由于小儿血管细、不会合作,往往会造成穿刺过程中及其后的血管损伤。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对小儿造成身体的伤害,也会引发家长的不满甚至纠纷。快速完成小儿静脉穿刺可减少患儿痛苦,争分夺秒地抢救患儿,提高护理质理和工作效率.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淡一淡静脉穿刺的体会.

  • 标签:         儿科 静脉穿刺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门诊静脉采血过程中的护理体会,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对采血过程中的护理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方法:随机筛选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部接收的行静脉采血的120例患者展开研究,遵循随机原则均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护理额外施以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采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平均值43.81±9.72,对照组疼痛程度平均值65.36±11.25,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采血时间平均值3.82±0.96分钟,对照组采血时间平均值5.21±1.43分钟,采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3.33%,而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6.67%,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高达96.67%,而对照组满意度仅81.67%,前者显然高于后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门诊静脉采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采血过程中的不适感,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采血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 标签: 门诊 静脉采血 综合护理干预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