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前锯肌与颈椎旁肌在C_(5~7)神经根性损伤电生理检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C_(5~7)神经根性损伤患者50例,在肌电图检测过程中同时检测前锯肌与C_(5~7)椎旁肌,测定内容包括静息状态时自发电活动。观察比较前锯肌与椎旁肌自发电活动在C_(5~7)神经根性损伤中的阳性率。结果:前锯肌见到自发电活动的阳性率为97%,椎旁肌见到自发电活动的阳性率为52.4%,前锯肌在C_(5~7)神经根性损伤中的阳性率更高。讨论:前锯肌在神经C_(5~7)根性损伤电生理定位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电生理 前锯肌 颈椎旁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于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复合肋间神经阻滞超声下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肱骨远端骨折病人,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对照组在超声导向下行神经阻断,观察组超声引导下复合肋间神经阻滞,2组在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副作用较小(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复合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肱骨远端骨折手术获得的镇痛效益确切,安全性高。

  • 标签: 超声引导下臂丛复合肋间臂神经阻滞 肱骨远端骨折手术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腋路两点法连续神经阻滞用于肘部以下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60例行前臂、手部手术的患者,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同时观察中毒反应、血管神经损伤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以单支神经比较,两点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止的成功率较单点组高,其他3支神经阻止成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肘部以下5支神经的阻滞总成功率两点组高于单点组。两组间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点法连续阻滞具有成功率高、阻滞更完善、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两点法 单点法 临床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上肢手术麻醉中使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方法以我院上肢手术92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分组方式为住院的先后顺序,对照组实施常规定位下神经阻滞,研究组则给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两组的神经阻滞效果、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阻滞起效时间以及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麻醉后,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神经阻滞效果较好、麻醉不良反应均较少,P<0.05;同时对比对照组,研究组的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效果较好,能够缩短阻滞时间、提高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下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在肩周炎患者治疗实践中运用神经麻醉下中医肩关节松解治疗的价值。方法:本实验所涉及的对象是因肩周炎来我院就诊的92例患者,病例选择时间区间为2020年9月-2021年9月,以单双数法为准则将患者完成乙组(46例)与甲组(46例)组别的划分。乙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常规理疗治疗,甲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神经麻醉下中医肩关节松解治疗,比对两小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数据对比发现,甲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乙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乙组患者,P

  • 标签: 臂丛神经麻醉 中医 肩关节松解 肩周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肩周炎疾病的效果。方法:从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中抽选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48例,接受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8例,接受小针刀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展、前屈、后伸等肩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外展、前屈、后伸等肩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周炎患者中采取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 肩周炎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彩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 74例行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7例,对照组神经阻滞麻醉采用传统盲探操作,观察组采用彩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指标、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麻醉药物剂量少、麻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而镇痛维持时间及麻醉完成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007, t=4.410, t=3.025, t=7.975; P< 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79, 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264, P> 0.05)。结论:彩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盲探法相比,可 减少局麻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延长麻醉维持时间,提高麻醉效果。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彩超引导 麻醉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阻滞麻醉手术患者超前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择期肱骨内固定手术患者,分为2组,每组20例。I组患者神经阻滞前10分钟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II组用生理盐水代替。术后测定2、4、8、12、24hVAS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最痛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II组VAS评分高于I组(P<0.01)。I组患者出现最痛时间较II组迟,持续时间较II组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I组镇痛满意度高。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可明显减轻肱骨内固定手术术后疼痛,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地佐辛 臂丛阻滞 超前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腋路双针法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小儿上肢手术患者,在腋路神经阻滞,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局麻药,用量按0.3~0.5ml/kg给药。60例患儿均采用惠普多参数监护仪连续检测ECG、HR、SpO2。结果60例患儿均取得良好的阻滞效果,术中患儿患肢松弛,对手术刺激及止血带耐受良好。结论小儿经腋路双针法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阻滞完善、并发症少等特点,且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小儿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对比传统麻醉、超声引导下麻醉的效果,分析超声引导的利弊。方法从2015年5月筛选患者,以手外科收治的择期或急诊手术患者入组,截至2016年12月,入组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传统组、超声组各100例,分别采用传统的手法解剖定位麻醉以及超声引导下麻醉,对比阻滞与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低于传统组,超声组超声组镇痛持续时间、阻滞效果Ⅰ级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与传统组麻醉满意度分级对比差、优率、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出现1例刺破血管。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神经阻滞麻醉相较于传统的麻醉方法,有助于加速阻滞起效速度,提高阻滞效果,但不会影响麻醉效果评价。

  • 标签: 臂丛神经 阻滞麻醉 肌间沟 超声引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连续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组(观察组)和静脉镇痛组(对照组),每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静息及运动时的疼痛视觉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超声引导下连续神经阻滞镇痛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少于静脉自控镇痛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优于静脉自控镇痛。

  • 标签: 超声引导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定位方法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区组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在神经阻滞干预时以传统手法解剖学定位,实验组接受超声引导下定位。比较两组的麻醉药品用量、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操作时间、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麻醉药物使用量为(17.24±2.53)ml,低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1.54±2.88)min、阻滞操作时间为(185.52±24.85)s,均短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为(11.41±2.38)h,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阻滞中实施超声引导下定位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定位 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