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分娩性神经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所有分娩性神经损伤患儿当中随机选择其中的90例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这9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的45例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的45例患儿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95.56%,对照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78.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分娩性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对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明显改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围手术期 护理效果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神经受损多因外伤所致,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神经的系统解剖结构比较复杂,损伤类型多种多样。在神经损伤的诊断过程中,肌电图(EMG)检测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肌电图检测可以对损伤的部位及受损程度的进行定位,对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及患者病情的预后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肌电图检测的方法与损伤判断标准,并重点阐述了肌电图在外伤性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 标签: 神经生理检查 肌电图 臂丛神经 神经损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神经损伤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60例小儿神经损伤患者,通过随机数表的方式随机平均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为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进行治疗后,观察组的肌力以及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均明显提高,效果优于对照组,通过对2组患者的有效率进行统计,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2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小儿神经损伤采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更佳。

  • 标签: 电针 康复训练 小儿臂丛神经损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损伤术后患者采用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我院的神经损伤术后患者收集60例,按照随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感觉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观观察组感觉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损伤术后对患者使用康复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康复护理 感觉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恩经复治疗小儿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8例神经损伤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和电脑中频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月。治疗前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同时运用神经电生理检测受损神经的传导速度,并用徒手肌力检查法(MMT)分别评定患儿上肢肌肉肌力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的腋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增快(P<0.05),且治疗组的增幅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恩经复,同时结合运动疗法、电脑中频疗法治疗小儿神经损伤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小儿 电针 穴位注射 恩经复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娩性神经损伤应用神经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上肢功能和皮肤感觉情况。方法分析本院于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分娩性神经损伤90例患儿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成两组,将行一般康复治疗4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行神经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45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上肢功能和皮肤感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概率91.11%和上肢功能优良率84.44%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分娩性神经损伤应用神经封闭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穴位注射 神经丛封闭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颈深+颈浅)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I-II级的锁骨骨折病人128例。采用颈(颈深+颈浅)联合阻滞麻醉。观察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围术期生命体征变化。结果麻醉阻滞效果完善,病人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结论低浓度局麻药颈联合阻滞麻醉应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麻醉效果佳,不良反应少。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颈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B超引导应用于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的上肢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数字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盲探方案进行麻醉引导,实验组患者则应用B超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方案。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痛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效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更长,但实验组患者的向头延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中,实验组患者的发生率为4(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9.4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应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B超引导 罗哌卡因 上肢手术 麻醉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颈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4例,观察组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颈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感觉神经及运动能力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7.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神经及运动能力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颈联合阻滞麻醉,麻醉效果显著,可以明显缩短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时间,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锁骨骨折 低浓度罗哌卡因 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肢手术采用连续麻醉术后镇痛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所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72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36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麻醉,研究组患者给予连续麻醉,对比2组患者麻醉效果、镇痛评分以及临床各项指标。结果对比2组患者麻醉效果,研究组患者优良率94.4%高于参照组患者优良率77.8%,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加药次数以及运动神经组织完善时间与参照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加药量以及镇痛评分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上肢手术患者给予连续麻醉,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显著。

  • 标签: 连续臂丛麻醉 上肢手术 术后镇痛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肌间沟神经麻醉的应用及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90例手术患者均选择肌间沟神经麻醉,分析90例患者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按照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医师职称和经验,可以分成经验主治医师、一般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3个组,评价3组麻醉优良效果。结果90例手术患者中有3例麻醉效果较差,改为其他麻醉方法,麻醉总有效率96.7%;90例患者术后有1例发生穿刺部位较大血肿,并发症发生率1.1%;经验主治医师手术时间、麻醉药物用量、患者苏醒时间等情况对比,明显优于住院医师与一般主治医生;经验主治医师神经阻滞时间明显优于住院医师与一般主治医生;经验主治医师麻醉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住院医师与一般主治医生。结论肌间沟神经麻醉效果理想,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 麻醉效果 优良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1月--2018年04月,对我院收治的50例行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划分为常规组(单用神经刺激仪操作)、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操作),两组各25例。结果研究组阻滞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可以大大提高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超声引导下不同横突入路肌间沟阻滞在肩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种不同横突入路肌间沟阻滞实施上肢手术150例,C5、C6、C7横突入路分别为52、50和48例。评价阻滞后30min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总的优良率为98.5%,C5、C6、C7入路分别为94.8%、92.9%和96.1%。其中C5入路对腋神经,C7入路对尺神经阻滞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横突入路的肌间沟阻滞,定位简单,成功率高,可满足整个肩部上肢手术的要求。

  • 标签: 低频超声 臂丛神经阻滞 横突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上肢手术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74例接受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37例麻醉用药选择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对照组37例选择为单纯罗哌卡因,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上肢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