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一种墨西哥仙人掌[Opuntiamicrodasys(Lehm.)Pfeiff]的肉质茎中分离获得31株内生真菌,经形态观察分类鉴定为3个目、3个科、14个属.同时选择22种病原微生物作为指示菌进行抑菌试验,研究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3株仙人掌内生真菌分别对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和皮肤致病真菌多种病原微生物有较为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

  • 标签: 仙人掌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
  • 简介:近20年来,高危血液疾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概率呈显著升高趋势,IFI是血液恶性疾病治疗后死亡的蕈要原因之一。由于IFI确诊困难,而延迟抗真菌治疗导致IFI相关病死率增高,因此时于IFI高危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的临床研究能够降低IFI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常用的顶防药物包括口服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等。泊沙康唑在体外有极好的抗真菌活性,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 预防性应用 宿主细胞膜 抗真菌治疗 高危患者
  • 简介:真菌病是皮肤真菌病的常见病.外伤、足癣和糖尿病等是其常见的诱发因素.为研究糖尿病合并甲真菌病患者发病特点,本文对临床单纯甲真菌病患者及糖尿病合并甲真菌病患者甲真菌病的临床类型、严重程度和菌种分布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甲真菌病 糖尿病 差异 糖尿病合并甲真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尤其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重症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收集72例怀疑IFI的重症患者BALF与血清的样本,采用鲎试剂法检测两种样本中BG含量,计算两种样本检测效率,与微生物检查相比较。结果共36例患者诊断为IFI,病例组BALF与血清G试验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BALFBG检测值高于血清中BG,诊断效率较高;与传统微生物学检测方法相比,阳性检出率高,检出阳性时间早。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试验用于诊断重症患者IFI,诊断效率好,简便、快捷,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治疗无菌体液真菌培养阳性的新产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共收集病例数30例为感染组;同时收集同期无感染患儿资料25例为对照组。比较血清(1,3)-β-D葡聚糖、WBC和PLT计数,血CRP和PCT水平的差异,通过制作ROC曲线评判各个指标单独或联合应用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效能。结果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LT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1,3)-β-D葡聚糖ROC曲线下面积为0.79,在cut-off值为13.69 pg/ml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0%、71.4%;血清(1,3)-β-D葡聚糖联合CRP检测有最佳的诊断效能;感染组治疗后血清(1,3)-β-D葡聚糖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疗效判断中有较高的效能,联合CRP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 标签: 新生儿 真菌 败血症 血清(1,3)-β-D葡聚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1,3)-β-D葡聚糖[ (1,3) β-D-glucan,G]和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对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具有高危IFI因素的住院患者447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成实验室诊断组和非实验室诊断组。分别采用定量检测、比色法及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清中G、GM和PCT的含量进行检测,评价三者联合检测对IF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447例患者中实验室诊断组51例,非实验室诊断组396例。51例患者中G试验阳性39例,GM试验阳性14例,PCT阳性41例。G试验、GM试验、PCT检测的敏感性为76.47%、27.45%和80.39%;特异性为76.77%、87.12%和66.67%;阳性预测值为29.77%、21.54%和23.70%;阴性预测值为96.20%、90.31%和96.35%;阳性似然比为3.29、2.13和2.41;阴性似然比为0.31、0.83和0.29;Youden指数为0.53、0.15、0.47。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4.12%、特异性为62.88%、阳性预测值为24.62%,阴性预测值为98.81%,阳性似然比为2.54,阴性似然比为0.09,Youden指数为0.57。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G试验、GM试验、PCT单独检测及G/GM联合试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31、47.545、4.320和5.299,P值均<0.05)。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均低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及G/GM联合试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27、62.061和16.754,P值均<0.05),但与PCT单独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5,P>0.05)。结论G、GM以及PCT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IFI检出的敏感性,并且对IFI的诊断排除有很大的价值,从而降低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为IFI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半乳甘露聚糖 1,3-β-D葡聚糖 降钙素原 侵袭性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多重荧光PCR-熔解曲线法与病理诊断法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肺组织样本中病原真菌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2019年本院病理科病原真菌阳性患者的42份肺组织样本(念珠菌8份、曲霉菌23份、隐球菌11份)作为阳性组,病原真菌阴性的肺组织样本50份作为阴性组,均进行多重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并应用配对χ2检验和Kappa值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阳性组42份样本多重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出23份阳性,并可分辨至种水平,其中念珠菌4份(白色念珠菌2份、热带念珠菌1份、克柔念珠菌1份)、曲霉菌13份(烟曲霉11份、黄曲霉2份)、新型隐球菌6份。阴性组50份样本多重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均阴性。Kappa值0.568,以病理诊断法为"金标准",多重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病原真菌的灵敏度为54.8%(23/42)、特异性为100.0%(50/50)。结论多重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FFPE样本中病原真菌的灵敏度不高,但可以将病原真菌鉴定至种,是病理诊断法的补充。

  • 标签: 真菌 荧光PCR,多重 熔解曲线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3)-β-D葡聚糖(Gtest)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test)检测在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我院190例高度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临床诊断组90例和非感染组100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分别进行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统计G试验、GM试验以及G试验联合GM试验对两组研究对象真菌阳性检出率、检测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分析(1-3)-β-D葡萄糖(Gtest)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test)检测在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结果G试验和GM试验单独检测对临床诊断组研究对象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9%和66.7%,没有明显差异(P>0.05);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1.1%,明显高于G试验和GM试验单独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9%和80.0%,GM试验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82.0%;两组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1%和66.0%,明显高于G试验和GM试验单独检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β-D葡聚糖(Gtest)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test)检测在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检测敏感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1-3)-&beta -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抗原 侵袭性真菌感染 诊断价值
  • 简介:益康唑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4种临床常见真菌存在较高的耐药性,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分别为8.5%、22.2%、33.3%,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

  • 标签: 临床深部 深部真菌感染 状况分析
  • 简介:夏季到来后,陈先生就开始觉得双脚奇痒难忍,脚趾间的皮肤出现红斑,并伴有糜烂和渗出物,到医院检查,原来是患上了足癣。据皮肤科医生介绍,像陈先生这样常年穿皮鞋,脚部出汗较多又没有做好清洁工作的人,足癣的发生率比一般人要高一些,有的患者春游一趟回来后,不知不觉脚气就找上门来。

  • 标签: 皮肤病 夏季 真菌 预防 清洁工作 皮肤科
  • 简介:据统计,全世界共有菌类25万种,中国已报导的食用菌近1000种,人工栽培种类近70种;有药用价值的真菌有300多种,而迄今真正作为药物使用的只有20~30种。仅是大型真菌种类的极少部分。中国又是利用真菌治病最早的国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以及其后历代本草医药专著中,就有灵芝、茯苓、猪苓、雷丸、马勃、冬虫夏草、白僵菌等种类治病的记载,在药用菌中,以侠苓应用最广.含

  • 标签: 药用价值 中国 食用真菌 药用真菌 药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真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均为医院获得性感染,1例为社区获得性感染;感染常发生在危重症监护室(10/18例)。17例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均有严重基础疾病和多种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39-41℃)和休克;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属。10例好转,8例死亡(44%)。结论:真菌败血症常发生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激素、静脉营养及实施侵入性治疗是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无特征性的,尽可能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 标签: 真菌败血症 临床特征 早期诊断 治疗策略
  • 简介:本文对来自几个不同国家竹类茎秆的霉菌和担子菌进行分离和DNA测序鉴定。对蓝变真菌的纯培养的样品的实验室染色试验表明,正如发生在木材细胞组织中的一样,密集的褐变菌丝、厚垣孢子对组织的侵染和木质化细胞壁的渗透压扭作用。利用不同的测试安排的纯培养的白变、褐变和软腐真菌的退化实验表明,相当大的质量损失是由于白化菌和软腐菌引起的。本研究通过透射电镜证实了真菌攻击的微观形态学表现。研究结果改变了真菌破坏竹子的基本看法,需要改进竹资源更好利用和更适当保护的措施。

  • 标签: 生物腐蚀 霉菌 蓝变真菌 腐朽菌 真菌分子鉴定 腐蚀微观形态学(Micromorphology
  • 简介:摘要随着近几年来鼻内镜技术的发展,非侵袭性真茵性鼻窦炎的研究成为耳鼻喉科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内镜下鼻窦炎手术是种微创手术的方法,它和传统手术相比,有创伤小的优点,手术在切除病灶的同时,还能恢复鼻腔鼻窦的部分功能,很受耳鼻喉科医生的欢迎。笔者现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对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整理,综述如下。

  • 标签: 真菌 鼻窦炎 临床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尘肺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经验。方法对我们收治的45例老年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寻找其感染菌群的病原体及可能与真菌感染相关的因素。结果老年尘肺患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住院期间反复使用抗生素、低蛋白血症、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有创性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增加了患者真菌感染的机会。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正确指导病人稳定期的治疗是预防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及早诊断,早期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加强口腔护理,可以减少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 标签: 尘肺 真菌感染 抗生素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真菌群落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s模型寻找真菌之间关系演化的影响。首先使用多个线性回归模型建立分解速率模型,并使用matlab进行绘制和分析。其次考虑到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分解速率的影响,使用逻辑模型预测了特定环境下不同种类真菌的生长。最后结合模型并分析五种特定环境条件下干旱,半干旱,温带,乔木和热带雨林不同环境下不同种类真菌的生长状况。

  • 标签:
  • 简介: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近年来临床上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艾滋病的流行以及放射治疗和器官移植的广泛进行,真菌病发病率大幅上升。本文着重介绍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及当前有希望的新一代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 标签: 抗真菌药物 研究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