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皮肤真菌、细菌检测皮炎湿疹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本院接收的48例皮炎湿疹病人,将其划分至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健康病人48例,归于对照组,对两组病人真菌、细菌的监测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皮炎受损位置、健康位置的真菌细菌检出率分别是66.67%(32/48)、33.33%(16/48),前者检出率比后者检出率高,差异较大(P

  • 标签: 真菌 细菌 检测 皮炎湿疹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金燕琪 章益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杭州 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杭州 31000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海宁院区(海宁市人民医院)感染病科,浙江嘉兴 314400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已经成为终末期肝病(ESLD)患者治疗失败乃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临床表现不一,真菌培养阳性率低及培养周期时间长等,ESLD合并IFI的早期、准确诊断具有挑战性。近年来,非培养检测方法如直接显微镜镜检(包括真菌荧光染色)、血清学检测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被引入IFI的检测,逐渐成为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的早期检测手段。本文就ESLD合并IFI的流行病学、IFI非培养检测方法及其在ESLD合并IFI诊断中的应用作一阐述。

  • 标签: 感染 真菌 终末期肝病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肝硬化急性失代偿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真菌荧光法在皮肤浅部真菌筛查中的敏感性。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真菌感染患者的和1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接受荧光法和KOH湿片法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下效果。结果 真菌荧光染色法检测阳性率高于KOH检测法;真菌荧光染色法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符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 荧光法在皮肤浅表真菌筛查中阳性率较高,且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有应用价值。

  • 标签: 真菌荧光法 皮肤浅部真菌筛查 敏感性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血液血小板(PL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联合检测真菌性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为研究背景时间,选择接受我院诊治的真菌性感染患者112例,按照感染类型分组,分为A(真菌性血流感染患者)、B(局部真菌感染患者)组,各56例。另选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56例健康群众为C组。予以受检人员PLT、BUN、Scr检测,评价检测价值。结果 A、B、C组受检人员的PLT、BUN、Scr水平,差异明显(P

  • 标签: []真菌性 血流感染 血小板计数 尿素氮 血肌酐 联合检查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儿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儿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儿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儿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 标签: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儿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与外在因素(如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新生儿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与晚发型细菌败血症混淆,血小板减少和高血糖是其重要特征。G试验和PCR对真菌感染诊断有一定价值。新生儿IFI重在预防,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管理至关重要,氟康唑预防性应用需考虑所在NICU真菌感染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而定。当存在IFI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时,应及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病原菌明确后采用靶向治疗;新生儿IFI管理中,须关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生物膜问题。

  • 标签: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口腔真菌感染呈逐渐上升趋势。常见口腔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曲霉、申克孢子丝菌等。相较于合并慢性疾病患者应该改善口腔护理措施,避免侵入性真菌进入人体,若已经感染则应该积极予以药物治疗。本文旨在对介绍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机制,对口腔真菌的相关诊疗措施加以综述。

  • 标签: []口腔 真菌 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真菌群落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s模型寻找真菌之间关系演化的影响。首先使用多个线性回归模型建立分解速率模型,并使用matlab进行绘制和分析。其次考虑到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分解速率的影响,使用逻辑模型预测了特定环境下不同种类真菌的生长。最后结合模型并分析五种特定环境条件下干旱,半干旱,温带,乔木和热带雨林不同环境下不同种类真菌的生长状况。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具体进展,推动临床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深部真菌感染,主要指的是除了表皮、毛发、甲床之外,真菌直接侵犯人类体内的内脏、皮下组织、皮肤角质层、黏膜所致使的感染。这几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现象与日俱增,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与21世纪以来,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等等免疫性缺陷的患者数量愈来愈多,以及一部分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等药物的广泛应用有非常大的关系。根据相关研究报道称:在患者接受心肺移植、肝移植、这类手术后,感染深部真菌的人几率要更大。实际上,深部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患者较为严重疾病基础的患者身上,并且一旦发生感染,整体的预后性较差、死亡率非常高。

  • 标签: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 临床应用 实际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并对其采取氟康唑治疗。 方法:48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选自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接受氟康唑治疗)和常规组(24例,接受伊曲康唑治疗)。分析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对比2组治疗后的有效率。 结果:经分析后,导致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其比例为50.00%。其次为不节制的使用糖皮质激素,其比例为22.92%。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低于实验组。 2组对比数据输入统计学分析软件后结果有意义(P

  • 标签: 呼吸内科 肺部真菌感染 氟康唑 伊曲康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究木质纤维分解率与真菌之间的关系,基于北美地区的气候特征和真菌的性状建立以下模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养宠家庭日益增多,各种宠物皮肤疾病层出不穷,春夏尤为多见,对宠物的健康和美观造成影响。其中真菌性皮炎占很大比例,该病病程长、易复发,传统西药疗法耐药快,故本文对两种中草药对犬猫真菌性皮炎的疗效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宠物皮肤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 标签: 犬猫 真菌 皮肤病 中草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在肺部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疑似肺部真菌感染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GM试验和痰液真菌培养检查,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痰液真菌培养检查结果临床症状体征诊断作为“金标准”,280例疑似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痰液真菌培养检查结果呈阳性的患者143例,阴性137例;血清标本GM试验检查肺部真菌感染的敏感度为78.32%(112/143),特异度为90.51%(124/137),准确度为84.29%(236/280),阳性预测值为89.60%(112/125),阴性预测值80.00%(124/15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GM试验检查肺部真菌感染的敏感度为85.31%(122/143),特异度为92.70%(127/137),准确度为88.93%(249/280),阳性预测值为92.42%(122/132),阴性预测值85.81%(127/148)。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GM试验检查肺部真菌感染的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血清标本GM试验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检查应用于诊断肺部真菌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临床肺部真菌感染的辅助诊断方法。

  • 标签: 肺部 真菌感染 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