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出现不合格情况的原因,以及标在送检过程中提高质量的方式和检验准确结果的方式。方法:选择 2015年 12月期间我院门诊微生物送检 40例不合格标本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结果:本研究 40例不合格标本分布以痰液、咽拭子及分泌物最为常见,临床检验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血液标本的抗凝处理不充分、采样量不足、处理方法错误、患者准备不完全,此外,其它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是送检标本受到污染以及不及时。结论:加强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及时沟通,针对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定期向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宣传、培训,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使其认识到合格的标本是整个检验质量的保证。

  • 标签: 微生物标本 采集 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标本培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检验科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集的血液标本2648例,均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液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3软件分析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结果。结果2648例血液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475株,检出率为17.9%。革兰阳性菌242株,格兰阴性菌197株,真菌36株。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9.2%、75%、34.6%、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5.7%、13.5%、18.8%、0。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唑林、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1.6%、46.2%、11%、0;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唑林、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4.1%、21.6%、60.8%、7.8%。结论血液培养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复杂,分析血液标本培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可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

  • 标签: 血液培养 病原菌 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常规标本在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婚检科体检血常规检验标本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血常规标本根据临床检验前静止时间分为立即检测组、、2min后检测组、5min后检测组及10min后检测组,对比观察不同混匀静置时间中WBC、Hb、RBC及PLT四项参数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对四组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可知,立即检验组与2min后检测组的检测结果四项参数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与5min后检测组及10min后检测组四项参数比较差异显著,四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5min开始影响检测结果,而且时间越长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越大。

  • 标签: 血常规标本 混匀静置时间 临检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痰液及支气管分泌物标本的采集及检验方法。方法对100例痰液及支气管分泌物标本及检验方法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0例标本中,涂片合格标本83例(83%),不合格标本17例(17%)。在涂片合格的标本中,63例检出75株细菌,细菌检出率为75.9%。在17例涂片不合格的标本中,5例痰标本检出7株细菌,细菌检出率为29.4%。结论痰液及支气管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作为诊治呼吸道感染的初步依据,为临床提供了及时、准确的诊疗信息,不断提高医疗诊断水平。

  • 标签: 痰液 支气管分泌物标本 细菌学检验
  • 简介:目的探讨脂蛋白脂肪酶处理脂血标本的效果,及其对关键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分别向健康人混合血清(A组)中加入一定比例脂肪乳,制备成轻(B组)、中(C组)、重(D组)度脂血标本,使用脂蛋白脂肪酶(LPL)处理4组标本,测定各组标本7项生化指标(TG、AST、ALT、TP、TBil、LDH、CK-MB),比较组间和脂肪酶处理前后差异;并用临床高脂血症患者(E组)混合血清验证该方法。结果脂肪乳会干扰C组和D组的生化指标检测,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经LPL处理后,除TG外生化指标均较直接测定组降低(P〈0.05);LPL对D组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稀释法(P〈0.05);LPL使E组脂血标本处理前后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蛋白脂肪酶处理脂血标本,能有效消除脂血对标本生化指标的干扰,且不影响甘油三酯的测定,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脂血标本处理方法。

  • 标签: 脂蛋白脂肪酶 脂血 甘油三酯
  • 简介:目的:探讨RhD阴性孕妇的不规则抗体检测情况,为预防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5年江山市人民医院38例RhD阴性孕妇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产前检查的RhD阳性孕妇30例为对照组,分别作产前不规则抗体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38例RhD阴性孕妇有9例检出有不规则抗体存在,检出率23.7%,其中有妊娠史者阳性率为50.0%(7/14),无妊娠史者阳性率为8.3%(2/24),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观察组中特异性抗体主要以IgG为主,其中抗-D抗体5例(55.6%),抗-E抗体2例(22.2%),抗-M抗体2例(22.2%);对照组检出1例有不规则抗体存在,检出率3.3%,为抗-M抗体。观察组中有4例(2例抗-D、2例抗-M)效价〈16;4例(2例抗-D、2例抗-E)≥16而〈128;1例(抗-D)≥128。对照组1例〈16。结论:定期监测RhD阴性孕妇的血型不规则抗体,对抗体阳性且效价较高者进行必要的产前治疗。加强对尚未生育过的Rh阴性年轻女性的血型知识宣教,是预防HDN的重要措施。

  • 标签: RhD阴性孕妇 不规则抗体 新生儿溶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 (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 (4. 06士 1. 01 ) μmol/ L,脑梗死组溶血磷脂酸次之 (2 . 80士 1.05)μmol/ L,对照组溶血磷脂酸 (1.24士 0 . 69)μmol/ L。结论 :溶血磷脂酸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溶血磷脂酸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对患有溶血病的新生儿接受换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至今到我院进行换血治疗的70例溶血病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对照组患儿和观察组患儿,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及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进行护理,比较观察组患儿及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患儿的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血清总胆红素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结论对溶血病新生儿在接受换血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综合护理模式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模式 溶血病新生儿 换血治疗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该医院的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的结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4-2016年间的1050例临床不同类型微生物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血培养标本、粪便标本、呼吸道标本、各类非呼吸道标本),分为2014-2015和2015-2016两个时间段,所有研究标本均按照检验时间前后顺序,并回顾性的对其进行阳性率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除粪便标本外,其余各类标本在2014-2015时间段明显低于2015-2016时间段,(P<0.05)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要仔细分析各类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的发生情况,提高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和诊断水平,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也为疾病的治疗及其预后提供有效帮助。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临床标本 阳性率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的体检人员80例,将其依据随机表法进行平均分组,每组受检人员40例,接受进口采血管的受检人员作为实验组,接受国产采血管采集的受检人员作为参照组,最后将分离的血浆放在冷藏和室温,对不同时间段的凝血指标进行统计。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后可知,参照组受检人员的各项指标比较比实验组,前者相对较低,室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前者相对较高,组间数据经统计可知,差异显著,在低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结果差异不大。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会由于厂家和质量的差异而影响凝血酶时间,同时标本放置时间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标本放置温度 时间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方法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集的临床标本中随机选取800份作为研究的资料,其中有血液的标本260份,痰液的标本153份,大便的标本147份,尿液的标本130份以及腹水的标本110份,对这些临床标本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不同临床标本之间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经过微生物的检验之后,所选取的研究样本中血液标本的阳性率为20.1%,痰液标本的阳性率为38.7%,大便标本的阳性率为8.2%,尿液标本的阳性率31.4%,腹水标本的阳性率为24.6%,通过对比发现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对比分析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能帮助医师对不同疾病的流行情况进行总结,对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临床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 简介:目的通过RFID技术及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对手术标本从患者身上取下至送到病理科全过程的可追溯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方法依据手术室管理规范,建立包括手术标本登记、包装、核对及接收等4个功能模块的手术标本送检系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时对信息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通过手术标本送检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规范了手术标本送检管理,实现对手术标本动态、可追溯管理。结论手术标本送检系统的建立,规范了手术标本送检的行为,保障了医疗质量,促进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 标签: RFID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 手术标本 物联网 应用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情况并探讨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9650份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不合格微生物标本所占比例,分析其不合格发生原因,并据原因探讨相关控制措施。结果不合格标本总数196份,标本不合格率2.03%,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率为37.24%,所占比例最高;尿液标本不合格率为24.49%,所占比例次之;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16.33%;分泌物标本不合格率为10.71%;粪便标本不合格率为7.65%;无菌液体标本不合格率为3.57%。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采集时间不正确、取样操作不规范、标本污染及送检不及时。结论通过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医师沟通的沟通、协调,规范标本采集与运检流程,加强对相关检验人员及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微生物 标本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胸外科腔镜护士在协助医生创建与管理胸外科肺癌标本库中的经验。方法胸外科腔镜护士协助收集我科符合条件的病例组织样本和术前全血样本,按照样本库管理要求将组织样本和全血进行规范处理,登记相关信息并妥善保存。术后定期随访,及时更新随访信息库,完善随访资料。每三个月抽样检查病例信息的完整性及对储存的标本进行质量检测。结果自2012年9月至今,已收非小细胞肺癌样本907例,小细胞肺癌39例,良性对照样本102例,现以每年600例样本量增加。随机抽取样本的质量检测示样本DNA、RNA质量合格,癌组织中肿瘤细胞比例大于70%;标本临床资料完整,随访资料完善,为我科的科研储备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结论胸外科腔镜护士协助医生建立胸外科肺癌标本库,收集的肺癌组织质量可靠,并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以及随访资料,可满足研究的需要。

  • 标签: 标本库 肺癌 胸外科 护士协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产妇大便标本漏检率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以降低爱婴区产妇大便标本漏检率为活动主题,分析住院产妇大便标本送检率低的原因,通过品管圈方法,制定目标,确定要因,制定并实施对策[1]。统计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大便标本留取送检情况。结果品管圈管理活动后,住院患者大便送检率较前均明显提高(均P<0.002),产妇大便漏检率由51%,降至3%,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爱婴区产妇大便标本漏检率[2]。

  • 标签: 品管圈 大便标本 漏检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空腹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接诊的进行常规生化检验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后,分别于未放置、及放置1h、3h、6h后进行常规生化检验,比较4个时刻的检验结果。结果与未放置标本检验结果相比较,放置1h后的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3h、6h后GLU有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3h、6h后ALT、AST、K+、Na+有所升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1h、3h后TBIL、DBIL、BUN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6h后TBIL、BUN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腹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标本采集后应在1h内进行检验,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空腹静脉血标本 放置时间 常规生化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明确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针对不合格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方法选取本站检验科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的全部92例血液检查不合格的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标本均采集于本站的其他科室。整理并分析92例病人的资料,并将误差信息向对应科室反馈,邀请各科室医务人员参与本次研究,共同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结果通过分析92例检验不达标的血液标本,得到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有标本发生溶血、血液标本量太少、标本发生凝固、标本超时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以及其他目前尚未明确的原因等。结论综合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的各项原因,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标本的质量以及本站的检验科要与临床各科室的护理部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和反馈可能导致样本不达标的因素,确保血液样本检验的质量。

  • 标签: 血液标本 临床检验 不合格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标本采集处理与质量控制在临床生化检验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检验科接受临床生化检验的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3例,对照组23例,分别接受标本采集处理和质量控制和常规标本管理,比较两组标本的时效性评分、重现性评分、误差值以及显著异常的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检验样本时效性评分90.4±1.2分,重现性评分90.6±1.7分,误差值评分91.3±1.8分,显著异常2例;对照组检验样本时效性评分81.7±1.3分,重现性评分80.9±1.4分,误差值评分82.6±1.5分,显著异常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采集处理和质量控制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标本采集处理 质量控制 临床生化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