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微创体成型术治疗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得出结论体成型术能缓解骨质疏松性骨折引起的疼痛,恢复体高度,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 标签: 椎体成型术 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 疼痛缓解
  • 简介:目的:探讨体成形术(Pere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新鲜体压缩性骨折注入骨水泥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71例患者资料。通过对比观察术中推注骨水泥时间来研究骨水泥渗漏情况及骨水泥渗漏类型等。结果直接持续推注骨水泥患者有8例10体外漏,但均未出现神经症状,经过改进推注骨水泥方法后未发生1例骨水泥外渗。结论对新鲜骨折体后缘破裂上下终板破裂并不是绝对手术禁忌征。严格把握注入骨水泥时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并发症发生的。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骨质疏松 注入骨水泥 时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经皮穿刺体成形术治疗对患邻近体退变和骨折的影响。方法此次实验32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所选对象均接受经皮穿刺体成形术治疗,对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以及患邻近体前缘、θ角和中柱压缩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与术后疼痛评分分别是(7.15±2.48)和(1.72±0.82),组间差异明显,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在θ角、中柱压缩率和前缘压缩率方面,术后要比术前高出许多,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穿刺体成形术治疗,虽然取得了显著效果,改善了患者疼痛程度,但是加快了患邻近体退变速度,所以需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折 退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VP(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行PVP治疗,采用ODI(功能障碍指数)和VAS(视觉模拟评分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三个月的功能活动和疼痛情况,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三个月两组患者的后凸畸形Cobb角及体高度丢失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体高度丢失(4.53±1.02)mm明显小于对照组(6.44±1.18)mm(P<0.05)。结论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能够有效改善体高度丢失,减轻患者疼痛感,值得推广。

  • 标签: PVP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PKP 疼痛 椎体丢失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成形术治疗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术后再骨折发生的相关因素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为预防术后再骨折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因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住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57例。术后随访6个月,随访中再次出现腰背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加重者,行胸腰椎X片及MRI检查,确诊出现再骨折患者8例纳入再骨折组。其余随访中无再骨折49例纳入未骨折组。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别统计再骨折组和未骨折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骨密度、PVP手术时体内骨水泥的灌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随访中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这两组间数据得到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再骨折的关系。数值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法分析,分类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6个月,将对照组与实验组的骨折诱因、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间渗漏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后提示(1)组间年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性别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骨水泥灌注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骨密度T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VP术后体再发骨折与骨水泥间渗漏、骨密度情况、术后是否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具有相关性。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单纯体压缩骨折的临床诊疗。方法回顾和分析我院26例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经过对症治疗3周~2个月,26例患者疼痛症状缓解,随访3个月~5年半,效果较好。结论一般前柱压缩骨折体高度未超过1/2,体前、中柱压缩骨折体高度未超过1/3,椎管占位骨块小于30%,非手术治疗比手术治疗更经济,病人疼痛更小、疗效更满意。

  • 标签: 单纯椎体压缩骨折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传统经皮体成形术(PVP)和经皮体后凸成形术(PKP)两种治疗方法对于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分析风险情况。方法:实验选取了我市某三甲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n=40)与实验组(n=40)。常规组采取传统经皮体成形术,实验组采取经皮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等,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等。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术后几乎无并发症发生,两组差异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价值(P<0.05)。结论: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夹层体发生骨折风险较小,传统PVP治疗效果明显低于实验组,因此,PKP治疗该疾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PVP PKP 治疗骨质疏松 夹层椎体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从我院中选取133名患者,这些患者的入院时间是2009年的5月至2013年的6月,均被确诊为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对这些患者都使用的治疗方式是经椎弓根钉。结果对这133病人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在以下方面放大恢复都比较满意胸腰椎生理曲度、术后体前沿平均高度以及脊椎序列恢复。此外,术后平均Cobb角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定时,使用Frankel后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经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经椎弓根钉 胸腰椎骨折 骨折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情况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发现骨折体后凸畸形角度术前平均为24.50°、术后6.10°;体前缘高度压缩比例术前为53%、术后10%,术后12~18个月取除内固定后有2例体前缘高度压缩比例回复到20%,其余无明显再压缩病例。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该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定骨盆耻骨上下支骨折内固定病人的护理问题和护理对策,从而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15例骨盆稳定骨折病人的护理过程并加以总结,归纳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病例平均住院17d,比以往骨盆骨折病人平均住院日数减少7d,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对15例骨盆骨折病人的病情观察,带有预见性的做好相关护理、心理护理及功能锻练,是使病人尽快脱离生命危险,早日康复的护理关键。

  • 标签: 骨盆骨折 椎弓根螺钉 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119-0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错位综合征,是指齿状突偏移或前倾,导致寰与颈椎不在一个中轴力线上,颈椎上段曲变直、钩关节错缝、体旋转;椎动脉因此而扭曲或痉挛,导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失养、平衡失调;颈1、2、3神经受刺激而出现头痛,甚至耳鸣、眼花、面瘫;颈上交感神经节受刺激而致咽喉不适、胸闷、恶心或者失眠、健忘等系列症状体征。

  • 标签: 寰枢椎错位 整骨手法 拔伸旋转法 中医治疗 手法复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螺钉内固定术中置入峡部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合并椎动脉高跨的上颈椎病变患者74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29~71(53.2±7.6)岁。患者均接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峡部螺钉组(38例)和板螺钉组(36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置钉时间、螺钉长度、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术后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Upendra螺钉分级标准评估峡部和板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以及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手术时间为(125.75±13.64)min,短于板螺钉组的(145.53±2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P<0.001)。峡部螺钉组螺钉长度为(16.24±2.35)mm,短于板螺钉组的(20.67±2.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P<0.001)。峡部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透椎动脉孔后壁2例,术后无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板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破板皮质4例,术后并发板螺钉松动脱出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峡部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板螺钉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P=0.033)。2组74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30.8个月。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m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各时间点VAS评分及m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和板组置入螺钉数分别为55枚和50枚,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6.4%(53/55)、94.0%(4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906)。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评分标准评价,峡部螺钉组临床疗效优65.8%(25/38)、良21.1%(8/38)、可13.2%(5/38),板螺钉组优63.9%(23/36)、良19.4%(7/36)、可16.7%(6/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P=0.803)。结论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峡部螺钉和板螺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在置钉准确性方面,峡部螺钉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 标签: 枢椎 椎动脉高跨 峡部螺钉 椎板螺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伤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对患者矢状位Cobb角和体前缘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跨伤后路复位固定治疗,观察组35例使用经椎弓根伤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耗时、内固定引流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内固定后、术后6个月时矢状位Cobb角和体前缘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耗时、内固定后引流量以均短(少)于对照组(P<0.05);内固定后两组患者矢状位Cobb角、锥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项指标均明显增加,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用时更短,对机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同时对患者脊柱生理功能改善满足临床要求。

  • 标签: 胸腰段 脊柱骨折 椎弓根植骨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椎弓根螺钉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在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接诊的腰椎骨折病患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和B组(n=60)。A组采用椎弓根螺钉旁肌间隙入路法,B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法。分析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A组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和Cobb角矫正率比B组高,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比B组的16.67%低,P<0.05。结论选择椎弓根螺钉旁肌间隙入路法对腰椎骨折病患进行施治,可显著提高其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术后恢复,建议采纳。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螺钉 应用价值 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弓根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研究于2017年6月到2019年2月开展,纳入80例观察对象,全部是上述时间段在本医院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抽签结果将其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保守治疗。比照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提示实验组患者更低;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对比,提示实验组患者更高;均有很大差异(P﹤0.05)。结论:应用弓根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体压缩骨折具有理想效果,可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且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低,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临床安全性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骨折愈合 椎弓根钉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