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 人们的用电需求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决定着我国电网的工作负载量,因此电网故障频发,人们受到电网故障的影响也非常大。配网抢修工作能有效的延长电网的使用寿命,方便人们的生活。但是电网抢修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严格的监管措施来控制和管理。相关电力公司要加强配网抢修工作的管理水平,提高配网抢修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在多个方面加强相关的管理措施,企业不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制度,保障所有工作人员履行管理制度,还要提升管理人员和抢修人员的专业水平,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抢修技术,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加完善配网抢修工作流程。   关键词:指标管理 ; 配网抢修 ; 管理水平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的变化。方法 142例肿瘤患者, 均给予大量输血, 比较输血前后临床检验指标。结果 输血前, 血小板( PLT)计数为( 189.22±96.42) ×109/L, 凝血酶原时间( PT)为( 15.07±2.67) s,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为( 1.44±0.46),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为( 37.61±6.13) s, 纤维蛋白原( FIB)为( 2.64±1.13) g/L, 凝血酶时间( TT)为( 16.11±2.38) s;输血后, PLT计数为( 115.01±53.87) ×109/L, PT为( 16.67±5.21) s, INR为( 1.26±0.28), APTT为( 39.54±7.41) s, FIB为( 2.21±0.88) g/L, TT为( 18.33±4.57) s。输血后, 患者 PLT计数、 INR、 FIB均低于输血前, PT、 APTT、 TT均长于输血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大量输血对大失血的肿瘤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临床医生应该高度警惕大量输血以后的各种并发症, 及时对患者的 PLT输血、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给予检测, 进而能够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当大失血的肿瘤患者出血已经停止, 可以考虑限制性输血方式, 进而降低输血不良影响。    【关键词】 肿瘤;大量输血;临床检验指标;临床观察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clinical test indexes of tumor patients after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Methods 142 tumor patients were given a lot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the clinical test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ansfusion, PLT was (189.22 ± 96.42) × 109 / L, Pt was (15.07 ± 2.67) s, INR was (1.44 ± 0.46), APTT was (37.61 ± 6.13) s, FIB was (2.64 ± 1.13) g / L, TT was (16.11 ± 2.38) s, and after transfusion PLT was (115.01 ± 53.87) × 109 / L, Pt was (16.67 ± 5.21) s, INR was (1.26 ± 0.28), APTT was (39.54 ± 7.41) s, FIB was (2.21 ± 0.88) g / L, TT was (18.33 ± 4.57) s. After transfusion, PLT count, INR, FIB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ansfusion, Pt, APTT, TT were longer than before transfusi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reatment for tumor patients with massive blood loss. However, clinicians should be highly alert to the complications after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and timely detect PLT transfusion, function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patients, so as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treat complications. When the bleeding of tumor patients with massive blood loss has stopped, we can consider the way of limited blood transfusion to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blood transfus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国情的急诊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建立相应的急救护理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在文献分析和专家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应用德尔菲法对15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函询,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及可行性进行评价,以确立最终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风险预警指标。结果2轮专家函询结果显示具有较好的权威性及协调一致性;2轮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5与0.875,一、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分别为4.36~4.71、4.57~4.93和4.00~4.86,各级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0.12~0.19、0.10~0.19和0.08~0.19。最终构建出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41项三级指标的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风险预警指标。结论急诊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科学、结果可靠,具有较好代表性,可为建立相应的急救护理模式提供参考。

  • 标签: 急诊 危重症患者 护理风险 预警 指标 德尔菲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心内科中医特色护理指标的建立与成效进行研究。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本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期间接受治疗的心内科患者共计 260 例,依据时间顺序将两组患者分为甲组( 2018 年 1 月 -2018 年 12 月)及乙组(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两组患者人数一致,以 130 例患者为一组。在 2019 年 1 月初建立和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指标,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死亡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 结果 :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甲乙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死亡几率较低,两组患者死亡几率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心内科中医特色护理指标的建立与实施有着较高的价值,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减少患者的死亡。

  • 标签: 心内科 中医特色护理指标 护理满意度 死亡情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高职课程教学的设计效果和具体评价指标的特别性主要都是由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别性决定。高职课堂教学设计是将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充分联系起来的教学活动。本文结合当下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高职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指标的具体实践路径。

  • 标签: 高职课程 教学设计 评价指标 教学能力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规范、科学、有针对性的适合神经外科的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为医院神经外科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多纳伯迪安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模型,研究小组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初步筛选指标进行了讨论。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的敏感指标。结果;专家在两轮函询中的正系数分别为91.43%和100.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157和0.8331,变异系数在0.00 ~ 0.20之间。建立的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包括三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29项。结论;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模型的护理质量敏感性特征,符合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神经外科护理 安全质量 敏感性指标体系 应用
  • 简介:摘要本文对癌痛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框架、指标内容等方面进行综述,以Donabedian质量管理理论为依据,从结构、过程、结果3个维度进行阐述,旨在为今后构建统一、规范的癌痛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综述 癌痛 护理质量 敏感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指标体系构建是评估的先导和关键,指标的科学性、适用性直接关系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本文通过对指标体系构建基本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建立了“一次分解,三次循环”的过程模型,为有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装备体系能力 指标体系 设计原则 构建流程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于物质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对于卷烟的质量与口感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卷烟企业在进行烟叶的选择上要更加细致,严谨。当前我国的烟叶检测和分级一直还遵循着传统的技术和方法,对于卷烟的品质难以得到提升,技术创新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将对烟叶分级指标量化的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研究。

  • 标签: 烟叶分级 指标量化 烟叶检测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现行各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剖析现行空间规划体系和指标体系存在问题。

  • 标签: 国土空间 指标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 2017年 3月 ~2019年 3月接诊的 1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施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评估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比较事情前后护理质量、不良事件等。结果 与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施行前比较,护理质量总分增高,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有助于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水平,减少不良事件。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效果
  • 简介:摘要: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事项,随着政府投资的逐年增加,财政评审工作模式也不断迭代,力求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的同时又能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工程造价指标作为衡量经济效益的重要指南,亦将成为未来工程管理的一大元素。本文分析当下造价指标管理的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所展望。

  • 标签: 工程造价 造价指标 财政评审 标准化管理 限额设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合流制溢流(combined sewer overflow,CSO)控制是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一环,相关指标及标准制定尚显薄弱。基于技术的排放控制指标主要包括溢流频次、溢流体积控制率、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CSO 效率及稀释度等,因这些指标缺乏对 CSO 水质水量控制效果的综合评价,进而提出雨季 CSO 污染负荷占比的指标;基于受纳水体水质保障的控制指标包括急性氨中毒、溶解氧质量浓度及细菌标准等。

  • 标签: 合流制溢流 控制指标 标准制定 城市水环境 污染负荷
  • 简介:摘要: BIM全称为建筑信息模型,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与信息技术,将虚拟模型与实际建筑进行拟合,从而为实际建筑施工提供一个全面的信息库。 BIM作为建筑学,工程学,土木工程的新工具,对于建筑工程评估具有广泛应用。本文正是基于建筑工程 BIM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而发挥 BIM的优势,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及经济效益。

  • 标签: 建筑工程 BIM 价值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
  • 简介:摘要缺血性卒中预防和治疗的个性化管理依然是神经病学领域的重中之重。文章旨在阐述非传统脂质谱与传统脂质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以及复发中的作用,以期为卒中预防、风险分级和高危人群筛查提供全新指标,并试图探讨非传统脂质指标的潜在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脂障碍 胆固醇 脂类 脂蛋白类 生物标志物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焦炉工人尿酚水平与血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4至5月,选取某焦化厂771名在岗工人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从事苯及苯系物作业,分为苯接触组(402例)和对照组(369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习惯、职业史、个人疾病及家族遗传史等信息。用气相色谱-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法检测尿酚浓度;用罗氏全自动血生化仪测定血生化指标。采用协方差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尿酚与血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771名研究对象中,男性719名(93.3%),平均年龄(42.3±8.2)岁,平均工龄(20.6±8.2)年。与对照组比较,苯接触组的年龄、工龄、性别、吸烟及饮酒习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接触组工人尿酚浓度为6.00(0.00,33.00)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苯接触组工人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明显降低,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和甘油三酯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对数转化后的尿酚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血尿酸和胆固醇水平分别增加9.82(96%CI:2.18~17.47)μmol/L、0.10(95%CI:0.00~0.20)mmol/L。对数转换后的苯累积暴露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总胆固醇水平增加0.09(95%CI:0.01~0.17)mmol/L。结论职业性苯暴露可能与焦炉工人体内的嘌呤和总胆固醇代谢改变有关。

  • 标签: 尿酚 血生化 尿酸 胆固醇
  • 简介:【 摘要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 19)患者的实验室炎症反应指标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江南院区收治的 98例确诊为 COVID‐19 患者的实验室炎症反应指标,按其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其中 53例为普通型、 45例为重型和危重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 C反应蛋白( CRP)、降钙素原( PCT)、乳酸脱氢酶( LDH)、白介素 -6( IL-6)的差异性。结果:与普通型患者比较,重型 /危重型患者年龄大,起病到入院时间更长,既往有基础疾病比例高,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 CRP、 LD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重型 /危重型 PCT、 IL-6患者升高比例均高于普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型、危重型患者多有年龄大、起病到入院时间更长、既往慢性基础疾病更多等特征,其淋巴细胞减少,炎症反应指标升高,在临床救治 COVID- 19 患者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相关指标水平,尤其是 IL-6水平监测,以实现对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

  • 标签: 病毒肺炎 SARS- CoV- 2 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