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书法全集》“篆隶篇”463页上一幅用笔挺拔,方折有力,自然灵动,荡人心脾的横幅隶书,就是晚清西南硕儒莫友芝临的《耿勋碑》作品(见后附作品)。这幅作品同时又选刊在《中国书法全集》“篆隶”宣传稿的扉页上,可见其书法功力是属大家之列。翻开《辞海》584页可看到更详细的介绍:莫友芝“清学者,诗人、字子倔,号鄙亭,晚瞪叟,贵州独山人,道光举人,曾客曾国藩幕,通小学,精版本目录之学。善书法,为晚清宋诗派作家,与郑珍齐名”。

  • 标签: 书法艺术 莫友芝 晚清 西南 诗人 中国书法
  • 简介:<正>左鹏军先生《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②(以下简称"左著")一书是近年来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著,为该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或由于疏忽,或由于文献占有不全,该著在文献使用与考辨方面尚存在部分瑕疵以及有待补正的空间。笔者曾在《戏曲研究》2013年第86辑发表《〈晚清民国传

  • 标签: 戏曲研究 商补 新桃花扇 深度研究 孙为霆 王时
  • 简介:当代中国美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美术展览对其所产生的传播作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美术展览,是受到了西方博览会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沿用了博览会的举办形式,并保留了展览与销售相结合的特点。

  • 标签: 博览会 近代 美术展览
  • 简介:广州位居岭南中心,背山面海,地理环境优越,历来是中外交流荟萃之地。自16世纪以来,基督教即以澳门为基地向广东地区传播,宗教革命后,基督教新教分立,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发展向中国渗透,而广州地区首当其冲;晚清以来,随着国门的洞开,基督教新教在广州的传播逐渐加剧,而传播成功的标志即是教堂的普遍兴建,并且随着时局的变迁,教堂的建筑艺术也不断随之改变。教堂建筑不仅在广州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也对广州地域文化的形成注入了一股外来的风气。

  • 标签: 广州 晚清民国 基督教教堂 城市景观
  • 简介:当今学界普遍认同广东书家吴荣光书法"以北碑入行草"一说。但是,通过考证、分析吴荣光"以北碑入行草"论之由来,吴荣光的书法创作及书法审美后发现,并无足够证据证明吴荣光取法过北碑,吴氏行草书也未见北碑影响,其书法审美更是偏爱帖学之虚和朗润。受康有为"晚清碑学笼罩"等观念的影响,学界在阐述清代书法时往往将碑学大兴的时间提前,地域扩大,影响夸大,忽视了晚清碑学传播的地域差异、个体差异等因素,违背了历史真实。吴荣光"以北碑入行草"论同样掉入了"碑眼看帖"的思维陷阱。

  • 标签: 吴荣光 帖学 碑学 北碑 行草
  • 简介:有关上海开埠后西洋音乐活动的研究已渐呈显学之势,但目前的研究,在关注时段、涵盖面、聚焦点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憾和偏差。文章就目前所见的相关中西文文献及中外研究成果来探讨上海开埠后租界外侨间的音乐活动,所涵盖的时段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依次讨论的话题为:上海租界早期外侨社团演剧活动中的音乐、来沪造访的各国军舰及当地驻军的音乐活动、外来专业音乐家在上海举办的音乐会以及外来歌剧团带来的剧目。

  • 标签: 上海 租界 外侨 西洋音乐 演艺活动 驻军
  • 简介:清末的基督教传教士在引进和推广盲残疾人职业培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在盲人技能培训及就业问题上多有贡献。针对盲人耳聪的特点,一些传教士注重对盲人音乐技能的培训,因而推动了早期残疾人的音乐教育。但学界对于他们的工作却鲜有研究。本文以中国盲童安格妮丝.郭士立、苏格兰圣经公会牧师穆瑞为例,对基督教传教士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盲人音乐教育上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

  • 标签: 传教士 盲人音乐教育 安格妮丝·郭士立 瞽叟同文馆 穆瑞
  • 简介:"主音嗖乏"教学法是19世纪经由基督教传教士传入华土的诸音乐教学法中流传甚广的一种。国内学界对此教学法在清末民初的传播情况虽有提及,但大多语焉不详、缺乏史实。本文以1861年即到香港教书,后又转往北京、上海的英籍传教士傅兰雅为例,分三节对"主音嗖乏"体系在中国各地的传播与应用做一描述。第一节综述傅兰雅本人,通过简介其人在华三十余年所做之事,来凸显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之功过。第二节以傅氏于19世界60年代在香港和北京两地运用"主音嗖乏"体系教授中国学童之史实为实例,管窥来华传教士音乐教育之内容及形式。第三节简述"主音嗖乏"法在晚清的流传情况。

  • 标签: 传教士 傅兰雅 音乐教育 “主音嗖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