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坡生态修复施工过程中,由于企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对规范内容不熟悉、施工经验不足以及施工技术不当等原因,造成坡生态修复工程普遍存在较多的质量通病。为提高坡生态修复施工质量,本文对边坡生态修复常见的坡面处理不当、植物选择不合理、坡面排水设置不完整、施工不到位等质量问题逐一分析,以期对边坡生态修复施工管理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 标签: 边坡 生态修复 质量通病
  • 简介: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是交通、工矿、水利工程和城镇开发等建设项目中产生的弃土弃渣堆积物,其坡侵蚀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由于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坡陡、土质疏松、地面组成物质复杂等特点,其侵蚀强度常远大于原地貌。研究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坡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认识其侵蚀机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遏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工程堆积体坡侵蚀的监测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深入分析当前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开展工程堆积体坡侵蚀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

  • 标签: 工程堆积体 边坡侵蚀 监测方法 影响因素
  • 简介:以黄石市黄荆山北麓5号采石场岩质坡为研究对象,在坡面上浇筑飘板种植槽,创造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肥料等基本生长条件,种植并筛选适宜的坡绿化植物,观察其成活率、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冠幅生长量、覆盖度等。综合比较结果表明,适宜黄石市岩质坡生态修复的植物为:①乔木种类:银合欢(Leucaenaleucocephala)、大叶女贞(Ligustrumlucidum);②灌木种类为:小叶女贞(Liqustrumquihoui)、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夹竹桃(Neriumindicum)、云南黄素馨(Jasminummesnyi)、柘木(Cudraniatricuspidata);③藤本植物为: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野蔷薇(Rubuscoreartus)、常春油麻藤(Mucunasempervirens)、扶芳藤(Eunoymusfortunei)。

  • 标签: 岩质边坡 生态修复 植物筛选 黄石市
  • 简介:工程坡植物防护的主体是植物,灌草种选择需以气候条件、坡坡度、弃渣特性等为基础。以金沙江干流河道金安桥水电站同时具有明挖和洞挖弃渣的2#渣场为例,通过渣场坡可绿化条件分析,对植物措施灌草种进行选择确定。弃渣颗粒径级分析结果显示,洞挖坡弃渣颗粒〉4mm的粒径组成百分含量为91.63%,〉2mm颗粒的累计百分含量高达96.75%,比农地表土层同径级颗粒含量分别高48.87和27.45个百分点,保水保肥能力差,植物防治绿化前需覆土改良。10种灌草种发芽和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明挖坡弃渣的发芽率和苗木保存率最好,木豆的发芽率和保存率最高;明挖弃渣播种后发芽率在60%以上,56d苗木保存率〉80%的6种灌草种的适应性依次为:木豆、大翼豆、狗牙根、麻风树、银合欢和车桑子,均可用于渣场坡植物防治灌草种,满足渣场坡的防护要求。

  • 标签: 水电站 弃渣场 植物防治 灌草
  • 简介:天然气管线工程具有线路长、跨越地貌类型多等特点,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全省水系密布,河流众多,雨量充沛,凸显“依山傍水”的地理特点,对天然气管网工程施工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仅仅使用传统的浆砌石挡墙、护坡等工程防护方式虽然也能治理沿作业带坡面水土流失问题,但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将客观存在着工程量多、施工难度高、投资额度大等缺陷,因此探讨优化的水土保持设施,将能够起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水保目的。

  • 标签: 天然气管线 水土保持设施 生态袋
  • 简介:研究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弃渣场土壤侵蚀物理性质特征,可为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重庆市典型弃渣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恢复年限弃渣场的坡不同部位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弃渣的细小颗粒(〈0.25mm)含量差异较大,其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随着恢复年限增加,弃渣容重呈减小的趋势,2月弃渣容重在1.48~1.64g/cm3,4年弃渣容重可达1.20~1.40g/cm3,而弃渣场不同坡位的总孔隙度均与土壤容重呈反比;土壤水分含量明显增大,4年弃渣坡的自然含水率为2月和2年弃渣的2倍左右,田间持水量也以4年弃渣最大,其平台及坡的平均持水量为22.26%;在植物根系及其枯落物作用下,弃渣坡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其增强了坡稳定性。

  • 标签: 植被恢复 边坡 稳定性 弃渣场
  • 简介:近年来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需大量采石取土,采石场日益增多,但因采石取土造成的裸露坡却未能得到及时修复,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亟待通过生态修复方式恢复其植被。本文以盐田港大水坑东信石场裸露坡复绿工程为例,分析探讨了挂网喷混植生、种植槽等石场坡的生态复绿措施,截水沟、排水沟、跌水槽、消力井等排水设施,人工浇灌、滴灌设施等的应用以及后期养护方法。合理布设排水、灌溉系统、营造适生微地形、改良土壤、加强后期管护,能快速修复裸露石场坡破坏的植被,可供南方岩漠化地区石质坡生态修复时借鉴。但土壤瘠薄是石质坡进行生态修复的“硬伤”,多种生态修复技术措施组合模式是解决这个“硬伤”的一个方向。

  • 标签: 采石场 高陡岩质边坡 生态复绿
  • 简介:坡生态防护中,连续纤维丝能够对人工植生基材起到加筋补强作用,提高基材抗剪强度、抗侵蚀能力。通过应力控制式直接剪切仪进行快剪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丝含量对植生基材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纤维丝可明显增强植生基材抗剪切强度,但并非纤维丝含量越大,基材抗剪强度就越大。当纤维丝量在2.0kg/m^3左右时植生基材获得最大抗剪强度,同时植生基材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获得最大值。

  • 标签: 纤维丝补强植生土 抗剪切强度 内摩擦角 粘聚力 边坡生态防护
  • 简介:裸露山体缺口依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开采坑口、开挖坡和崩岗等不同类型。在深圳快速发展的31年时间里,工程建设中大量挖山取石造成了众多的裸露山体缺口破碎带,这对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深圳市布吉郁南、吉冈采石场坡整治绿化工程通过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的设计和施工策略并辅以景观影响度评价,实现了快速覆绿和景观融合的生态修复效果。这些策略对我国其他类似的裸露山体缺口的治理将起到有效的借鉴作用。

  • 标签: 裸露山体缺口 菌土 连续喷丝固土植生 景观影响度
  • 简介:热河谷地区的生态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从反映群落稳定性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长量和生物量等常用指标分析,金沙江热河谷地区人工赤桉(Eucalyptuscamaldulensis)林密度普遍偏高,结构比较简单,群落稳定性较差.3种密度的赤桉林群落,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植被层的群落分异性越大,林分中主要分布优势种(乔木为赤桉,林下植物为扭黄茅),其他种群的数量极少,林下植被层的结构比较简单,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物种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等4个指标不断减小,群落物种多样性在不断降低,结构合理性越差;群落生长量和生物量的变化,基本随赤桉林的密度增加而减小,密度最小的林分F1的生物量是其他2种高密度林分生物量的2倍以上.各林分林木生长缓慢,即使密度最小的林分F1的年平均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分别只有0.72cm和0.78m.为了增加热河谷地区人工乔木林群落的稳定性,使其逐步实现正向演替,发挥其应有的生态防护功能,应该考虑降低乔木层群落密度.

  • 标签: 赤桉 林分密度 群落稳定性 金沙江干热河谷 群落结构 林下植被
  • 简介:为了解热河谷不同植被修复方法的土壤种子库的变化模式,采用对不同处理地段(包括水平阶间坡面、自然坡面、沟底)和对照(放牧地)的土壤种子库组成、大小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元谋热河谷山地植被修复区的土壤种子库。结果表明:1)植被修复区土壤种子库密度、丰富度均大于对照区;2)修复区内第2年土壤种子库密度、丰富度均大于第1年;3)水平阶间坡面和各类型间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差异显著;4)种子库中草本植物占很大比例;5)孔颖草和扭黄茅是种子库2大优势种。研究项目所采取植被修复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土壤种子库的数量结构和物种组成。

  • 标签: 千热河谷 植被修复 土壤种子库 时空变化
  • 简介:以元谋县热河谷为调查对象,对99条冲沟进行了样方调查,利用SPSS和Excel软件分析冲沟各指标间及其与植被盖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从总体还是局部来看,沟长和沟宽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沙地村、金雷村和苴林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0.551、0.548和0.579;沟深与沟底坡度也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66、0.633、0.448和0.758;其他指标均呈现总体与局部不一致的现象;(2)在沟长小于60m的范围内,沟宽有随着沟长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沟底坡度0~80°的范围内,沟深有随着沟底坡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3)海拔和沟底坡度与植被盖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1、-0.526,相关性显著,植被盖度大的地方都出现在海拔高或者沟底坡度低的地方。本研究将为该区的植被恢复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元谋干热河谷 沟底坡度 海拔 植被盖度 相关分析
  • 简介:为研究土壤物理特性对植物根系固土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油松单根施加拔出荷载进行直接拉拔实验,分析土壤含水率与密度对拔出过程中根-土界面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根拉拔实验中根系有被拔出和被拉断2种破坏模式:根-土最大摩擦力与根系直径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单根简化模型分析根-土间的摩擦情况,证明与实验结论一致;且根系直径在一定范围内时,根-土的最大摩擦力随土壤含水率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而随土体密度的升高单调增大。

  • 标签: 根系 摩擦特性 土壤含水率 土壤干密度
  • 简介:针对福建连江东南沿海丘陵山地适生树种稀少的现状,开展对台湾相思引种造林调查。连江黄岐半岛现有林保存情况说明,台湾相思在沿海丘陵山地引种保存率高、生长快、适应性强,能抗“台风”、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是沿海丘陵贫瘠山地较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

  • 标签: 黄岐半岛 相思树引种 水土保持 探讨
  • 简介:本文主要通过对福建省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及学习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针对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中把主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放在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和治理上,但宣传工作力度不够这一问题,特别创作了福建省水土保持科普网站"水土流失生命流失"(www.fzsz.net/地理组/水土流失、生命流失,或www.fzsz.net/comp/luse),确定了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网络协作学习为辅的主题思想,制定了由初步学习→野外考察→社会实践→归纳整理→总结探究→网络创新这六大部分组成的主体框架结构.目的是:展示最新水土保持案例和学生学习成果,为广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水土保持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平台.

  • 标签: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水土流失 中学 福州 水土保持工作
  • 简介: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具有景观生态基础。将景观生态中的干扰与稳定思想引入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中,以漳州各县(市、区)为参评区域,从干扰度、生产力、稳定度三个方面构建蔓延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20个指标,采用均方差权重赋值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通过弹性检验。说明用景观生态评价方法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确实可行的。

  • 标签: 景观生态评价 可持续利用 弹性指数 漳州市
  • 简介:生态化学计量为研究土壤-植物相互作用与C、N和P循环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生态化学计量比相关理论对武夷山41个土壤样品进行研究,发现:1土壤C、N和P平均值分别为25.35±12.59g/kg、2.95±2.12g/kg和0.29±0.11g/kg,变化范围分别为6.07~56.54g/kg、0.67~9.68g/kg和0.06~0.49g/kg;2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9.50±2.89、102.27±65.78和12.67±13.90,变化范围分别为3.92~13.27、20.54~303.53和3.24~62.58;3土壤C、N、P、C/N、C/P和N/P变异系数分别为0.50、0.72、0.39、0.30、0.64和1.10,表明:研究区土壤C和N含量丰富,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较为肥沃,可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 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