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6 个结果
  • 简介: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血清HBV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血清HBeAg状态将31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常规进行肝活检术和病理学观察,分析血清HBV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结果224例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以G0(42.0%)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0(58.0%)为主;86例HBeAg阴性患者炎症程度以G0(29.1%)、G1(30.2%)、G2(34.9%)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0(51.2%)为主;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肝组织炎症程度无明显相关(r=-0.098,P>0.05),纤维化分期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09,P<0.01);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肝组织炎症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306,P<0.01),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r=0.112,P>0.05)。结论HBeAg阳性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别,应区别分析其临床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HBV DNA载量 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 简介:奥美拉唑(Ome)兰索拉唑(Lan)均为质子泵抑制剂(PPI),能选择性地抑制胃壁细胞的H+-K+-ATP酶,从而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一个环节,达到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目的。两药分别山瑞典Astra及日本武田公司率先研制生产。治疗消化生溃疡(PU)的疗效肯定。目前,国内已有几家制药厂研制生产了Ome及Lan。我们于1996年9月~1997年3月。将汕头滨制药厂生产的Ome及Lan运用于PU的治疗.以观察两药对PU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给药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治疗 溃疡 兰索拉唑 奥美拉唑 对照分析 对消
  •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内镜窄带内镜(NBI)、染色内镜对远端大肠异常隐窝灶(aberrantcryptfoci,ACF)的发现率。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12月就诊于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67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常规内镜组228例、NBI组220例、染色内镜组222例。比较三种方法对远端大肠ACF检出率及各组间所用操作时间。结果在三组中,共发现155例ACF病例数。常规内镜、NBI组及染色内镜组发现ACF病例数分别为5例(2.19%)、25例(11.36%),125例(56.31%),三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常规内镜相比,NBI组、染色内镜组操作时间有所延长。结论染色内镜能大幅提高远端大肠ACF发现率。NBI内镜较常规白光内镜能提高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但比染色内镜低。常规白光内镜对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低。

  • 标签: 异常隐窝灶 窄带内镜 染色内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在肝脏局灶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院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78例肝脏局灶性良、恶性病变患者,采用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评定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以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超声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在78例肝脏局灶性病灶患者,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恶性病灶54例,其中胆管细胞癌4例,转移性肝癌11例,肝细胞癌39例,诊断为良性病灶24例,其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4例,肝血管瘤9例,肝脓肿11例;常规超声检查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75.9%(41/54),诊断良性病变的特异度为75.0%(18/24),准确度为75.6%(59/78),阳性预测值为87.2%(41/47),阴性预测值为58.1%(18/31);弹性成像5分法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8.1%(53/54),诊断良性病变的特异度为79.2%(19/24),准确度为92.3%(72/78),阳性预测值为91.4%(53/58),阴性预测值为95.0%(19/20)。常规超声检查比,弹性成像的诊断效能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50,P=0.005)。结论在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方面,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比常规超声检查更灵敏和更准确,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病变 常规超声 弹性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疗效和各项因子的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胃息肉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一次性切除成功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及血清胃泌素-17(G-17)等因子水平,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半年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9%(P〈0.05);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P〈0.05)。术后,两组PGⅠ、PGR及G-17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PGⅠ、PGR及G-1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P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P〈0.05)。随访半年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P〈0.05)。结论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的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水平,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息肉 氩离子凝固术 高频电切术 临川疗效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 简介: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nammatorydrugs,NSAIDs)由于具有良好的止痛、抗炎和退热作用而得到广泛应用.据估计全世界每天有近3000万人服用NSAIDs,美国每年约有40%的老年人服用此类药物,而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NSAIDs的应用有增加的趋势[1].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非甾体类抗炎药 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比较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7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85例)和阿德福韦酯组(90例),比较两组在治疗后48周时的疗效。结果治疗后12周、24周、36周和48周时,替比夫定治疗患者HBVDNA水平低于阿德福韦酯组(P〈0.01),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或P〈0.01);治疗后12周、24周和36周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也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或P〈0.01);治疗48周,替比夫定组有2例,阿德福韦酯组有1例出现病毒学反弹;两组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替比夫定较阿德福韦酯有更强的抑制HBV作用,其治疗可提高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阿德福韦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胰岛素抵抗老年人NAFLD及其合并代谢紊乱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NAFLD合并代谢紊乱患者89例,NAFLD患者95例,正常对照80例,测定BMI及临床生化指标并进行肝脏B超检查。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指数,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将老年组青年组、老年肥胖组非肥胖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人NAFLD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血脂、血糖及肝功能代谢异常,脂联素水平降低,合并代谢紊乱者脂联素水平更低。老年人NAFLD合并代谢紊乱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年轻患者。老年肥胖及年轻NAFLD容易发生肝功能异常。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脂联素BMI、性别及HOMA相关。结论老年人NAFLD及其合并代谢紊乱患者胰岛素抵抗严重,脂联素水平降低;老年肥胖NAFLD患者更容易发生ALT异常。血清脂联素水平BMI、性别及HOMA相关,年龄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老年人 非酒精性脂肪肝 代谢紊乱 脂联素
  • 简介:明确肝硬化患者血清IL.6水平腹水发生、内毒素血症及肠道中大肠杆菌量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7例无感染征象的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1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分别以ELISA法、鲎试验及细菌培养法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清IL.6水平、血浆内毒素浓度及肠道太肠杆菌量。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IL-6水平、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肝硬化伴腹水患者血清IL.6水平、粪太肠杆菌量均显著高于无腹水者,并发现血清IL-6水平太肠杆菌量阃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肝硬化伴腹水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肠道中革兰阴性大肠杆菌的过度生长以及由此引起的细菌移位可能是导致此细胞因子高反应的重要因素,提示肝硬化患者血清IL-6水平可作为一个细菌移位的指标。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血清IL-6 腹水 内毒素血症 肠杆菌 细菌移位
  • 简介: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显示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34(IL-34)水平,探讨IL-34疾病进程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南通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慢性乙型肝炎(CHB)60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30例]纳入研究,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34水平,同时行血清生化和病毒学指标检测,分析IL-34生化、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相比,CHB组和肝硬化组血清IL-34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硬化组较CHB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CHB组血清IL-34水平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288,P=0.026;rs=0.385,P=0.002),HBVD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s=-0.325,P=0.011)。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IL-34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疾病进程相关。IL-34可能成为治疗慢性HBV感染的免疫学靶点。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白细胞介素34 免疫学
  • 简介:目的为探讨B超胃镜检查对预测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入选的54例肝硬化患者均经B超胃镜检查,以了解门静脉的内径大小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结果门静脉内径大小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11,P<0.05),门脉扩张程度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上消化道出血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77,P<0.05)。结论B超门脉内径大小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可作为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指标。

  • 标签: 胃镜检查 上消化道出血 B超 门脉 肝硬化患者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CVRNA含量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以探讨HCV感染者PBMC中HCVRNA水平及其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128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HCVRBA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CD3+、CD4+、CD8+、CD4+/CD8+.结果PBMC内HCVRNA阳性组HCVRNA阴性组比较,前者CD32+、CD4+水平降低、CD8+水平增高,CD4+/CD8+比值下降大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侵染PBMC后可加重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 标签: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丙型肝炎患者 机体免疫功能 HCV 相关性研究 RNA检测
  • 简介: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肝细胞逐渐发生脂肪变性的临床病理过程。SIRT3棕色脂肪的产热有关,肝细胞内可检测到其表达。目的:通过检测NAFLD患者肝活检标本中SIRT3、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同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表达,探讨SIRT3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关系。方法:从体检人员和部分行肝胆外科手术者中纳入56例NAFLD患者,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先以超声检查初步诊断脂肪肝程度,然后行肝穿刺活检,确定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IRT3、AMPK、ACC1、SREBP-1表达。结果:超声诊断的脂肪肝分级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一致。脂肪肝患者肝细胞内SIRT3和AMPK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的加重而减低;ACC1和SREBP.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结论:SIRT3NAFLD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呈负相关.其表达降低可能通过下调AMPK表达,使脂肪合成基因ACC1和SREBP-1表达增加,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SIRT3 脂肪变性 超声检查 活组织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神经肽S受体1(NPSR1)基因多态性欧洲人群炎症性肠病(IBD)的遗传易感性相关,但尚无研究探讨两者在中国人群中的相关性。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NPSR1基因多态性IBD的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57例确诊IBD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组355例,克罗恩病(CD)组102例]和500名健康对照者,以PCR和测序技术分析NPSR1基因rs323922(C→G突变)、rs740347(G→C突变)位点多态性。结果:UC组对照组间、CD组对照组间rs323922、rs740347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BD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显示:①rs323922位点突变型CG基因型男性CD(OR:0.441,95%CI:0.230~0.844)和结肠型CD(OR:0.425,95%CI:0.199~0.911)相关,为保护因素。②rs740347位点突变型CC基因型CD早期发病(〈16岁)相关(OR:15.019,95%CI:2.634~86.470),突变型C等位基因结肠型CD相关(OR:2.142,95%CI:1.709~4.294),两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NPSR1基因rs323922、rs740347位点多态性中国汉族人群的IBD遗传易感性无关,但IBD的某些临床表型有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神经肽S受体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中国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及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PLT2/MN)]的变化及其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25例经肝活检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HE、TBA及PLT2/MN比值的变化,并分析它们肝组织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肝组织炎症分级G0~G2、G2~G3和G3~G4及纤维化分期S0~S2、S2~S3和S3~S4之间CHE、TBA及PLT2/MN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HE及PLT2/MN比值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而TBA之呈正相关。结论CHE、TBA及PLT2/MN比值能较好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三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早期肝硬化。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胆碱酯酶 胆汁酸 全血细胞计数 炎症分级 纤维化分期
  • 简介:背景: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肠黏膜屏障损伤引起继发感染是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AP肠黏膜屏障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HMGB1AP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12月-2009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医院收治、确诊的AP患者80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8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42例,选取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HMGB1含量,分析其AP病情严重程度、血清内毒素含量、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尿液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的关系。结果:SAP组和MAP组血清HMGB1含量、内毒素含量、DAO含量和尿液L/M比值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患者血清HMGB1含量血清内毒素含量、DAO含量、尿液IMM比值以及Ranson评分、24hAPACHEⅡ评分、BahhazarCT评分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血清HMGB1含量可反映AP病情严重程度,并可作为判断AP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参考指标。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胰腺炎 肠黏膜 损伤 内毒素类
  • 简介:目的:探索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价值。方法:在2017年5月15日至2018年5月15日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对象,根据HP值结果,分为50例对照组(PH阴性)、50例观察组(PH阳性),且均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观察组hs-CRP(7.85±1.39)mg/L、LDL-C(3.76±0.19)mmol/L、TG(3.52±0.54)mmol/L、TC(6.48±0.75)mmol/L、Hcy(28.46±2.75)umol/L均高于对照组(P<0.05),HDL-C(1.11±0.05)mmol/L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HP感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存在一定相关性,HP感染、Hcy水平均可提示病情发生、发展程度。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关性
  • 简介:目的使用裸金属支架(BMS)和聚四氟乙烯(胛FE)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疗效和技术设备成本对比分析。方法2010年5月~2015年6月对163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TIPSS术,患者平均年龄为(56±12)岁,女性占32.9%。其中接受BMS支架80例,接受覆膜支架83例。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97.5%,术后门体梯度压从(16.1±4.8)mmHg下降至(5.1±2.1)mmHg;两组技术成功率和门体梯度压降无显著性差异;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两组14d、6m和2a一期支架通畅率存在显著性差别,其中PTFE-覆膜支架组通畅率高;两组1a生存率和肝性脑病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金属支架和覆膜支架总成本分别为66570元和70455元。结论TIPSS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方法。裸金属支架和PTFE-覆膜支架均具有良好的技术和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 裸金属支架 PTFE-覆膜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