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医院建设也进入到了新的时期。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医院的医疗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重视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多数医院都已采取了更高效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逐渐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过去医院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工作效率低下、查找困难等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 标签: 新时期 医院建设 图书资料管理 重要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早期发展的干预方式与实施的意义。方法选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某社区儿童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100例儿童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儿童。干预组给予综合性干预方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方式。结果干预组儿童发育商平均值为112.5±3.2,对照组儿童发育商平均值为90.6±3.4,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当中给予综合性干预,能够减少发育伤与营养性疾病的出现,提高儿童睡眠质量、营养健康质量等,同时能够预防相应疾病,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 标签: 儿童 早期发展 综合性干预 实施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颈外静脉穿刺技术应用在人体解剖方面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及研究。方法从我校选择25具用福尔马林浸泡过的成人尸体作为解剖对象,其中有13具成人男尸,12具成人女尸。对这25具成人尸体上进行颈外静脉穿刺解剖,观察其临床现象。用游标卡尺对解剖尸体过程中所需的测量的解剖部位的长度进行精确测量,精确到毫米。结果由于颈外静脉回流部位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I型从颈外静脉回流到颈内静脉,出现I型回流现象的有3具尸体,占比12.0%,测量I型成人尸身的颈外静脉的中点位置至上腔静脉的起始点的距离,取其均值为17.0cm,上下波动为0.3cm;II型从颈外静脉回流到静脉角,出II型回流现象的有13具尸体,占比52.0%;测量II型成人尸身的颈外静脉的中点位置至上腔静脉的起始点的距离,取其均值为17.6cm,上下波动为0.5cm;III型从颈外静脉回流到锁骨下静脉,出III型回流现象的有9具尸体,占比36.0%;测量I型成人尸身的颈外静脉的中点位置至上腔静脉的起始点的距离,取其均值为21.6cm,上下波动为1.4cm。结论通过本次对颈外静脉穿刺技术应用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研究探讨,观察了颈外静脉在人体的的管径以及回流部位,清楚地了解了穿刺点的选择方法,穿刺点的选择一定要精准,穿刺点应该选在颈外静脉的上部中点位置,I型、II型回流在颈外静脉穿刺后可以插管,III型回流在颈外静脉穿刺后一定要尽量避免插管,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颈外静脉 静脉回流 穿刺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碳14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09至2016-09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症状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进行Giemsa染色检测,观察组患者进行14呼气试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HP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阳性检出率为82.86%,对照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阳性检出率为80.0%,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阳性检出率差异不明显,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14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快捷、无痛苦等特点,相比较而言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碳14呼气试验 HP检出率 上消化道症状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尿酸不再只是诊断痛风和反映肾功能的指标,近几年对于高尿酸血症是否与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相关,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多数学者将高尿酸血症视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为了解血尿酸与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本文分析了2007年5月22日至6月14日教工体检中45岁以上1566名教职工血尿酸结果,旨在对HUA临床意义进行再探讨,以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HUA。

  • 标签: 血尿酸 高尿酸血症 高血压 冠心病
  • 简介:奇静脉是连接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重要通道,沿途接收椎体静脉、食管静脉、肋间后静脉及心包静脉的血流。当上腔静脉或者下腔静脉发生阻塞时,此侧支循环可以作为正常循环的通道。CT扫描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奇静脉的解剖学结构,用以了解奇静脉是否发生异常的改变,

  • 标签: 静脉异常 临床意义 CT诊断 下腔静脉 上腔静脉 侧支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危机管理实施于门诊护理管理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病例选择于 2019.1~2020.1时间段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 126例,以护理管理方式不同为依据实施分组,开展危机管理、传统管理的病例分别以实验、对照组进行命名,例数均分,对管理价值进行比较。结果:相对比于传统管理,危机管理的开展所呈现的管理效果更为突出,即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总满意度提升明显,而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纠纷率、护理投诉率、护理差错率)降低明显,比较差异性较大( P<0.05)。结论:危机管理实施于门诊护理管理中可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建议推广。

  • 标签: 危机管理 护理管理 门诊 管理效果
  • 简介: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急症之一,及时正确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经腹和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sonography,TVS)对附件环形回声超声形态特点进行观察,并与卵巢黄体囊肿超声表现进行鉴别,以提高超声在早期异位妊娠尤其是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检出率。

  • 标签: 未破裂型异位妊娠 妊娠诊断 回声 环形 附件 经阴道超声
  • 简介:羊膜“植皮”是指羊膜覆盖皮肤缺损的新旧创面,不需植皮,而促使伤口愈合,1989年以来,本院外科先后以羊膜“植皮”法治疗皮肤撕脱挫裂伤、狗咬伤、皮肤Ⅱ~Ⅲ度烧伤、小腿溃疡及乳癌手术后皮肤缺损伤口等19例,均有较好的疗效,即不需植皮,创面愈合,新生皮肤与原皮肤组织包、质相近。本人把对羊膜“植皮”长期换药过程的观察并参考有关资料,就创面现象与临床意义汇集浅谈如下。1红热与肿痛红热、肿痛是炎症的表现,羊膜做为生物性的异物刺激,必然加重机体和创面的炎症反应。但在羊膜“植皮”过程中,红热及肿痛的过程是红热反应一般在羊膜覆盖后4~6h出现,创面周围皮肤发热发红,且有局部以至全身的瘙痒,(类似过敏反应)。2

  • 标签: 羊膜覆盖 临床意义 创面愈合 伤口愈合 皮肤缺损 分泌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医院药学在药物调剂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在医院药学下调剂药物10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应用常规方式进行药物调剂10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用药不合理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用药途径、时间、剂量方面的合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临床医学是药物调剂业务展开的平台,且为药剂师提供各种技术信息,因此,药剂师应充分利用药学资源,将药学资源有目标、有措施、有计划的应用在工作中,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建立起一条切实可行的医院临床药学新途径。

  • 标签: 医院药学 药物调剂 意义
  • 简介:摘要探讨支原体的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患者标本146例,进行支原体检验回顾性分析。结果146例患者通过支原体检验,查出支原体感染,非特异性尿道炎患者36例,支原体尿路感染38例,间质性膀胱炎29例,局限性外阴炎16例,脱屑性阴道炎综合征14例,妊娠合并支原体感染8例,老年人支原体肺炎5例。结论了解支原体特性、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对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支原体 检验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研究人员根据研究要求,按照研究要求从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到院就诊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中选取244名,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244名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B超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左侧、右侧、双侧细胞瘤确诊率以及成熟性、未成熟性以及无性细胞瘤的确诊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左侧、右侧、双侧细胞瘤确诊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成熟性畸胎瘤、未成熟性畸胎瘤以及无性细胞瘤的确诊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卵巢生殖细胞瘤患者而言,接受超声检查,能有效的提升临床确诊率,确诊细胞瘤的类型以及位置,对患者的后续诊断提供可靠的临床诊断依据,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超声诊断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小儿腹泻临床治疗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小儿腹泻者,给予其思密达保留灌肠加服锌硒宝片治疗,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2例患者,63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22%。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一例患儿有不良反应。结论小儿发育不完全,在喂养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腹泻。思密达保留灌肠加服锌硒宝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小儿腹泻 致病因素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下的骨科护理管理质量。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5月3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PDCA循环)66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6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评价PDCA循环法应用前后的骨科护理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护理满意率相对更高,而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应用PDCA循环法前相比,应用PDCA循环后的护理技术、消毒灭菌、病区管理以及护患沟通等各项骨科护理质量评分相对更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法的应用,其对于提高骨科护理管理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

  • 标签: PDCA循环 骨科护理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