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乳晕入腔镜手术治疗胸骨后甲状腺肿的可行性、手术适应证及技巧。方法: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1月1日共收治18例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其中男4例,女14例,均行完全乳晕入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结果:17例成功完成腔镜手术,1例因继发甲亢、胸骨后肿物过大过深且容易出血中转开放手术。术后病理均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时间平均(82.1±8.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7.2±19.2)ml,2-3d拔除引流管;平均住院(7.8±1.5)d。术后8例出现一过性低血钙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经乳晕入腔镜手术治疗胸骨后甲状腺肿是可行的,但胸骨后甲状腺组织体积大、位置低时,操作较困难,中转率较高,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甲状腺肿 胸骨后 甲状腺切除术 内窥镜检查 经乳晕入路
  • 简介:探讨经脐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UL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回顾分析26例TULC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2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转三孔法或四孔法。手术时间30~110min,平均62min;术中出血量0.5~20mL,平均3mL。无胆管损伤、胆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26例随访9~21个月,平均11个月,无胆管狭窄及胆系症状。TULC安全、可行,可以达到腹壁无瘢痕的美容效果。

  • 标签: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经脐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乙状窦后路开颅手术中的肌肉分层解剖和保留骨瓣操作,进行研究。方法择取2013年5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脑肿瘤的患者50例,以所行的不同术法分组行传统开颅术的25例患者归入对照组,行肌肉分层解剖、保留骨瓣的乙状窦后入开颅术的25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治疗状况。结果就术后并发症而言,对照组逊于研究组,P<0.05,统计学有差异。结论肌肉分层解剖加保留骨瓣的乙状窦后路手术更具生理解剖优势,术中视野暴露充分,术后不易出现并发症。

  • 标签: 脑肿瘤 肌肉分层解剖 乙状窦 后路手术 保留骨瓣
  • 简介:目的探讨Kugel补片在老年腹股沟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采用美国巴德Kugel补片后入腹股沟疝修补术(Kugel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30例行腹腔镜经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APP)进行疝修补(TAPP组),均采用全身麻醉。结果Kugel组患眷均获得满意效果,随访3—36个月,无一例复发。Kugel组单侧平均手术时间(22.2±5.8)min短于TAPP组(37.5±5.2)min(t=11.116,P〈0.01)。Kugel组无手术区疼痛,术后手术区不适感1例,TAPP组有2例发生(χ^2=0.532,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Kugel组比TAPP组明显缩短(t=3.977,P〈0.01)。结论Kugel补片后入修补术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特别是老年复发性疝的一种全新的、微创、安全、效果良好、优势显著的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股沟 老年人 外科手术 KUGEL补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42例泪小管断裂伤行泪道双置管吻合术后效果,分析术后并症原因,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7年4月142例(142眼)在显微镜下行泪道双置入硅胶管吻合断裂泪小管后疗效,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原因。结果142眼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治愈128眼,好转10眼,无效4眼,治愈率90.1%,14例并发症中3眼下眼睑轻度外翻,1眼硅胶管滑脱,1眼泪小管撕裂,3眼下泪小管堵塞,6眼泪道狭窄。结论泪道双置入硅胶管治疗泪小管断裂伤效果肯定,但一些因素可导致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并发症产生,术中正确的修复及术后有效的防护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障。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硅胶管
  • 简介:摘要:【目的】对跟骨骨折采用跗骨窦入内固定治疗方法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55例跟骨骨折SandersⅡ、Ⅲ型患者使用跗骨窦入内固定治疗方法,记录并发症临床情况。对手术前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的高宽度进行对比,术后6个月对足部功能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的高宽度对比手术前有明显的改善,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0个月内对患者进行回访,患者对骨折的复位愈合情况均表示满意,愈合期间2-4个月内无皮肉坏死、感染的情况,内固定未出现断裂或松动等情况。术后6月足部功能评分68-97分,优42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93.2%;【结论】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间入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后极少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对临床疗效表示满意。

  • 标签: 跟骨骨折 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手术方法 治疗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脊柱内窥镜通道系统下腰椎侧融合(TLIF)技术应运而生。在这之前,医学领域,常见的技术为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与经前路椎体间融合技术,相对而言,TLIF技术是更为先进的脊柱融合技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自提出该项技术至研发和使用后,在国内外迅速发展,被许多医院引进。现阶段,TLIF技术广泛应用到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领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腰椎不稳和椎间盘源性疾病带来的痛苦。为了探究TLIF技术推广可行性,本文将以其技术特点、适用情况为出发点,结合技术优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 标签: 脊柱内窥镜通道系统 腰椎侧路融合技术 临床应用
  • 简介:  【摘 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救治于我院的 84例上肢闭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麻醉的对照组( n=42),与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麻醉的观察组( n=42),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产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 95.2%,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 88.1%,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观察与统计,观察组患者误刺血管 1例、气胸 2例,观察组患者误刺血管 2例、气胸 4例,两组患者都出现误刺血管与气胸的不良反应,但两组之间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χ2=1.0227)。结论: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麻醉的临床效果良好,可以提高患者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 ;完全上肢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入麻醉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complete upper extremity nerve block on brachial plexus approach anesthesia.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closed fracture of upper extremity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8 to March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42)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 42) with complete upper extremity nerve block.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anesthes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2%,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8.1%) (P < 0.05); After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s, there were 1 case of false puncture of blood vessel and 2 cases of pneumothorax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 cases of false puncture of blood vessel and 4 cases of pneumothorax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oth groups had adverse reactions of false puncture of blood vessel and pneumothorax,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χ 2 = 1.0227).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complete upper extremity nerve block via brachial plexus approach anesthesia is good, it can improve the anesthesia effect of patients, it is safe and reliable,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uperPath入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6月的医院进行SuperPath入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29例)和对照组(n=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后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尿潴留,假体脱位,压疮以及尿路感染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SuperPath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 围术期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臂丛神经阻滞(ISBPB)麻醉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诊且行ISBPB的72例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配至对照组(纳入36例,行解剖定位ISBPB)、观察组(纳入36例,行超声引导下ISBPB),评价组间麻醉相关参数、麻醉效果。结果:(1)较之对照组,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更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物剂量更少,P

  • 标签: 超声 引导 肌间沟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踝关节骨折开展后外侧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时间区间:2020年5月-2022年5月,筛选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患者20例,以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抽取两组,对照组开展复位石膏外固定,观察组开展后外侧入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指标(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更优,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观察组VAS评分相比对照组无差值(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更低,对比差异明显(P<0.05)。并发症结果中观察组0.00%,对照组30.00%,,差异明显(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开展后外侧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加速康复速度,提供固定效果,同时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共计选取研究对象78例,均需在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在本次研究中将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盲穿刺臂丛神经的麻醉效果,需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并分别使用以上两种不同麻醉方法,比较具体麻醉效果。结果:据研究结果看,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P<0.05);同时观察组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284.41±22.27)s、(12.63±6.07)min,反观对照组分别为(366.16±28.47)s、(15.27±7.11)min,相比之下观察组以上指标更优(P<0.05);另外,两组患者在麻醉期间均出现并发症情况,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P<0.05)。结论:上肢手术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显著提高麻醉效果,提高麻醉操作效率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 标签: 上肢手术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传统的放射治疗多通过医生对放射扫描的医疗拍片进行诊断,而诊断医疗拍片的依据是凭借对阅片的认知度与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共同完成,医生的主观判断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及工作经验的影响,易出现误诊,此现象是从事相关医学工作的弊端。为避免该问题出现,本文就医院放射科数字化改造与影像发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医院 放射科 数字化改造 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甲状腺疾病患者采用锁骨上侧入甲状腺切除术与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8月到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88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小球法平均分组,参照组44例接受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44例接受锁骨上侧入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甲状腺疾病患者采用锁骨上侧入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锁骨上侧入路甲状腺切除术 腔镜手术 治疗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联合K-L入配合移动窗技术治疗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本院18例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采用髂腹股沟入联合K-L入配合移动窗技术行重建钢板手术内固定治疗。应用Matta法评定骨折复位情况,D’Aubigine法评定髋关节功能,Brooker法评价异位骨化的发生,同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解剖复位12例,满意复位6例,无不满意复位;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4.4%;并发异位骨化1例(1级);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1例,股骨头坏死1例。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入配合"移动窗"技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可尽可能全面暴露术野,提高复位固定的效果,促进患者髋关节的稳定性提升和髋关节功能的改善,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髋臼骨折 髂腹股沟入路 Kocker-langenbeck入路 移动窗
  • 简介:目的:解剖学观察肱二头肌腱和前臂内、外侧皮神经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为肘关节前方入手术切口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解剖30例成人肘关节标本,均无外伤、畸形、肿瘤、骨折。其中新鲜冰冻标本8例(性别不详,左5例、右3例),经10%甲醛溶液浸泡的标本22例(男12例、女10例,左11例、右11例)。仔细观察肘关节前方的肱二头肌腱和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并测量前臂内、外侧皮神经穿出深筋膜的位置,及其与肱二头肌肌腱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结果前臂外侧皮神经走行于肘关节的前方偏桡侧,与肱二头肌腱相毗邻,在肱骨外上髁平面下方(20.5±2.5)mm处穿出深筋膜,穿出点与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2.6±0.9)mm;前臂内侧皮神经沿肱动脉下行,在肱骨内上髁上方约5cm处穿出深筋膜,在肱骨内上髁平面处,后支与肱二头肌腱尺侧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3.1±2.7)mm。两者之间的安全宽度约为40mm。结论距肱二头肌腱两侧缘之间约40mm的宽度为肘关节前方入的相对安全区域,以肱二头肌腱为参照设计切口,可以减少医源性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损伤的发生。

  • 标签: 肘关节 手术入路 解剖 安全区域
  • 简介:[摘要]目的:上胸椎因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显露困难,手术风险和难度大,因此上胸椎病变的治疗大多采用后路或后外侧入。探讨经潜行部分切除胸骨上段行上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了胸骨潜行部分截骨的上胸椎前路入,对上胸椎的病变进行手术。

  • 标签: 脊柱前路手术 上胸椎病变 后外侧入路 手术技巧 胸骨上段 治疗
  • 简介:摘要关节镜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技术,在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实现了微创的手术方式,而且能够对关节的损伤和病情进行更加全面的诊断。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对关节镜工作套管在膝关节后侧入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关于膝关节手术的的文献有很多,主要的入方式有后内侧入、后外侧入以及关节镜下穿隔入的方式,这些入方式都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建立后侧入后,如需反复进入同一入操作或观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进入关节,很容易进入较为松弛的关节囊后侧,经常需要重新寻找入,甚至再次穿刺制作入,从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伤,并延长了手术的时间。采用肩关节镜工作套管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一情况的发生。将肩关节工作套管应用于膝关节镜后,使膝关节后侧手术更具操作性,提高手术的效率,将膝关节后侧腔室手术成为常规手术,使之不再成为关节镜手术的“盲区”。

  • 标签: 膝关节后侧入路 肩关节镜工作套管 关节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