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4 个结果
  • 简介:试析贪污主体的概念及本质特征世平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其主体按照法条要求,可以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二大类,特殊主体亦称身份犯,即主体特殊身份的有无,影响犯罪是否成立,贪污即为身份犯,但是,对其身份内容的要求,在我国三次立法规定中却作出了三...

  • 标签: 贪污罪主体 国家工作人员 从事公务 公务活动 国家机关 公共财物
  • 简介:火车票具有稀缺性,倒卖火车票扰乱了铁路客运车票之公平分配秩序。车票实名制并未能杜绝倒票行为,因此也不会必然导致倒卖车票之废止。倒卖实名制火车票仍具有刑事可罚性。高价转卖是倒卖车票之本质特征,也是实名制购票模式中区别合法民事委托与倒卖车票行为的唯一界限。低价有偿网络代购实名制火车票有利于实现火车票按需分配,使得大量廉价硬座票及硬卧票流向需求量最大的普通客运群体,从而达到铁路客运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将该行为入并不符合刑法之目的。刑法之治,不仅是制度规则之治,亦当是人性良知之治,而对于低价有偿网络代购火车票案件,适法者亦应据此做出相应之价值判断与道义担当。

  • 标签: 车票实名制 倒卖 低价 代购
  • 简介:福建省莆田市公安局潘玉森认为: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抢劫的主观方面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如果某项财物的权属确实不清,双方产生争执,都认为应归本人所有,于是一方用暴力夺取的方法占为己有,一般不宜以抢劫论处。这种认识势必使本已纷争不止的财产权属关系徒增紊乱。

  • 标签: 主观方面 抢劫罪 权属关系 刑法理论 非法占有 公安局
  • 简介:<正>近两年来,我市受理的贪污案件有较大幅度上升,而且在犯贪污的人员中,出现了非国家工作人员超过国家工作人员的状况。据近几年的司法统计:1982年贪污的被告人身份为工人、农民的,比国家工作人员多33.3%;1983年多71.4%;1984年多162.5%;

  • 标签: 贪污罪主体 非国家工作人员 受委托 从事公务 承包合同 承包人
  • 简介:金融诈骗属于将结果作为目的的犯罪,其目的不属于主观的超过要素也不需要额外的证明;只要证明了客观行为与主观故意的存在,就可以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此外,多数的金融诈骗属于非法定的目的犯,而非法定目的犯的概念也有予以承认的必要。但是,必须正视主观要素证明难的问题,坚持以法定目的犯为原则、以非法定目的犯为例外的方针。

  • 标签: 金融诈骗罪 非法占有 目的
  • 简介:利用影响力受贿的构成要件设置比较复杂。当前,对该主体即关系密切人的范围如何确定,主观方面是否需对谋取不正当利益明知,客观方面有哪些行为方式以及利用影响力受贿与共同受贿、斡旋受贿、行贿、介绍贿赂如何区分。如何准确判断利用影响力受贿既遂未遂等问题,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亟需予以研究解决。

  • 标签: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主体范围 行为方式 行为区分 既遂未遂
  • 简介:一、侵犯商业秘密概述我国1979年刑法典未规定此。但我国对商业秘密进行民事法律保护的依据却早已有之。商业秘密作为一个法律术语最早出现在1991年4月9日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第66条和第120条),但未揭示其内涵。在此之前,国务院1985年颁...

  • 标签: 商业秘密 权利人 侵犯商业秘密罪 行为人 犯罪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 简介:目前宪法学界对死刑存废的讨论,多从“死刑是否违反生命权或平等权保障”角度入手,鲜少将死刑制度或具体死刑罪名存废的合理性,置于宪法层面,进行整体考察。以《刑法修正案(九)》取消的集资诈骗死刑作为分析对象,从宪法精神、宪法原则及宪法规范三个层面对该死刑废止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判断死刑存废合理性的三个判断要素,即是否具有民意基础、是否侵犯生命权和是否违反平等保护原则。在此标准的考量下,我国应当选择“保留死刑、减少死刑罪名、限制死刑执行”的路径,加快对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废止进程,同时限制死刑的实际执行数量,推动死刑改革的进程。

  • 标签: 死刑 集资诈骗罪 非暴力犯罪 宪法判断标准
  • 简介:<正>一所谓斡旋受贿,即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不是直接利用本人职权,而是利用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而本人收受财物的行为。如甲某系某市公安局办公室干事,经他人介绍与一工厂职工乙某相识后,乙某请托甲某帮助解决其妻的“农转非”户口问题,并表示事后定给予酬谢。甲某找到该市某公安分局治安科科长丙某,请求给予帮助。在乙某之妻的“农转非”户口问题得到解决后,乙某送给甲某现金2500

  • 标签: 国家工作人员 斡旋受贿 受贿罪 立法完善 比较研究 谋取利益
  • 简介:数问题,就是指犯罪是一个还是数个,在刑法理论上指一与数。在一形态中,由于手段方法或者结果方法的不同,其量刑原则往往有自己的特点,如有的从重处罚,有的从一重处断,有的只作一处刑,有的本为从一重处断,法律却规定数罪并罚等等。在我国刑法中,有些数形态如连续犯、继续犯、牵连犯、集合犯等,与刑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追诉时效等制度都有密切关系。如《刑法》第89条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如果不能对连续犯、继续犯等数形态作出科学的解释,就会影响时效制度的正确适用。

  • 标签: 刑事司法政策 刑法理论 罪数 犯意标准 因果关系标准 牵连犯
  • 简介: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制定出严厉的法律来反对、打击盗贼。中国古代把叛逆行为归于“盗贼”,盗贼律在立法上被提到重要地位并在制度上从严惩处,尤其是“谋危社稷”中的“谋反”、“谋叛”、“谋大逆”历来是“盗贼”的打击重点。从春秋战国时期《法经》对盗贼的规定到秦汉时期的“大逆不道”,从北齐时期的“重罪十条”到隋唐时期的“十恶”之条,直至宋代的《盗贼重法》,表明盗贼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意义逐渐强化。盗和贼在中国古代法律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不仅仅单指一个刑事罪名,而是有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政治需要。考察古代中国盗贼的政治意义,对当今刑法建设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 标签: 盗贼 刑法 刑罚 政治内涵
  • 简介:数理论是刑法中最为重要、最为疑难的理论问题之一,它所要解决的是犯罪行为被认定为一还是数以及如何科刑处罚。有关数理论,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刑法竞合理论(Konkurrenzlehre,也称犯罪竞合论)和日本数理论。

  • 标签: 罪数理论 犯罪竞合 体系重构 内容比较 刑法 日本
  • 简介:为解决保险诈骗理解和适用中的诸多疑难问题,应从各种理论纷争中摆脱出来,消除对法条真义的误解和忽视,立足于现存刑事立法进行“形而下”的思考。保险诈骗并非复合行为犯,制造保险事故的行为并不属于该的构成要件,实施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始为该着手。内外勾结骗取保险金的,应从刑法规定出发,根据立法者价值取向,注重特殊身份对犯罪定性的影响,确定共同犯罪的性质。

  • 标签: 保险诈骗罪 犯罪构成 共同犯罪 犯罪特征
  • 简介:对于没有明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金融诈骗犯罪,控方只须证明行为人实施了法定的客观行为,就可以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是,对于集资诈骗和贷款诈骗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控方必须承担全面的举证责任。金融诈骗行为数额没有达到金融诈骗定罪数额标准但达到普通诈骗定罪数额标准的,应当以普通诈骗定罪处罚。连续诈骗行为触犯不同的诈骗犯罪时,原则上应实行数罪并罚。对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与他人内外勾结、通过诈骗方法侵吞本单位或客户资金的行为,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基本标准,分别认定为职务侵占(或贪污)和金融诈骗

  • 标签: 金融诈骗 连续诈骗 数种诈骗 法条竞合
  • 简介:危险驾驶对醉驾行为的有效遏制,凸显了刑法的评价与教育功能。但作为一个新罪名,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危险驾驶中醉驾行为司法适用问题的考察,针对醉驾行为在司法实践适用过程中诸如取证、法定刑配置、刑罚裁量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此进一步完善。

  • 标签: 醉驾 危险驾驶 司法实践
  • 简介:本刊第一期发表案例分析以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专业法律工作者的热烈欢迎,纷纷来信来稿,积极参加讨论。我们相信,由于大家的关心与支持,“案例分析”这个专栏是一定能够办好的。为了活跃法学界研究问题的气氛,提高法学理论与政策业务水平,我们期望全国各地同志继续踊跃投稿。稿件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一案一议,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文字简练。从本期起,我们将本着择优采用的原则,陆续选登各种不同观点的来信和稿件,以供大家参考。

  • 标签: 刑事责任 伤害罪 案例分析 脾脏肿大 破裂 正常人
  • 简介:入户盗窃行为在侵害公民合法财产权益的同时,严重侵害了公民的住宅权和人身权。将入户盗窃行为明确写入刑法条文中并对其取消次数和数额的限制,一方面严惩了盗窃犯罪,保护了民生,另一方面降低了盗窃的入门槛,有打击过度之嫌。应从"户"的定义、特征及范围界限着手,对"入户盗窃"行为的司法认定加以分析,探讨如何从盗窃的本质属性出发,建立起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入标准,以期最大程度避免修正后的盗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刑法社会保护和人权保障机能的有效统一。

  • 标签: 入户盗窃 特殊形态 司法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