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弗·舍甫琴柯教授在《形态角度要求新的解释》一文(载于俄《对话》杂志1997年第3期)中指出,目前对马克思的形态理论的批判,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方面,这是同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垮台相联系的。批评者的目的是使左派力量的活动失去理论基础,说明

  • 标签: 社会形态理论 资本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 马克思 西方文明 发展道路
  • 简介:潘光旦认为,对于治理而言人才比物质、制度等更重要。近代以来乡治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农村大学生外溢所致的地方人才匮乏。这与现代教育所致的农村人才外溢到城市有关:一方面,现代教育在内容上一反传统儒家的基于孝而维系家族或乡村的宗旨,这表现为儒家知识式微及地方性知识退场,另一面是教育的城市中心主义,表现为教育个人主义或国家主义。在资源与制度城市中心格局下,现代教育的接受者作为国家的人或自由个人而日益流向城市,以至乡村人才流失,现代知识分子对于乡村具有极强外生性,因其缺乏地方治理的德与才,故乡村日趋瘫痪。改善乡治要培育治人,需要乡村教育在地化,适度加强儒家知识与乡村知识,还宜限制教育的过分离乡化等。

  • 标签: 乡治 人才流失 在地化
  • 简介:吴鲁平等著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一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当今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或政治教育的结果进行了可贵的创新性探索。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1.摒弃形而上学思辨的思维方式,坚持实证研究取向;2.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对政治社会化展开研究,突破了过往已有的"固化"的研究模式;3.在综合梳理已有相对零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了系统化研究的新尝试;4.开发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能相对准确地测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结果的量表;5.全面、客观地勾勒出本世纪初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结果的基本状况。

  • 标签: 大学生 政治社会化 政治教育 社会互构论
  • 简介:从国际社会对中共十九大的关注度、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多重视域下的世界意义.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力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倡议多次被收入联合国决议,中国方案快速进入实践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形成全球化新格局,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百年前的十月革命与百年后的中共十九大一脉相承于科学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制度模式、现代化方案,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中国在摆脱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全面从严治党、强力反腐、推进重塑国际反腐秩序,彰显中国对世界的独特贡献.

  • 标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贡献 世界意义
  • 简介:<正>一些年份有划时代意义而被历史记录下来,这些年份是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或结束。这样的年份有1776年、1789年、1848年、1917年和1939年。1989年有希望成为又一个这样的年份。那么到底因为什么它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呢?

  • 标签: 社会主义 转折点 资本主义 历史记录 共产主义 戈尔巴乔夫
  • 简介:信息文明时代背景下,协商民主不再是“权力主导型协商”的独奏,而是权力主导型协商与虚拟协商民主之间的的协奏。随着协商场域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变迁,虚拟协商民主的内在逻辑悄然发生变迁:协商结构由线性协商转向网络化协商;协商权力基础由官僚制转向信息资本,权力分析层面由宏观权力转向微观权力;传统协商-虚拟协商间关系由异质对抗转向信息合流。

  • 标签: 社会网络分析 虚拟协商民主 信息资本 网络化协商
  • 简介: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德国《新社会》2002年5月号上发表《充满机遇的时代:安全、现代化及全球化中的公正》一文,指出面对全球化,如果措施得当,世界可以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欧盟便是生动的实例。他主张“对全球化……

  • 标签: 施罗德 欧洲 社会模式 国际关系 德国 国际关系
  • 简介: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矛盾突显期,原有的社会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青少年犯罪问题也不例外。青少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然而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分析阐述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运用当代犯罪学和社会学理论剖析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而以优势视角理论为基础提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防控对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标签: 青少年 犯罪原因 犯罪社会学 优势视角
  • 简介:一方面,当代拉美社会主义运动展现出不少亮点,推动着低潮中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如拉美共产党已走出困境,古巴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拉美社会党稳步发展,把民主社会主义搞得有声有色;拉美新左翼步步为营,“新社会主义”得到发展;“圣保罗论坛”和“世界社会论坛”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力量的新舞台等。另一方面,当代拉美社会主义运动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和强烈的反美情结,既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有近忧远虑。

  • 标签: 拉丁美洲 社会主义运动 现状 走势
  • 简介: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社会创造力和活力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国政党形态不同、功能各异、作用不一,其组织形式、运作模式、发展程度、执政能力差别很大,并深受本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民族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外国执政党从执政理念、制度建设和具体做法等方面,

  • 标签: 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活力 执政党 外国 做法 经济发展水平
  • 简介: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政治系统处于中枢地位。和谐社会的建构,既取决于政治系统社会公共权力的推动,也有赖于政治科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模式。建构和谐社会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从政治学角度来看,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合理的社会结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 标签: 政治学 和谐社会 构建
  • 简介:战后日本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经过了"占领下的和平革命论"、"占领下的暴力革命论"、"争取和平过渡论"、"人民议会主义论"和"资本主义框架内民主改革论"五个阶段.从1970年党的11大以后,日共始终坚持走"人民议会主义"的道路,并认为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苏东巨变后,日共21、22大认为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民主改革"是21世纪日本迈向人类"共同社会"的当然选择.

  • 标签: 日本共产党 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
  • 简介: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的面貌,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它成功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东方大国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案,为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 中国方案
  • 简介:工作职能、外部环境和工作对象是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依据。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有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资源基础,需要突破认识不足、机制不健全、制度供给不足等障碍。要实现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需要明确角色,深化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认识;完善机制,构建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搭建平台,构建需求对接的区域化团建体系;整合资源,引导和规范学生青年自组织体系。

  • 标签: 高校 共青团 社会治理
  • 简介:目前中国改革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使许多人产生了困惑,要求我们必须对某些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科学的再认识,方能解释现有问题,澄清人们的困惑.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内涵的再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澄清传统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的现实困惑;对国有经济产权特点及其功能的再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澄清国有企业盈利和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的现实困惑;对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容的再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澄清国有制难以和市场经济相容的现实困惑.

  • 标签: 改革 公有制 国有经济 社会主义
  • 简介:<正>近10几年来,西方盛行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逐步从单纯的文学艺术领域(即一种单纯的审美特征)扩展为一种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各个学科的泛文化现象,成为所谓“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表现。后现代主义引入哲学社会科学以后,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社会结构嬗变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微电脑 国民经济 社会结构 理论概述 理论问题
  • 简介:校园性侵案件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保护好学生的性权利,社会工作必须面对性侵带来的各种问题。构建应对校园性侵的有效社会工作处遇模式,必须以学生和教师为主线,以舒缓心理压力、加强自我愈合能力和重返社会为维度,综合运用个案、家庭、小组、社区等多种社会工作专业手法才能达到目的。

  • 标签: 校园性侵 学校社会工作 危机干预 处遇模式
  • 简介: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胜利召开。作为党的十九大的见证者、捍卫者、守护者,西城分局全体民警万分自豪、倍感荣耀!一种理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一种思想,唯有引领时代,方显磅礴伟力。

  • 标签: 能力水平 社会稳定 西城 维护 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
  • 简介:这里刊发的是社会主义史上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革命家罗莎·卢森堡的文章,是她生前未曾发表过的一篇在私人信件中称为《信条》的手稿,写于1911年9月或10月初。此信是写给里奥·约吉希斯的,原件是波兰文。波兰学者费利克斯·梯希于1991年在莫斯科收藏的波兰社会民主党档案中发现了此信并首次译成德文,发表在柏林历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德国工人运动史国际研究通讯》上,随后由阿·帕斯摩尔和凯文·安德森从德文译成英文,收入彼得·胡迪斯和凯文·安德森主编的《罗莎·卢森堡读本》。卢森堡曾激烈批评过布尔什维克的集中制组织原则。在这方面,她1904年写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和1918年的《论俄国革命》两篇文章,在社会主义史上有很大影响。《信条: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状况》一文被认为是卢森堡对布尔什维克所作批评的第三篇重要文章。本文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已故研究员李宗禹先生(1925—2010)依据彼得·胡迪斯和凯文·安德森编《罗莎·卢森堡读本》纽约2004年英文版并参考德译本译出,首次用中文发表。李宗禹先生是我国国际共运史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卢森堡文选》的主要译者和编者,他对卢森堡的思想和活动有深入研究。翻译这篇文章时他已八十高龄。据我们所知,这是李宗禹先生一生学术著述中的最后作品。这一译作的发表也是对李先生的纪念。译文的最后定稿经北京大学张光明教授整理过。

  • 标签: 俄国 社会民主党 卢森堡 布尔什维克 孟什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