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神明”是《易传》关键概念之一,亦在先秦两汉思想范畴中被广泛使用。各家“神明”概念都与“天地”有关,并涉及天地自然造化之过程,古代“神明”不是作为某种祭祀对象而存在,也不表示神祗和鬼神的意义。笔者搜集归纳有关先秦两汉“神明”之资料,发现“神明”一词之用意牵涉天地万物之“德”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死生运行皆源自“德”,皆由神明之安排,但“神明”并不具备造物主身份,而是天地合德概念。“神明之德”被视为万物造化的原因,若以两个字来表达“神明”的本质,则应是“生机”一词。郭店《太一》阐明了“神明”体现天地的相辅,于是“神明”的作用即是天地之间的媒介、气化主宰者,故为“生机”。荀子的“神明”观念,保留天地观的出发点,但同时集中于微观宇宙——“人”的核心概念。苟子对“神明”的定义近于黄老学派,既将“神明”视为“道”的唯一产物,又看作知“道”的唯一依据。只是黄老学派以神明论及天地观,而苟子藉此来探讨儒家的“君子养心”之议题。荀子之外,养生学派也将“心”视为“神明出”的器官,然而养生学派的观点是在表达“神明”是人中的“生机”,而苟子藉此“神明”观,来探讨认识论的伦理问题。苟子的神明观,被宋明理学所继承。

  • 标签: 易学 荀子 天地 神明
  • 简介:儒家孝道所建构的人伦关系,基于血缘亲情与恩义而建立,蕴含着子女对双亲的感恩之情和家庭伦理责任。养亲、敬亲、顺亲、谏亲是考察儒家孝道的四个主要价值维度。与孔孟孝论强调"亲亲",注重子女对父母的养、敬、顺有所不同,荀子孝论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凸显了礼义对孝道的引导和矫正功能。荀子提出"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主张从义不从父,将子道与臣道相贯通,把持义谏亲的社群价值置于诚敬顺亲的族群价值之上,为解决"顺亲"和"谏亲"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提供了一条可行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转和社会公德、社会正义的实现。

  • 标签: 亲情 恩义 荀子 孝道
  • 简介:承继《易传》《中庸》圣人参天地的观点,荀子进一步提出君子可以总万物,从而丰富了儒家人与天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在荀子看来,君子有仁义、知通统类,从而能够总括、调理天地万物。君子总括万物的思想,涵摄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友爱的平等关系,从而可以兼容人与自然适度平衡、和谐发展,以达到彼此共生的人类理想。荀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

  • 标签: 总括 参天地 理物 贵全 不害伤 相有
  • 简介:摘要本文借助現有工具書和傳統古典文獻,對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雜志》部分進行重考,以期對《荀子》有正確的理解。

  • 标签: 《讀書雜志》 《荀子》 訓詁
  • 简介:现代法治社会背景下,荀子的礼法观依然对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荀子将礼视为法的价值取向,将法视为礼的外在强制手段,强调礼法相辅相成。对现代法治社会的推进,我们不仅应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还应当重视法的作用,依法而行,关键在于理顺道德与法的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 标签: 法治思想 荀子 礼法
  • 简介:"性朴"与"性恶"之辨是当前荀子人性论研究中的焦点。《荀子》的"性"包含天然之性、感知能力、情、欲四个方面,其中天然之性与感知能力是一种"朴"的状态;情、欲除具有"朴"的状态外,还具有向"善"或向"恶"的趋势,情、欲受"分"受"养"而趋向"善"便是"性善"的状态,情、欲失"分"失"养"而趋向"恶"便是"性恶"的状态。"性恶"与"性朴"既有区别,也可协调。在荀子的人性论中,"性朴"是一种本然的状态,但现实中人之性(情欲)常因"顺是""求而无度量分界"而趋向"性恶",因此需要礼义的"伪"来引导"性恶"转向"性善",这才应是荀子人性论的完整结构。

  • 标签: 荀子 人性论 性朴 性恶
  • 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人有理解和实践礼义法度的资质和才具,可以在后天通过自己努力磨砺,并在贤师和良友帮助下,化性起伪,而趋于善,并最终成为圣人。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表面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完整考察他们关于人性的思想,则是可相通的,而荀子实际上也有被误解之处。

  • 标签: 荀子 孟子 人性 善端 资质 才具
  • 简介:苟子论师道的思想资料,虽不免有些零散,或者文辞过于简约,加之一些有关师道的重要观点,又隐含于并非直接论述师道的言论当中;但是,如果联系苟子一贯的思想,细心探究,发微阐幽,观其会通,也可以清理出一套相当系统的思想来。这就是以教师职责在于:“教书育人以育人为本”为核心和要领;由此出发,重视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主导作用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强调尊师;进而对教师的品德和业务素质,以及施教应当遵循的原则提出严格要求。这当中确有不少合理因素值得借鉴。至于其中许多观点往往与孔子思想精神相通;并有所发展,那也是无容置疑的。

  • 标签: 发微 阐幽 观其会通
  • 简介:由于荀子生平资料较少且矛盾较多,不少学者通过调和各条材料的关系来考订荀子的生卒年,从而得出荀子“高寿”的结论。这种方法是有问题的。跳出“调和式”考证的藩篱,从“生命活跃期”这一视角出发,应该能够得出更为妥善的结论。通过五条较为可靠的材料,证明荀子的生命活跃期在前266年左右,而从《史记》本传所载的荀子于齐襄王时以五十之年游齐,得出荀子于前266年在49—63岁之间,与一个人生命活跃的年岁符合。以此为基点,可以证明《盐铁论》关于愍王末年“孙卿适楚”、《韩非子》关于“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的记载都不可信。最后,可以大致推定,荀子生年约在前328—前314年间,卒年约在前238年或稍后,寿约77—91岁。

  • 标签: 荀子生卒年 新考 生命活跃期 春申君
  • 简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重温荀子《劝学》,并非简单地劝人向学而已,从学习的步骤、学习的方式,充分说明,一个人必须凭借其后天的学习方能成就道德人格。各行各业都在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学习,应该是融入工作与生活的事,做为档案工作者,我们从中汲取精髓,学会学习,方能分清是非曲直;明辨是非,方能学会生活、学会工作。

  • 标签: 明辨善恶 善学笃学 不断积累 适应发展
  • 简介:<正>公元前298年(齐湣王三年),荀况(也称荀卿)已经十五岁了。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赵国,到齐国首都临淄“稷下学宫”去求学。稷下学宫本来是齐国一个古老的学校。前任国王在位时,为了招揽各国学者前来齐国讲学,在稷门旁开辟了大道,并给来稷下的学者以“列大夫”的头衔,让他们就国家治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供国王作参考。当宣王和湣王之世,先秦各大哲学派别的代表人物,例如法家慎到(赵人),道家环渊(楚人),阴阳家邹衍(齐人),倾向墨家的宋鈃(宋人)等,都到过稷下,还有儒家的孟轲(邹人),也见过齐宣王,兜售过他的“王道”。

  • 标签: 唯物主义 荀卿 先秦 荀子 儒家思想 齐国
  • 简介:荀子学说对于孝道观点的阐释集中反映在《荀子·子道篇》中。通过对《子道篇》思想主旨的分析,探讨荀子孝道观对我国目前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启示。

  • 标签: 荀子 孝道观 孝道文化 启示
  • 简介: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在其著作《荀子》一书中,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及人自身和谐发展的理念。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分"、"隆礼重法"、"明分使群"、"诚信友爱"等观点蕴含了社会发展的和谐因子,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价值。

  • 标签: 荀子 和谐 理念
  • 简介:苟学的归结点在天下之治,其根本则在于统合个体、社会乃至自然的礼义之道。因此,礼在苟子的思想中无疑占有根基性的地位,其全部思想均由之展开,本文试图从礼论的角度重新思考,厘清长期以来在学界颇具争议的苟子天人关系思想。苟学主张一种“本体宇宙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观,由之说明礼的价值根源的问题,通过哲学史的分析,更可见出,此一观念经由汉唐以至宋明的内在发展脉络;同时,苟学中亦包涵有圣人法天、则道进而达致“明参日月、大满八极”之同于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通常所谓的“天人之分”则是苟子对“天志”等原始宗教观念的回应,其目的在于强调人为的重要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无内在冲突。与孔孟等其他儒家相同,苟子天人相分的观念是在个体的有限性以及现实的制约性方面凸现出来的,通过时遇、命等观念的分析,可以极为清楚地反映这一点。

  • 标签: 天人之分 天人合一
  • 简介:摘要: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是后天化性起伪的结果。这种人性观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补充与创新。荀、孟两者虽然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但都具有向善之心。此外,荀子、孟子在人性观的发端上也面临同样的“困境”,通过分析可知,荀子性恶论有其可取之处,与孟子性善论本质一致。

  • 标签: 荀子 性恶论 发端
  • 简介:摘要:荀子是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修身”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吸收荀子“修身”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并把它们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的进行中,将会对我们当前乃至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的发展大有裨益。

  • 标签: 荀子 修身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怎样做才能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尚灵魂、健康人格的人呢?我校根据荀子教育思想中“博学”“知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价值取向,确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的德育指导思想,以实施“博学-知明-胜蓝”育人三部曲为德育主线,建立全方位无缝隙式的德育教育管理体系。

  • 标签: 教育思想 灵魂 高尚 锻造 荀子 传承
  • 简介:“性朴论”作为荀学研究的新说,逐步昌盛。从“朴”与性之善恶之间的关系角度而言,当前“性朴”说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理论模式,一是周炽成教授的“性朴”中性说;二是林桂榛先生的以“性不善”立“性朴”之说;三是路德斌等学者的“性朴”与“性恶”兼容说。此三种学说立论各有所缘,但都存有局限和不足。归根结底,“性朴”说忽视了人性的质的含义和属性,就荀子而言,性即性质,质恶即性恶。所以,荀子性说依然是“性恶论”而非“性朴论”。除此之外,别无善解。

  • 标签: 荀子 性朴 性恶 善恶
  • 简介:荀子的生命观汲取道家及孔孟等先秦哲学家的思想,尊重生命的自然欲望、自然冲动;在价值层面更追求道义上的责任、精神上的超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天、性、心的自然性决定了人之生命的本真;义、辨、群的本质决定了人之生命的向善;鬼、怪、神之消失奠定了生命的美感。苟子的生命观是先秦儒道生死观的批判性总结。

  • 标签: 荀子 生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