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T诊断小肠间质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在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肠间质35例为对象,所选对象均进行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手术病理诊断准确度和CT诊断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肠间质应用CT诊断的准确度比较高,诊断价值明确,对病灶做出准确分析,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改善预后。

  • 标签: 小肠间质瘤 CT 准确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热凝治疗对我国女性人乳头病毒(HPV)感染及宫颈上皮内样病变(CIN)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7—2018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内蒙古鄂托克县、山西省襄垣县和阳城县)和城市地区(深圳)建立宫颈癌筛查队列中符合标准的20~6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对其中HPV阳性且接受热凝治疗(166例)或未接受任何治疗(2 716例)对象进行随访评估。针对热凝治疗患者,采用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在其治疗后6个月或更长时间进行随访;针对未接受治疗患者,采用HPV检测进行每年随访,对所有随访过程中HPV和(或)细胞学阳性的女性进行阴道镜检查和(或)活检。比较评估接受热凝治疗组与未接受治疗组对象随访过程中的HPV清除率及热凝治疗对CIN病变的治愈率。结果分别有152例接受热凝治疗对象和2 539例未接受治疗对象接受了随访评估,年龄M(Q1,Q3)分别为42(36,48)和47(41,54)岁,中位随访时间M(Q1,Q3)分别为23.4(12.4,24.5)和23.5(12.4,24.0)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接受热凝治疗组的HPV清除率(73.0%,111例)高于未治疗组(46.1%,1 171例)(P<0.001)。与未治疗组相比,热凝治疗清除HPV16的OR(95%CI)值为2.8(1.3~6.1),HPV52为3.2(1.3~7.9),HPV58为5.8(2.1~15.6)。接受热凝治疗组中基线病理诊断为CIN者的治愈率为77.4%(72例),其中轻度宫颈上皮内样病变(CIN1)和中度及以上宫颈上皮内样病变(CIN2+)的患者其治愈率分别为81.0%(47例)和71.4%(25例)。结论热凝治疗是清除HPV感染和治疗CIN病变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我国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风险较高的HPV型别,清除率高于未治疗人群。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 热凝 治愈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原发腹膜后血管样纤维组织细胞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潜江市中心医院2020年8月收治的1例原发腹膜后血管样纤维组织细胞患者的资料,同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示右腹膜后团状软组织肿块影,行肿瘤切除术,病理检查提示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Vimentin、Desmin、CD68、CD99均阳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EWSR1基因断裂重排,确诊为原发腹膜后血管样纤维组织细胞。术后密切随访至截稿日,患者未诉不适。结论原发腹膜后血管样纤维组织细胞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其生物学行为多呈惰性,局部复发率较远处转移率高,局部手术广泛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性护理配合动脉夹闭术对颅内动脉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收治的颅内动脉患者16例,全部患者接受动脉夹闭术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观察组给予细节性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手术总耗时、术中出血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患者对临床护理 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总耗时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术后恢复效率高于参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患者行动脉夹闭术,临床护理配合中给予细节性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中出血,提升术后恢复水平,也能够获得患者更高满意度,细节性护理配合的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细节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MRI纹理参数鉴别胶质母细胞(GBM)、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CNSLs)及单发转移(sM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30例GBM、20例PCNSLs及21例sMT患者。应用Mazda软件勾画病灶感兴趣区并提取297个纹理参数,应用Fisher系数、分类错误联合平均相关系数提取(POE+ACC)、交互信息(MI)及三者联合FPM提取法筛选出30个特征参数。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间测量纹理参数的一致性。比较GBM、PCNSLs和sMT纹理参数差异。将30个纹理参数纳入b11数据包进行原始数据分析(RDA)、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非线性判别分析(NDA)统计。结果两名观察者测量30个纹理参数的ICC为0.813~0.892,均≥0.75,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30个纹理参数中,仅S(4,4)SumAverg、Teta3在GBM、sMT和PCNSLs这3种肿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参数在这3种肿瘤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0.01)。b11数据包RDA、PCA、LDA、NDA这4种分析法诊断正确例数分别为41例、40例、67例、62例,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7.8%、56.3%、94.4%、87.3%。其中,NDA分析法诊断准确率最高。结论增强MRI能够提取定量纹理参数,有助于鉴别脑胶质母细胞、原发性淋巴及单发转移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单发转移瘤 磁共振成像 纹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MRI纹理参数鉴别胶质母细胞(GBM)、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CNSLs)及单发转移(sM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30例GBM、20例PCNSLs及21例sMT患者。应用Mazda软件勾画病灶感兴趣区并提取297个纹理参数,应用Fisher系数、分类错误联合平均相关系数提取(POE+ACC)、交互信息(MI)及三者联合FPM提取法筛选出30个特征参数。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间测量纹理参数的一致性。比较GBM、PCNSLs和sMT纹理参数差异。将30个纹理参数纳入b11数据包进行原始数据分析(RDA)、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非线性判别分析(NDA)统计。结果两名观察者测量30个纹理参数的ICC为0.813~0.892,均≥0.75,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30个纹理参数中,仅S(4,4)SumAverg、Teta3在GBM、sMT和PCNSLs这3种肿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参数在这3种肿瘤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0.01)。b11数据包RDA、PCA、LDA、NDA这4种分析法诊断正确例数分别为41例、40例、67例、62例,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7.8%、56.3%、94.4%、87.3%。其中,NDA分析法诊断准确率最高。结论增强MRI能够提取定量纹理参数,有助于鉴别脑胶质母细胞、原发性淋巴及单发转移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单发转移瘤 磁共振成像 纹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壁强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行HRMR-VWI检查的80例未破裂颅内动脉患者(共103个动脉)的临床资料。通过HRMR-VWI明确动脉壁强化特征,同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工作站对颅内动脉的形态学参数进行量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囊性动脉壁强化的形态学参数。结果80例患者的103个动脉中,囊性动脉89个(86.4%),非囊性动脉14个(13.6%)。与囊性动脉相比,动脉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动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壁强化多见于较大的(P<0.001)、宽颈(P<0.001)、具有较大的动脉高度与血管管径比(P<0.001)和垂直高颈比(P<0.001)、血流角度大(P=0.004)以及伴子形成(P=0.004)的囊性动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动脉的大小是囊性未破裂动脉壁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6,95%CI=1.242~1.800,P<0.001)。结论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而在囊性未破裂动脉中,体积较大者更易发生壁强化。HRMR-VWI显示的影像学特征可能有助于评估未破裂颅内动脉的破裂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形态学 因素分析,统计学 动脉瘤瘤壁强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壁强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行HRMR-VWI检查的80例未破裂颅内动脉患者(共103个动脉)的临床资料。通过HRMR-VWI明确动脉壁强化特征,同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工作站对颅内动脉的形态学参数进行量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囊性动脉壁强化的形态学参数。结果80例患者的103个动脉中,囊性动脉89个(86.4%),非囊性动脉14个(13.6%)。与囊性动脉相比,动脉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动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壁强化多见于较大的(P<0.001)、宽颈(P<0.001)、具有较大的动脉高度与血管管径比(P<0.001)和垂直高颈比(P<0.001)、血流角度大(P=0.004)以及伴子形成(P=0.004)的囊性动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动脉的大小是囊性未破裂动脉壁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6,95%CI=1.242~1.800,P<0.001)。结论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而在囊性未破裂动脉中,体积较大者更易发生壁强化。HRMR-VWI显示的影像学特征可能有助于评估未破裂颅内动脉的破裂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形态学 因素分析,统计学 动脉瘤瘤壁强化
  • 简介:摘要高级别胶质(high grade gliomas,HGG)及单发脑转移(solitary brain metastases,SBM)是两种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单凭磁共振成像技术很难将两者准确区分。影像组学可以通过从多模式成像中提取高通量特征来反映肿瘤病变的异质性,可为二者的鉴别提供新方法。笔者拟对影像组学与MRI结合用于鉴别HGG与SBM的研究进行回顾,并讨论影像组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标签: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高级别胶质瘤 单发脑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imum ADC,ADCmin)值鉴别诊断颅内胶质母细胞与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与19例经典型胶质母细胞的MRI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平扫、增强和DWI检查。测量肿瘤实质部分ADCmin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以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巨细胞胶质母细胞ADCmin值为(0.989±0.104)×10-3 mm2/s,胶质细胞ADCmin值为(0.837±0.111)×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1,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852 (P=0.002),以0.880×10-3 mm2/s为临界值,鉴别诊断两种肿瘤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68.4%。结论ADCmin在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与经典型胶质母细胞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常规MR检查的有效补充。

  • 标签: 扩散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宏基因组测序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BM)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改善儿童BM的诊疗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江西省儿童医院所有BM病例,同时采集其血和脑脊液等生物样本进行传统病原学检测和宏基因组测序,以传统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明确宏基因组测序在儿童BM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入组45例,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74.74±58.67)个月。宏基因组测序明确病原学共26例,阳性率为57.78%。其中肺炎链球菌8例,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奈瑟菌、葡萄球菌、沙门菌、复合分枝杆菌各2例,中间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巴黎链球菌、液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曲霉菌各1例。传统的病原学阳性率为17.78%,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阳性率为57.78%,P=0.014,Kappa值为0.273。二者比较发现,mNGS技术在儿童BM诊断中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51.35%,阳性预测值为30.76%,阴性预测值为100.00%,Youden指数为51.36%,误诊率为48.64%,漏诊率为0。结论宏基因组学检查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可提高儿童急性BM的病原学诊断率,尤其在临床高度怀疑感染,而传统病原学无法明确病原时应尽早选择。

  • 标签: 宏基因 病原学 细菌性脑膜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我院于2017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中,从中选择了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46例,前者接受头孢曲松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后者接受头孢曲松钠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较好,差异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降低时间、意识状态恢复正常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以及止惊时间分别为(2.11±0.48)d、(5.13±0.21)d、(5.14±0.24)d、(1.17±0.22)d、(1.16±0.26)d,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短,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能够较好的保证临床效果,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头孢曲松钠 化脓性脑膜炎 美罗培南 效果
  • 简介:摘要婴幼儿患广州管圆线虫嗜酸性脑膜脑炎(AEM)虽然罕见,但能造成严重后果,通过对2019年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例AEM患儿(<2岁)进行病例分析,探讨高通量测序对AEM的诊断价值。例1主要表现为间断发热、呕吐、精神差、前囟隆起。例2主要表现为间断发热、咳嗽、呕吐、抽搐。结合患儿外周血及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广州管圆线虫高通量测序及抗体检测阳性,最终确诊AEM。予阿苯达唑驱虫、小剂量泼尼松预防炎症反应后病情好转。婴幼儿AEM的临床特征不典型,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协助诊断AEM。

  • 标签: 广州管圆线虫嗜酸性脑膜脑炎 高通量测序技术 诊断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结核性脑膜炎(TBM)抗结核治疗中出现类赫反应(PR)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TBM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R分组,采用单因素分析选出PR的影响因素后,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PR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PR对随访≥9个月预后的影响。结果纳入87例TBM,其中31例(35.6%)发生PR,男16例,女15例,中位年龄92个月(8~168个月)。在抗结核治疗中位时间33 d(15~180 d)出现PR,表现为原有症状加重或复现(22/31例,71.0%),脑脊液(CSF)恶化(25/31例,80.6%)及脑影像恶化(16/31例,51.6%)。单因素分析显示PR与临床分期Ⅱ期、肢体瘫痪、颅神经损害、结核感染检测(T-SPOT)阳性、CSF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基底脑膜强化、中枢神经系统外结核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肢体瘫痪、颅神经损害、LDH水平升高及T-SPOT阳性是P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PR与预后无关(P=0.165)。结论TBM患儿抗结核治疗中35.6%发生PR,与肢体瘫痪、颅神经损害、CSF-LDH水平升高、T-SPOT阳性有关,与预后无关。识别PR极其重要,可避免一些临床误区。

  • 标签: 结核性脑膜炎 类赫反应 乳酸脱氢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抗体滴度和杀菌抗体检测(SBA)评价重组H因子结合蛋白(factor H binding protein,fHBP)的免疫原性。方法选择并合成fHBP序列,连接至pET43.1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两个亚家族的重组fHBP蛋白,fHBPA和fHBPB,经过纯化后免疫家兔和小鼠,通过ELISA和SBA试验检测免疫抗血清效价和B群脑膜炎球菌流行菌株的杀菌滴度。结果fHBP免疫兔血清效价均大于2.0×106,免疫小鼠血清效价高于1.0×106。69株流行株SBA试验中fHBP免疫兔血清对41株A亚家族和20株B亚家族均有大于1∶128杀菌滴度,亚家族靶菌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fHBPA小鼠血清对A亚家族流行株Nm210902、Nm211009、Nm450522平均滴度为1∶1 024、1∶608、1∶861,对Nm510703、Nm311304、Nm431002流行株的滴度为1∶234、1∶861、1∶430;fHBPB小鼠血清对B亚家族流行株Nm311302、Nm311113和Nm321114的杀菌滴度分别是1∶2 896、1∶1 878和1∶430。而fHBPA和fHBPB混合蛋白质免疫鼠血清Nm210902、Nm510703和Nm311302平均滴度分别1∶876、1∶274、1∶1858,对3株靶菌均存在有效杀菌。结论fHBP免疫抗血清效价均在1.0×106水平以上,对61株B群流行株的杀菌滴度大于1∶128,对69株B群脑膜炎球菌流行株有94.2%的保护效果。

  • 标签: 重组fHBP蛋白 SBA 抗血清 脑膜炎球菌流行株 杀菌滴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协同护理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TBM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给予观察组患者协同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在患者出院时以出院半年后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哥斯拉预后量表(GOS)进行评分并作比较。 结果:护理结束后,观察组(85.36%)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3.17)(P<0.05);在出院时,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指标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绪角色、生命活动以及总体健康进行比较时发现;出院半年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80.49%) 显著高于对照组(48.78%),观察组的死亡率(0.00%) 和残疾率(4.8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20%,24.39%)。 结论:协同护理对TBM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且能够显著提高TBM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良好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协同护理 TBM 生活质量 预后 疗效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脾血管是脾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随着仪器的进步,脾血管的检出率日益提升,但其诊断精度仍有待提升,增强MR、超声造影、病理活检等检查手段在病灶鉴别方面具有优势。脾血管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手段一直存在争议,既往只有开腹脾切除术一种治疗方式。近年来"保脾"、"微创"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并出现了脾部分切除术、脾血管消融术等新的治疗手段,但不同手段的选择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现就脾血管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血管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型脑转移治疗技术HyperArc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技术在剂量学参数及计划复杂性方面差异。方法选取26例脑转移患者,处方为9 Gy 3次、6 Gy 5次,分别采用HyperArc (HA)、共面(Cop)及非共面(Non-cop) VMAT技术进行计划设计。比较3种计划靶区(PTV) RTOG适形指数(RTOG CI)、Paddick CI、均匀性指数(HI)、梯度指数(GI),脑干Dmax以及Brain-PTV的V2Gy-V26Gy。此外,对机器跳数以及计划复杂性参数(包括MCSv和ALPO)进行比较。结果为了防止治疗时脱靶,所有计划RTOG CI都>1.1。对于Paddick CI,HA计划的高于Cop和Non-cop VMAT (0.89±0.019∶0.88±0.017,P=0.001和0.89±0.019∶0.87±0.036,P=0.003)。对于GI,HA计划的跌落最快(3.35±0.64),其次为Non-cop VMAT (3.70±0.80),最差为Cop VMAT (4.90±1.85)。对于脑干Dmax,HA计划低于Non-cop VMAT计划[(604.14±531.61) cGy∶(682.75±558.22) cGy),P<0.05]。对于V12Gy和V24Gy,HA计划都低于VMAT计划(均P<0.05)。对于机器跳数,HA计划低于Non-cop VMAT、Cop VMAT计划(2 872.60±566.93∶3 771.28±1 022.38、2 872.60±566.93∶4 494.08±1 323.09,均P<0.05)。计划复杂性方面,Cop VMAT计划的MCSv最低,即复杂度最高(P<0.05);HA计划的ALPO较Non-cop更高,即HA计划复杂度较低(P<0.05)。结论对于脑转移治疗,HyperArc较VMAT技术有更好的靶区适形性和剂量跌落,对脑干及正常脑组织保护更好,且计划复杂性也较低。

  • 标签: HyperArc技术 容积调强弧形治疗技术 脑转移瘤/放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