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儿男,2岁5个月。因不慎掉入锅内被热水烫伤,伤后在院外治疗。随后病情加重,伤后27d转入笔者单位。入院时患儿体温不升,呼之不应,皮肤湿冷,瞳孔对光反射、压眶反应消失,血压未测,心率〉140次/min,血象升高(白细胞计数〉30×10^9/L,中性粒细胞0.90)。患儿创面恶臭,皮下有弥漫性小隧道,呈蜂窝状。急诊查血钾为1.97mmol/L。创面细菌培养结果为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重度烫伤 败血症 奇异变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白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探讨新生儿败血的感染源及抗生素选择方法。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30例败血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血液样本,通过实验室培养以单位面积菌株计数来确定感染源,有多种菌株时,以单位面积内绝对数量最多的菌株为感染源。抗生素选择以实验室药敏实验结果为依据,结合患儿感染源菌株类型选择敏感度最高的抗生素。结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确定敏感抗生素类型,再结合过敏检测和患儿体质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经过系统性治疗,28例患儿康复并办理出院手续,1例患儿症状好转可转入院外治疗,1例患儿死亡,临床治愈率96.67.00%,死亡率3.33%。结论:新生儿败血的感染源种类多样,应科学选择抗生素,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新生儿败血症 感染源 抗生素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败血的临床特点以及药敏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46例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患儿。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探究。结果经分析后,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的常见临床表现则为呼吸道症状、喂养出现不耐受性以及发热等,早期患儿对阿莫西林/棒酸、头孢西丁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存在敏感性,晚期患儿对亚胺培南以及头孢西丁等具有敏感性。结论患有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的新生儿其临床表现并无显著特异性。而早发以及晚发患儿对药物的敏感性具有显著差异。

  • 标签: 新生儿 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 临床特点 药敏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院新生儿败血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以指导临床抗生素应用。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114例,分为社区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并对新生儿败血患儿病原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社区获得性感染败血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有很高的耐药率,多重耐药亦较高,对万古霉素感性好,对喹喏酮类敏感性较高。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氨曲南、头孢类耐药高,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敏感,对喹喏酮类敏感性较高。结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ESBLs肺炎克雷伯菌分别是新生儿社区获得性感染败血与医院感染败血的主要病原菌。两种病原菌对多数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提高新生儿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败血症 新生儿 社区获得性感染 院内感染 抗药性 细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足月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早发型败血新生儿85例作为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分娩的无新生儿败血的健康足月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两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足月新生儿早发型败血发生危险因素。结果85例足月新生儿败血患儿检出病原菌9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9.59%、革兰阳性菌占20.41%。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粪污染、GBS培养阳性、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以及妊娠期糖尿病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足月新生儿败血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胎粪污染、GBS培养阳性、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以及妊娠期糖尿病为足月新生儿败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足月新生儿 早发型败血症 病原菌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败血护理中细节护理干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我院新生儿科2021年7月份至2023年7月份出生的败血新生儿中选出76例,38例为一组抽签分成传统组(奇数签数,传统护理)与细节组(偶数签数,细节护理干预),对比并发占比、家属满意度、体温恢复正常和住院时间、生化指标。结果:传统组混合细节组新生儿并发占比15.79%、0.00%;体温恢复正常时间(7.21±0.48)d、(3.84±0.32)d,住院时间(21.34±2.08)d、(17.38±2.00)d;CRP(10.72±3.64)mg/L、(8.86±1.62)mg/L,WBC(17.67±3.76)×109/L、(14.02±2.89)×109/L;细节组数据偏小;家属满意度81.58%、100.00%,细节组数据较大,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败血患儿在细节护理下将获得优质护理服务,具备安全性强、时效性强护理优势。

  • 标签: 新生儿败血症 细节护理干预 并发症 生化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极/超早产儿早发型败血(EOS)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病例数据来源于2019年1月至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母乳质量改进登记的临床数据库资料(胎龄<32周),发生EOS者为EOS组,其他患儿为对照组。对极/超早产儿EOS发生的高危因素、病原菌分布、临床特征、并发和转归情况进行分析。计量资料2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2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极/超早产儿EOS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347例患儿中发生EOS者22例,未发生EOS者325例,发生率为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OR=0.277,95%CI:0.091~0.847)是极/超早产儿EOS的保护因素;母围生期感染(OR=2.750,95%CI:1.053~2.908)、异味羊水(OR=3.878,95%CI:1.344~11.187)、绒毛膜羊膜炎(OR=4.363,95%CI:1.552~12.236)和产房气管插管(OR=3.883,95%CI:1.133~13.306)是极/超早产儿EOS的高危因素。EOS组共培养出22株病原菌,14例(63.6%)革兰阳性菌,7例(31.8%)革兰阴性菌,1例(4.6%)真菌。极/超早产儿EOS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54.5%),末梢循环灌注差(54.5%),精神萎靡(50.0%),降钙素原>0.5 mg/L(40.9%)。EOS组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度脑室内出血(≥Ⅲ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χ2=36.696、33.255、13.534、95.455、3.886,均P<0.05)。结论母围生期感染、异味羊水、绒毛膜羊膜炎和产房气管插管是极/超早产儿EOS发生的高危因素,剖宫产可减少EOS的发生;EOS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末梢循环灌注差是EOS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合并EOS后会增加重度颅内出血等并发的发生。

  • 标签: 早发型败血症 极早产儿 超早产儿 高危因素 病原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形态、PCT在早产儿败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临床诊断为败血的患儿在治疗前后采血送检PCT及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所有患儿治疗前采血送检血培养检查,比较分析对早产儿败血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46临床诊断早产儿败血的病儿,血培养阳性率仅有15.2%(7/46),PCT阳性率达93.5%(43/46),白细胞形态学检查阳性率为82.6%(38/46),白细胞形态与PCT检查相结合对早产儿败血的诊断率达98%(45/46)。结论外周血液中白细胞形态、PCT的测定两项指标在诊断早产儿败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预测价值,借助该早产儿外周血液白细胞形态检查、血清PCT的测定可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 标签: 白细胞形态 降钙素原 早产儿 败血症
  • 简介:1.病例摘要孙××,33岁,住院号540631,因停经28+1周,阴道流水3小时于2014年04月19日入院。末次月经2013年10月04日,预产期2014年07月11日,2005年足月顺产一女婴,2009年因CINIII级行宫颈锥切术,术后一直未孕,经检查为双侧输卵管不通,且宫颈坚韧狭窄,故于2013年10月21日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术,孕期不定期产检,入院时大量阴道流液,伴下腹坠涨感,体检T36.5℃BP110/75mmHg,一般情况好,产科检查宫高29cm,腹围99cm,胎方位LOA,胎心140次/分,可扪及偶发宫缩,骨盆外测量正常,内诊宫口未开,先露高浮,宫颈坚韧,PH试纸变蓝色。辅助检查WBC15.7*109/L,N92.4%,CRP31.4mg/L,B超提示宫内晚孕,头位,AFI7cm,入院诊断①胎膜早破②孕28+1周G3P1L1LOA③试管婴儿④宫颈锥切术后。入院后予硫酸镁抑制宫缩、地塞米松促进胎肺成熟、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治疗,监测体温、血常规、CRP及羊水的量色质,04月23日出现规律宫缩,硫酸镁效果欠佳,更换利托君保胎,04月24日测体温37.9℃,查血常规WBC17.2*109/L,N84.3%,CRP79.79mg/L,胎心160次/分,羊水呈混浊样,取羊水标本做培养,考虑羊膜腔感染,建议终止妊娠,因患者宫颈锥切术后,宫颈残留组织少且坚韧,充分与患者沟通两种分娩方式的利弊,患者及家属选择剖宫产,术中娩出一成活女婴,体重1300g,无窒息,因早产转儿科治疗。见宫腔内大量脓液,取宫腔内脓液做细菌培养,用沙袋包裹子宫,反复用碘伏及生理盐水冲洗,术后继续头孢呋辛钠治疗,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发热,最高体温39.6℃,并有全身关节疼痛,皮肤有散在的皮损,寒战时前抽血做培养加药敏,复查CRP128.24mg/L,血常规WBC14.3*109/L,N86.1%,术前羊水培养及术中宫腔脓液培养结果均提示多重耐药菌株,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敏感,故更换抗生素治疗,04月28日复查CRP125.8mg/L,05月01血培养结果多重耐药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胎盘病理结果胎盘组织梗死,急性绒毛膜羊膜炎;连续发热5天后,05月02日体温恢复正常,同时复查CRP43.29mg/L,腹部刀口拆线,II甲愈合,继续抗生素治疗3天,05月06日CRP5.75mg/L,血常规WBC9*109/L,N68.9%,患者痊愈出院,随访新生儿出生后30天体重2400g,生命体征平稳,出院。

  • 标签: 宫颈锥切术后 胎膜早破 败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相关因素,促使患儿及早接受科学的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败血新生儿46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了解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结果46例败血新生儿中,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1例,占45.65%。此外,败血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危险因素是G-细菌感染、出血、胎膜早破、降钙素原升高。结论临床一旦发现胎膜早破、出血、G-细菌感染、降钙素升高情况,务必要及时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避免患儿由败血发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增加临床治疗难度。

  • 标签: 新生儿 败血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相关因素
  • 简介:葡萄球菌是新生儿败血的主要病原菌,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肠杆菌属、普通变形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66%以上,  新生儿败血病原菌的耐药性

  • 标签: 分离菌 培养分离 新生儿败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节护理干预在新生儿败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本院2016.6-2018.11收治的败血新生儿中抽取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参照组及细节护理组各40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细节护理组则施细节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细节护理组护理满意度更高,护理干预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在新生儿败血的护理工作中采用细节护理可有效护理干预效果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可积极推广。

  • 标签: 细节护理干预 败血症 新生儿 应用效果
  • 简介:为了解湖南地区败血患儿中革兰阴性(G)杆菌在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对湖南省儿童医院2007年1—11月收治的临床疑为败血的患儿无菌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EC9120或BacT/ALERT3D120进行培养,并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2compact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8264份血标本检出需氧菌876株(10.60%),其中G^-杆菌有36个菌种,共计542株,占检出菌的61.87%,居前5位的是溶血不动杆菌、人苍白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施氏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溶血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耐药性高,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高度敏感;人苍白杆菌对青霉素类和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提示湖南地区小儿败血病原菌以非发酵菌为主,人苍白杆菌是重要病原菌,并有较高耐药性。

  • 标签: 败血症 儿童 革兰阴性杆菌 人苍白杆菌 抗药性 微生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败血患儿的临床特点,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盲选取样我院收治的26例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败血患儿,分析其检查以及治疗资料。结果26例患儿疾病中,误诊为母乳性黄疸1例,ABO溶血病15例。给予患儿常规的抗感染以及光疗治疗后,23例治疗有效,3例无效死亡。结论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败血患儿早期较难确诊疾病,在患儿入院后,常规进行血培养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并以此为依据给予患儿对症治疗,有利于提高患儿生命质量。

  • 标签: 黄疸 败血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中降钙素原(PCT)与心肌酶谱浓度检测对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早期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同期住院的败血患儿56例(实验组)和非败血患儿68例(对照组),测定两组患儿血清PCT和心肌酶谱。结果新生儿败血患儿在急性期PCT阳性率(89.3%),血培养阳性率为(42.5%),感染组患儿心肌酶谱含量较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生素治疗1周后PCT和心肌酶谱含量降至正常水平;而非感染性疾病组患儿PCT与正常足月儿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的差别。结论新生儿败血患儿在早期血中PCT和心肌酶谱明显增高,联合检测对败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败血症 新生儿 PCT 心肌酶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败血患儿行个性化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以我科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败血患儿46例为本次研究样本,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形式平均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3)。两组患儿均行基础护理模式,同时观察组加行个性化护理指导,记录两组患儿护理后的临床护理有效率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中,有效82.6%、好转4.3%;对照组患儿中,有效43.4%,好转17.4%,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同时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5.6%显著高于对照组69.5%。结论通过将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败血患儿中,能够有效对病症及时控制,缓解患儿家属的焦虑感,降低并发发生率。

  • 标签: 败血症 个性化护理模式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败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的120例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的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措施,其中对照组的60例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的60例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给予舒适的环境,保证充足营养,对患儿加强皮肤护理,预防交叉性感染,并注意患儿的保暖和保湿;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皮肤出血倾向、黄疸等状况是否得到改善;对与患儿可接触的母亲加强卫生管理,注意正确的喂养方法;有发烧的患儿用生理纱布蘸取温水擦拭皮肤,如脐炎的患儿加强每日消毒措施与频率,对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对皮肤有疱疹或疱疹破溃的患儿进行局部消毒擦拭,保持干燥。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干预下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的60例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31±0.9)d,对照组的60例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16±1.4)d,两组数据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60例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为96.67%,对照组的60例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为83.33%,对比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败血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综合护理 干预 新生儿败血症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17年8月—2018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败血新生儿60例设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诊断结果分为30例早发型新生儿败血(早发组)以及30例晚发型新生儿败血(晚发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开展总结和分析。结果晚发组中新生儿的低出生体重率、早产率、呼吸暂停率、喂养不耐受率均显著高于早发组(P<0.05),而在母体孕期发热率、胎膜早破率以及血小板减少率方面均显著低于早发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败血中其早发型与晚发型的临床特点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应根据其母体以及新生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区分,继而有效的保证治疗有效性和合理性。

  • 标签: 败血症 新生儿 晚发型 早发型 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