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既是山东和沿黄流域的龙头,也是南北协调发展的重要支点。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胶东经济圈 一体化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 简介:摘要:在2020年,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理念,来推动我国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实现双城经济与体育产业融合可创新经济发展方向,提升双城地区体育发展质量。本文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实现二者融合发展的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 体育产业 融合发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便捷程度的提升,该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本文选取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内拥有核心旅游景点的16个区域交通状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的引力模型的修正,综合考虑游客出行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等因素,对自驾、大巴和铁路交通三种出行方式的可达性进行了研究。

  • 标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交通 可达性
  • 简介:根据1961-2010年环渤海地区4个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56个台站日照百分率资料,研究了该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同时利用1991-2010年太阳总辐射数据初步分析了环渤海地区太阳能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年内太阳辐射呈单峰型,5月最高,4-8月是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时期;1961-2010年太阳总辐射在1990年之前呈显著下降,之后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太阳总辐射趋势变化在环渤海地区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下降幅度最大的集中于京津塘周边地区以及山东中南部地区;四季总辐射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春、夏两季降幅略高,秋,冬两季降幅略低;1991-2010年环渤海地区太阳总辐射呈西北部高,向东、南方向递减的分布特征.

  • 标签: 环渤海地区 太阳总辐射 时空变化
  • 简介:威海港地处山东半岛东端,东、南、北三面濒临黄海,威海的自然岸线985公里,适合建港口的岸线95.9公里(其中深水岸线62.2公里)。北部岸线主要集中在市区的威海湾内,泊位吞吐能力占全部港口的50%以上;南部岸线上分布着龙眼湾、蜊江、石岛(1989年8月批准为一类口岸)、靖海湾(张家埠)和乳山口港区。目前,这6个港区(见图1)有17个码头作业区,104个泊位(包括21个渔船泊位)。

  • 标签: 乳山口 靖海湾 码头作业 一类口岸 湾内 北三
  • 简介:环勃海环京津区域内部各地区历史联系紧密,经济、文化关联性高,文化资源融合与文化产业融合既有区位和历史的可靠性,也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文化资源的融合必然推进文化产业的融合,而文化产业的融合又必然直接推进文化产业的超常发展。从现阶段看,推进文化资源和产业的融合,首先要加深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让文化资源自由流动,才能释放出其应有的活力;第二要依法保护文化资源,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第三要创新投融资体制,畅通文化产业资金流;第四要拓展文化产业,推进经济文化一体化。

  • 标签: 环勃海环京津 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融合
  • 简介:环渤海地区(本文指京、津、冀、辽、鲁三省两市)具有优越的地缘条件、丰富的资源禀赋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计划经济时期一直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政策和观念等多种原因,环渤海地区尽管自身经济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在梯度开放优先和经济多元化改革等因素作用下先后成长起来的第一增长极--珠江三角洲地区(指广东省)和第二增长极--长江三角洲地区(指沪、江、浙两省一市)相比,则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其增长极的功能大大下降.

  • 标签: 环渤海经济区 国家级开发区 经济发展 对外开放
  • 简介:摘要:中央提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依靠成渝经济的地域、自然、人文、人力、科技及产业经济等各方面优势基础条件,逐渐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第四极。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渊源等原因,相对国内其他比较成熟的三极,成渝经济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为落后。本文根据宏观经济学、低碳经济学及科学发展观理论,基于多方面调研数据,经分析研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长效欧耦合发展对策,为推动区域中心城区产业结构、城市面貌及周边区域辐射配套发展优化更新、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及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低碳经济 高质量 长效耦合 发展对策
  • 简介:摘要:中央提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依靠成渝经济的地域、自然、人文、人力、科技及产业经济等各方面优势基础条件,逐渐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第四极。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渊源等原因,相对国内其他比较成熟的三极,成渝经济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为落后。本文根据宏观经济学、低碳经济学及科学发展观理论,基于多方面调研数据,经分析研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长效欧耦合发展对策,为推动区域中心城区产业结构、城市面貌及周边区域辐射配套发展优化更新、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及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低碳经济 高质量 长效耦合 发展对策
  • 简介:摘要:中职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阶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对成渝地区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现状的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改进策略,旨在为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中职学校 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 专业建设 思考
  • 简介:旅游业竞争已进入区域博弈阶段。旅游非优区因资源、区位、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旅游发展举步维艰。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对旅游非优区的研究趋势,指出区域形象和区域整合是旅游非优区研究的重点,并以合肥经济旅游非优区为例,设计了非优区旅游形象研究的一般框架:以基于节庆系统策划的基本理论为研究支撑;以资源调查、市场调研成果为研究依据;以节庆系统策划作为旅游非优区形象再造的研究主体,以期为非优区旅游形象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旅游非优区 合肥经济圈 旅游形象
  • 简介:采用2008-2011年湖南省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五大生产性服务业年末就业人数以及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基础数据,运用现状比较、地区产业相似度、相关系数等方法对洞庭湖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及与GDP增长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洞庭湖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已初步形成以岳阳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中心、益阳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心,常德为生产性服务业补充的基本格局等特点,并针对对其集聚程度不高、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够等特点提出完善集聚、建立产业链、推动创新加快转型等优化对策.

  • 标签: 环洞庭湖 生产性服务业 现状研究
  • 作者: 舒媚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13
  • 机构:中共蒲江县委党校 
  • 简介:摘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是关乎重庆与成都最重要的大事件,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在国家战略层面一体化安排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重大抉择和历史性机遇。在此背景下,成渝地区乡村振兴被注入新的内涵、赋予新的使命。近年来,蒲江县将绿色发展贯穿始终,坚持以农村党建为引领、特色产业为支撑、基层治理为保障、文化提升为内涵,全域推进“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生态福地、大美小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一方面将助推蒲江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更多蒲江力量。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推动蒲江做好“生态”“幸福”文章。

  • 标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乡村振兴  路径探寻
  • 简介:摘 要: 近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胶东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胶东经济青岛、潍坊、威海、烟台、日照等市一体化发展,构建合作机制完善、要素流动高效、发展活力强劲、辐射作用显著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建设国际知名的胶东经济,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这揭示着胶东经济从高速发展时代步入高质量发展时代,本文将对胶东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的困境和优势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

  • 标签: 山东省 胶东经济圈 高质量发展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讨论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体育产业集群对策建议及差异化策略,进一步助力体育产业集群发展。

  • 标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体育产业 集群
  • 简介:摘要:为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交通优势度水平,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148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通过集成交通网络密度、城市临近度和区域可达性三个指标,构建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交通优势度评价体系,研究发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呈现出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 标签: 双城经济圈 交通 优势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物流业快速发展,而航运作为重要的物流与交通渠道,依靠当地机场快速崛起。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成渝双城经济建设带动下发展迅速,机场航运面临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首先对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运发展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其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供改善建议,以期促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运持续良好发展。

  • 标签: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航运发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