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前置性程序,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应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以实现程序正义和节约司法资源为价值追求,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法律监督属性的社会违法行为干预权。提高相关诉前程序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应根据监督对象的不同,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诉前程序进行类型化重构,对于"督促"和"建议"两种诉前程序履行方式规定不同的法律效果。

  • 标签: 检察机关 民事公益诉讼 诉前程序
  • 简介:改革与完善刑事诉讼简易程序,从理念上要把握其特征,正确认识其诉讼价值和功能。在立法上应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国外刑事简易程序中的有益成分,立足于我国现有的刑事诉讼简易程序进行完善。

  • 标签: 刑事诉讼简易程序 理论基础 现状 完善
  • 简介:1938年《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对于美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应冷静看待该项巨大成就,并对其引起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20世纪中叶,由于联邦民事诉讼程序缺乏统一性,起草者们极力主张以律师为基础的对抗诉讼程序模式,起草者们深信'以律师为基础'的诉讼程序是相对公平的——律师负责向当事人提供信息、诉讼双方积极对抗,从而产生相对公平的判决——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规则以服务于对抗诉讼程序,如证据开示、诉讼合并、集团诉讼、放宽诉讼条件。到20世纪后叶,对抗诉讼程序的信仰深入人心。然而,起草者们忽略了对律师行为的约束以及双方诉讼资源的不平衡,而当时问题并不能解决,一方面对律师的约束仅限于道德谴责,另一方面法院及政府对缺乏诉讼资源的当事人拒绝提供补助。在这些问题出现的期间,多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模式相继涌现,特别是法院对和解的介入,尤以ADR程序及管理型裁判为代表。其日后的趋势是: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出现,使得裁判与其他决策程序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而此时,裁判程序逐渐被诉讼和解代替,成为纠纷解决的有效途径。然而,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中也会存在与裁判相类似的问题,并且纠纷解决的决策者所拥有的权力来源正当性也令人担忧。为此,应对和解规定作出重新的规定,一方面,法官应参与对法规的审查,另一方面,对和解的主体、来源正当性、应用范围以及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所以,无论是对抗诉讼程序还是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如何对其中的决策程序进行合理的限制约束,是最根本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应抵制将司法疲惫转化为使判决贬值的做法,但是不能提供不受约束的决策程序取而代之。

  • 标签: 《联邦民事诉讼规则》 和解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 简介:如《奏谳书》案例一五有,如《奏谳书》案例四最后的廷报是,《奏谳书》中少数案例不属于奏谳而是审讯记录

  • 标签: 书秦汉 刑事诉讼程序 奏谳
  • 简介:把主要由当事人来进行审前准备作为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而审前程序的主要内容是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充分的诉讼材料的收集、开示和交换,也是双方当事人的诉讼程序

  • 标签: 审前程序 我国民事诉讼 检讨完善
  • 简介:摘要我国公司法中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中前置程序存在明显缺陷,法院在案件审理时应当引入商业判断规则,赋予公司内部机构诉讼阻却的权利,以弥补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不足。

  • 标签: 派生诉讼 商业判断规则 诉讼阻却
  • 简介:凡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而过错离婚的立法原则又限制了配偶双方法定离婚理由以外的离婚诉权,因此法定离婚是一方当事人提起离婚诉讼请求解除婚姻关系的理由和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据以决定是否准予离婚的依据

  • 标签: 使用原则 原则程序 浅析诉讼
  • 简介: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庭前准备程序的内容形式都亟等改革与完善。这是借鉴国外司法经验以及我国司法实践在理论上探讨的需要。我国民事诉讼中庭前准备程序的内容包括庭前证据交换、当事人确定执点等等,而进一步完善它的内容对于保证诉讼公正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民事诉讼 庭前准备程序 立法 中国 当事人 证据
  • 简介:程序裁量权是司法审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部分。在我国民事诉讼改革中,建立怎样的法官职权模式未有定论,而对待具有裁量性质的权力,还有待研究。程序裁量权是对个别正义人性关怀的体现,在法治社会中这种权力并不会消失,反而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大量存在,特别对于我国在司法改革中长时间内要面对的"乡土化"困境时,无视或者惧怕法官程序裁量权的态度都是无益于解决问题的。我们所要做的是构建正当的程序裁量权体系,积极发挥程序裁量权的作用,并进行合理的限制和有效的监督。

  • 标签: 程序裁量权 民事诉讼改革 合理限制 有效监督
  • 简介:刑事再审程序是刑事诉讼中一种特殊的纠错救济程序,依据独特的理念和原则而设置。随着刑事诉讼的修改,再审启动程序有了较大变动,再审启动程序中的启动事由、启动主体等具体修改与实践中操作并不匹配,立法难以实施操作;法院自主启动再审程序争议仍存;检察院与当事人在再审程序启动中权利并不平等的,违背刑事诉讼构造。这些不仅使司法机关感觉困惑,也使得公民寻求再审救济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在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指导下,分析在我国刑事诉讼关于再审启动程序的法律规定、实际运行等不同层面,对再审启动程序提出限制法院启动再审事由,平衡再审启动程序中检察权与公民诉权的再修改建议。

  • 标签: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刑事再审程序 再审启动
  • 简介: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传统诉讼理念中强调对犯罪的控制,奉行职权主义的诉讼构造,普遍实行警检一体化,起诉法定主义和卷宗移送主义等法律制度。德国的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中,更多的关注了人权保障、权力控制、诉讼效率等问题。司法审查、警检合一等机制的缺失造成我国刑事诉讼的结构性缺陷,需借鉴德国刑事诉讼审前程序运作的良性经验,反思我国的审前程序

  • 标签: 德国 刑事诉讼审前程序 借鉴 人权保障 权力控制 诉讼效率
  • 简介:摘要自1989年《行政诉讼》颁布以来,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依法行政意识普遍得到提高。然而,当前行政诉讼效率相对低下,相当一部分行政案件久拖不决,极大地影响着行政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行政诉讼领域设立简易程序将有助于行政诉讼效率的提高、诉讼成本的节约、司法资源的有效配置。

  • 标签: 行政诉讼 简易程序 行政诉讼法
  • 简介:18 在德国的刑事诉讼中,德国于1992年在刑事诉讼中增列允许小窃听的规定,法律明确地赋予了法官(《德国刑事诉讼》第168c条第1款)和检察官(《德国刑事诉讼》第163a条第3款第2句)在讯问被告人时辩护人的在场权

  • 标签: 冲突领域 刑事诉讼程序 德国刑事诉讼
  • 简介:目前我国关于少年犯罪和不良行为处理的法律基本上是使用成人为标准的,尤其是在刑事诉讼程序方面,规定杂乱、不配套、互相冲突。所以,重新构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非常迫切。本文拟建立的新程序确定了全面调查、分案处理、司法转处、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原则,分为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等四个程序进行具体论述。

  • 标签: 未成年人 权利保护 诉讼程序
  • 简介:近年来,全国各地法院在认真贯彻执行民诉的同时,就民事诉讼程序简化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意见,并大胆地进行了有益尝试。在民事诉讼中,变“受案、查证、调解、开庭、审理”四部程序为“一步到庭”就是其中广为倡导的一种。如何规范“一步到庭”的操作程序,这是一个亟需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结合审判实践,谈点初浅的意见。

  • 标签: 民事诉讼程序 民诉法 受案 改革意见 审判人员 庭审活动
  • 简介: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最混乱不堪的程序环节奠过于立案程序。深孚众望的2012年民事诉讼修正案(下简称新法)增改的三个重要条款——先行调解(第122条)、法定起诉权的司法保障(第123条)、案件分流机制(第133条),其初衷是在实现政治和谐、保障当事人诉权、加速司法效率三大宗旨之间谋求平衡~①,但这一宏大抱负却囿于旧的规范框架和程序结构之内而无法施展,加之立法技术在政

  • 标签: 立案程序 当事人诉权 起诉权 审前程序 混乱不堪 起诉状
  • 简介:我国现行诉讼程序在总体框架上呈现结构分立而功能交汇的特征,立案程序在司法行政管理体系上独立于审判程序而在功能上与审判程序混为一体,在当下“大调解”模式下更与诉外解纷程序之间混沌不清。本文以区分司法的社会责任与职业责任为基础,强调立案程序在区分咨询性质的起诉与起诉意向明确的起诉时不同态度,同时确立了我国诉讼要件审查标准,即须有争议存在,且争议具有民事性(平等主体之间)和法律性,从而为转型时期的中国将非典型案件逐步转化为具有可诉性的案件提供可资参考的抽象标准。

  • 标签: 立案 立案程序 民事诉讼 民事司法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民事诉讼调解方法及程序适用的理解,并重点从心理调解的运用、过错剖析的运用、分头调解法的运用、亲情融化的运用、冷处理法的运用、换人调解法的运用、诉讼调解的法律规定及其适用、在诉讼调解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加以说明。

  • 标签: 民事诉讼诉讼调解方法程序调解过程
  • 简介:非讼法理在小额诉讼程序中的适用,即在法院审理小额案件时交错适用职权进行主义、职权探知主义、职权裁量主义、书面审理主义、不公开主义等程序法理之活动。小额诉讼程序中非讼法理之适用体现了程序相称原理,有利于案件的快速、简易解决。我国在创设小额诉讼程序时可以在当事人选择适用不公开审理主义、当事人的处分权受到限制、适用职权裁量法理、应允许法官裁量采用自由的证明程序等方面适用非讼法理。

  • 标签: 小额诉讼 非讼法理 程序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