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新桂系以教育归化取代军事镇压手段来协调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突破了传统的民族政策理念,确保了以"民族同化协进"为中心的民族政策的顺利实施;特种师资训练所成为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推进器,特师学生成为连接政府与特族社会的桥梁;较成功地塑造了少数民族民众的现代民族国家公民观念,也打破了历史形成的民族之隔阂状态,开启了政府与特族亲善之窗口。新桂系特种教育的实施对于协调民族关系和增进民族团结影响深远。

  • 标签: 特种教育 近代广西 民族关系 社会进步
  • 简介:本文结合全球化的性质和特征,分析了全球化对作为民族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础的国家主权观念、地域观念、政治文化观念和民族国家观念所提出的挑战,指出了西方国家提倡放弃民族国家观念的用心与意图,阐明了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高扬爱国主义大旗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提出了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对策.

  • 标签: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 针对性 民族性 全球化 民族国家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座谈时指出:"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都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要坚决依法惩处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这个重要指示为有效解决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和正确把握。

  • 标签: 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 国家统一 暴力恐怖活动
  • 简介:我们分析了少数民族教师培训现状,将同侪互助模式融入培训中,发现这种模式可以快速提升少数民族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并促进其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参与同侪互助的普通师范类专业大学生的教师技能和学习积极性也大幅提升,并得到双赢的效果。

  • 标签: 同侪互助 结对交友 双赢
  • 简介:《大义觉迷录》为雍正因曾静投书案所作,内中存有大量雍正关于本朝统治中国合法性的辩护词,而其背后支撑这种辩护最深层的理论动机就是对“华夷之辨”话语权的支配。考察作为文化观念的“华夷之辨”的渊源与近因,可以分别从儒家经典与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窥见端倪。“华夷之辨”在中国各民族的交流史上一以贯之,占有重要地位,理性对待“华夷之辨”是正确处理国家民族关系的关键。

  • 标签: 《大义觉迷录》 华夷之辨 历史探源 国家民族观
  • 简介:2017年10月20日,由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跨界民族与周边国家关系论坛'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召开。来自国家民委、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内蒙古大学、延边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论坛的讨论。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红志出席论坛,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主持论坛讨论。

  • 标签: 跨界民族 现实困境 研究展望 国家民委 蒙古国 周边国家
  • 简介:随着云南省边境口岸的全面开放,打破了长期以来云南省与周边国家边境贸易口岸定期、定时互市后的人口流动限制,促进了境内外人口的流动。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动,推动了云南省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跨境民族教育的多元化。跨境民族教育既体现地缘文化关系,又体现国家边境地区教育的软实力,因此,跨境民族教育成为国家边疆文化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云南 周边国家 跨境民族教育
  • 简介:殖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执行的一种政策;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这种政策。资本主义生产要求不断扩张它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它的生死存亡的条件。英国资产阶级自己就曾经把资本主义比作橡树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说:'橡树是不能在花盘里培植起来的。它需要有足够的土地来生根,有足够的空间来生长枝叶。'因此,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我们知道,西欧资本主义

  • 标签: 原料产地 世界体系 英国资产阶级 资产者 亚细亚生产方式 布罗代尔
  • 简介:三、现代性、"后"现代和民族国家尽管罗伯逊和吉登斯在全球化是否先于现代性发生这一个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刘康在《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不同选择》中说得最清楚,"〔注30〕全球化理论可以说是在世界性社会空间发生了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现代化理论

  • 标签: 中国语境 中的全球化 全球化现代性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法制建设主要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借鉴外国法律的建设成果。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历史发展阶段、国际环境、国家政策、观念和理论的变革等多种因素,法律实践过程呈现出多种态势,也使国家法同民间法、民族习惯法的融合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 标签: 民族习惯法 民间法 国家法 冲突与融合 新中国成立 外国法律
  • 简介:摘要《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这篇就职演说,韦伯通过对德国东部被大量波兰农民占据的事实,引发并阐述他的观点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只能依据本国的国家理由,表达了对德国的强烈民族情怀,凸显了对德国未来发展的深深担忧。本文通过对这篇就职演说详尽的分析,以德国为鉴,希望能唤起对中国经济政策制定标准以及发展道路的思考。

  • 标签: 韦伯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中国 经济政策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民族文化影视传播对国家认同的影像建构,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国家认同的初步建构、在改革开放中对国家认同的逐渐深化、在多元创新发展中对国家认同的塑造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面对新时代建设美好幸福生活的发展目标,如何以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在建设“美好幸福中国”的过程中,以更具影响力的影像建构,塑造更具向心力的多元一体国家认同,这是当代云南民族文化影视传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 标签: 民族文化影视传播 国家认同 影像建构
  • 简介:与作为利益原则体现的现代民族国家,民族国家行为所体现的社会进化意义上的历史局限性或历史限定性就暴露了出来,公民社会首先是民族国家范畴内的公民社会

  • 标签: 中国民族 价值重构 全球治理
  • 简介:<正>一、说明1.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以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中

  • 标签: 国家民委 民族问题研究 民族工作 课题指南 解放思想 邓小平理论
  • 简介:在后学理论的影响下,华人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抵制或超越民族国家政治影响的趋势。本文旨在梳理该领域三种主要理论的渊源和关系,并阐明它们各自的意识形态特征和历史局限。本文进而指出,由于海外华人跟中国近现代政治现实的特殊关系,华裔流散文化研究不能照搬当代西方“后民族国家”理论中的研究模式。

  • 标签: 后民族国家 流散华裔 华文文学 华语语系
  • 简介:在当代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公共空间问题是一个重要相关变量.多民族国家围绕公共空间进行政策设计时,就产生公共空间政治.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公共空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公共空间具有民族文化符号承载性和政治社会化功能.由于公共空间在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越来越多的国家试图通过公共空间的象征符号强化国家身份,或者为公共空间重新命名,让文本、口号和地名的使用占据公共空间的核心,或者通过公共建筑强化国家认同,通过视觉冲击强化政治效忠.由于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公共空间与传统、认同以及权力有着密切的关联,又有助于政权的稳定性与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中的公共空间政治的特点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路径:其一是文化民族主义路径;其二是整合主义路径.虽然不同国家对于公共空间政治的路径选择不同,但实现国家认同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也可以在本国历史与传统的基础上,重视“符号”以及由符号建构而成的意义,借鉴他国的公共空间政治社会化模式,在“差异性”与“统合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与缓解机制.

  • 标签: 多民族国家统一构设 公共空间 政治
  • 简介: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作为民族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云南及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但多数学者的研究仅是从基础教育和全日制高等教育等教育领域入手,从维护民族稳定、边疆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等层面来展开的,忽视了开放教育与跨境民族教育的结合。通过研究表明,云南及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可以通过开放教育模式得到延伸和发展,开放教育与跨境民族教育可以很好地实现共同发展。

  • 标签: 开放教育 跨境民族教育 共同发展
  • 简介:刘康在《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不同选择》中说得最清楚,〔注13〕在张颐武关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文化想象中,"〔注22〕在罗伯逊的全球化理论中

  • 标签: 中国语境 中的全球化 全球化现代性
  • 简介:文献记录是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有时辅以新拍摄的素材)编辑的纪录片。文献纪录片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节目样式。过处的几十年中,中国文献纪录片忠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及建设的历史进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文献纪录片逐渐演变成一种非常重要的记录片类型。

  • 标签: 文献纪录片 价值分析 活动影像 国家 民族 中国特色
  • 简介:在探查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增强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意识的特殊意义,以期为进一步增强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 标签: 少数民族学生 国家意识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