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转型,必然影响到人们思想、行为的变化。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充分发挥道德对思想行为的调控作用。一、社会转型离不开道德的调控和规范在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的主流是好的,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诸如,精神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产

  • 标签: 社会转型期 思想行为 经济行为主体 道德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 社会奖惩机制
  • 简介:〔摘要〕本文概述了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影响因素、培养途径,及我国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 标签: 〔〕幼儿教育亲社会行为道 德教育
  • 简介:学生的"问题行为"与犯罪心理学所认定的"越轨犯规行为"都是对某些行为规范的偏离和违反,在这个意义上说,两者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对于"越轨犯规行为"的科学分析和有效转化,犯罪心理学领域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标签理论.如果用该理论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那么它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转化也会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 标签: 社会标签理论 问题行为 转化 学生
  • 简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集体行为时有发生。集体行为具有群体性、自发性、易变性、情绪性等特点。产生的原因既有个体、群体心理等微观方面的因素,又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宏观方面的因素,实质上是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对转型期的集体行为,我们应该做出正确的评价。

  • 标签: 社会转型期 集体行为 原因 评价 分析
  • 简介:本研究对8~10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实验室结构访谈,考察了婴儿社会情绪行为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8—10个月婴儿已经出现多种性质、较复杂的社会情绪行为,并且在频率上随年龄变化而增加;负性情绪行为的增长相对较明显,婴儿违反规定和分离焦虑行为在第九个月显著增多。(2)在8—10个月的婴儿中,具有不同社会情绪行为特征的婴儿的年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表现出较强负性情绪行为的婴儿在第九个月中显著增多。(3)8—10个月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表现没有显著性别差异,但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的发展趋势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婴在分离焦虑、执拗表现频率的增加上高于女婴。

  • 标签: 8—10个月 婴儿 社会情绪行为 年龄特点 性别差异 交往策略
  • 简介:摘要从社会交换角度探讨运动目标定向行为社会学价值,分析不同运动目标定向中社会交换行为表现的差异,提出应注重引导和改善不同目标定向运动员产生积极认知方式,使其获得自身努力、能力及价值的反馈与报酬,是推动并激发人们继续运动的行为动力之一。

  • 标签: 社会交换理论 目标定向 运动行为
  • 简介:本文对将民事、行政诉讼中的伪证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及现实基础法律协调与统一的需要、对外国成功立法的借鉴以及将民事、行政诉讼中的伪证行为规定为伪证罪不会带来负面影响进行论述。

  • 标签: 伪证罪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 简介:目的:研究生物膜内变异链球菌及其欺骗株密度感应社会欺骗行为的规避模式。方法:通过接种不同比例的欺骗株与野生株进行共同培养构成生物膜,以及将不同细胞量的欺骗株接种入由野生株结成的生物膜中,在混合群体中观察欺骗株定植情况,从而了解欺骗株对整个群体的影响程度。结果:按1∶1000、1∶100、1∶10、1∶1的比例接种欺骗株与野生株菌液,共同培养构成的生物膜中各菌株的活菌计数之比分别为1∶10477、1∶36、1∶28、1∶11;选择细菌密度约为2×106、2×107、2×108、2×109CFU/ml的欺骗株,接种80μl菌液至野生株已形成的生物膜中,共培养24h后欺骗株与野生株的活菌计数之比分别为1∶29878、1∶15、1∶13、1∶8。结论:变异链球菌的欺骗株未能在自然生态中获得定植,该菌形成的生物膜种群可有效规避社会欺骗行为

  • 标签: 变异链球菌 生物膜 社会欺骗行为
  • 简介: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动画片讲述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实施途径,对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认知能力、亲社会行为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提升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的频率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组织动画片讲述活动,对动画片中原有情景加以解释,充分利用动画中的人物榜样和移情的作用,可以有效帮助幼儿理解亲社会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提升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频率。

  • 标签: 亲社会行为 动画片讲述活动 榜样 移情
  • 简介:一、引言生活中,大多数人都遵从相应的社会及个体道德规范,做有益于他人和自己的事情。研究者把这些个体自愿提供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有益于他人和社会行为,包括一功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例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行为等,称作亲社会行为。有关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一直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

  • 标签: 亲社会行为 道德规范 典型相关分析 高中生 社会责任感 教育心理学
  • 简介:运用元分析技术探讨社会经济地位与久坐行为的关系。来源于13项研究的47个独立样本满足了元分析的标准,被试总人数479670名。结果表明,纳入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差,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准确,保证了元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基于随机效应模型的元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地位与久坐行为并未呈现出显著性负相关。调节效应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地位指标不影响社会经济地位与久坐行为之间的关系,久坐测量方式显著影响社会经济地位与久坐行为之间的关系,但影响较小。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重视对久坐行为测量工具的选择,一方面多选择更加科学、客观的用于测量身体活动水平的测量工具;另一方面可开发更加全面,且生态学效度高的久坐生活方式和久坐时间的测量工具。

  • 标签: 社会经济地位 久坐行为 元分析
  • 简介: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许多社会问题,青少年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从青少年行为矫正的视角来分析行走学校以及“魔鬼集中营”等民办矫正机构出现的社会背景;并参照美国同类机构的发展,讨论了行走学校的效能。从中所总结的经验会对我国在此类民办青少年矫正机构的管理和规范上提供借鉴作用。

  • 标签: 行走学校 青少年矫正 历史演变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一般生活经历与社会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广州市三所中学的447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和自编的《青少年生活经历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总体比较好,大部分在中等水平。存在年级的差异,初二得分显著高于高一,但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2)一般生活经历及其评价均与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3)学校活动和同学交往两个因子可以解释良好适应行为9.5%的变异;对学校活动的感觉、对家务劳动的感觉和对社会实践的感觉三个因子共解释良好适应行为9.8%的变异。结论青少年一般生活经历对良好社会适应行为预测最佳。

  • 标签: 青少年 生活经历 良好社会适应行为 不良社会适应行为
  • 简介:摘要:交往礼仪是个人交往能力的外在特征,同时也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帮助孩子正确的自我认识、形塑儿童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优化儿童的交流过程和交流环境,进而获得全面发展。孩子的交往礼仪行为的发展具有过程性、外在限制性、综合性等特点。为了促进孩子交往礼仪的发展,幼儿园建立了良好的交流环境,建立了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孩子交往礼仪的行动实践,让孩子将外部交往规则和交流仪式内在自己的认知、感情和信念中促进遵守积极交往的礼仪。

  • 标签: 交际礼仪 交往能力 礼仪教育 社会教育
  • 简介:以131名3—6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了不同层次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厦其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的表情识别、情绪解码和二级情绪理解能力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总体上,儿童的情绪解码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其同伴接纳;情绪理解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情绪解码能力是年幼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 标签: 情绪理解 亲社会行为 同伴接纳
  • 简介:摘要 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其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质以及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尝试开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研究,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积极的社会情感,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 标签:  亲社会行为 幼儿 培养
  • 简介:摘要: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行为,它可以分为“利己和互惠的亲社会行为”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利己和互惠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的行为中表现为同情、关爱、安慰、帮助、分享、协商、合作、诚实、尊重、文明礼貌等;“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的行为中表现为爱惜物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学会关心”的教育主张,凸显了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强调儿童个体关注环境、适应和调节自身与他人关系的意识和智慧对儿童社会性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而“学会关心”正是亲社会行为核心价值的体现,由此可见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 标签: 幼儿 亲社会行为 培养策略
  • 简介:【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超前消费习惯与落后的消费习惯是相互冲突的,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消费行为都存在着不良的消费习惯。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的消费特征和问题,来指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习惯,并积极地探讨其形成合理的消费理念和行为

  • 标签: 大学生 消费习惯 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