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4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3月至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召开了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的专家会议,并于2015年11月至12月举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IGC)第十届常会,审议并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伦理原则是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最新论述,实质是一种鼓励和倡导。伦理原则是一个总的原则,在具体内涵上涵盖了主体、权利、发展、生态等具体原则。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原则 伦理原则
  • 简介:现如今,新媒体飞速发展并成为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繁荣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本文以“传播/共享”为框架,以网络新闻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网络新闻道德伦理失范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以期探索改善这一状况的方法。

  • 标签: 网络新闻 伦理失范 隐私
  • 简介:柏拉图虽对古典正义及个人德性伦理的侧重为人所熟知,但其对制度建设和规则秩序构建之不足却往往为人所诟病。然而,柏拉图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国”一如他晦涩难懂的理念世界一样一以贯之,虽有损益,然不曾易帜。其《王制》中苦心孤诣的“第一城邦”也难被人理解,无奈的现实纠葛和满怀对现世的关切,使柏拉图似乎走向一种疏离,在晚年的《法篇》中完成了他对“第二城邦”的建构。然透过柏拉图高扬古典正义及个人伦理的背后,窥见其对制度和规则的青睐,在永恒的理想国和世俗的地上城之间,柏拉图并没有如他人所言及的那般抛弃了规则和秩序的价值,反而强调天国和世俗的交融,重视德性伦理和制度建构的双修。

  • 标签: 柏拉图 德性 正义 制度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文化视点下移之势,已深刻映现在家庭伦理剧的叙事领域和人物符号修辞中,家庭伦理剧"女主"经历从"家国同体"的概念式诗性符号,到当下社会性话题符号的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呼应社会文化变迁的热播剧文本。本文通过考察不同时期中国家庭伦理剧中的"女主"符号修辞,梳理并总结其历史演变脉络,辨析当下家庭伦理剧作品中的话语模式,以期为中国电视剧类型化创作的自觉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家庭伦理剧 “女主” 符号修辞 演变
  • 简介:摘要科技的不断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变化,当代工程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伦理道德也在不断的进步,我们应该不断的提高对工程技术关注的力度,让社会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当代工程技术发展的伦理困境是现代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我们也要想出一定的对策来帮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代工程技术发现的伦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 标签: 工程技术 伦理困境
  • 简介:荀子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伦理内容,且富有独具的理论特色。荀子认为人的生命本质与人的先天之性并没有内在的自然联系,人之为人并不取决于人的先天之性,而在于人拥有一种反制其性的能力。"性不足以独立而治",必以礼义治之,人方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荀子阐说生命问题的基本理路。在这一理路下,荀子深刻揭示了礼义之于人的生命的重大意义,即:礼义对于人的生命并非仅具规范意义,它更是人的生命本质和主体性得以显证的基本方式。礼义与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存意志存在高度的同一性,其实质是人基于主体的精神自觉而建构出来的合乎人的生命意志的规范,是人的精神存在的客体形式。因之,荀子才将对礼义的恪守视为养护生命的根本方式。这些构成了荀子生命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也体现出荀子生命伦理思想的独特意义。

  • 标签: 荀子 生命伦理 礼义 养生
  • 简介: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包含了疾病的隐喻机制:疾病被赋予浪漫化的隐喻,体现了精神与肉身的二元对立;但此外,小说也显示了对单向度权力话语系统中的疾病的定义与隐喻的抵制。疾病的隐喻影响了照顾者关怀病人的态度和方式,从而参与进关怀伦理。通过对具体情境的考察,可以发现作品中的关怀者、被关怀者、关怀关系并非僵化不变。沃尔夫的小说呈现了关怀伦理的复杂情境并表达出了理想的关怀关系:疾病的隐喻被消除,"他者"被视为具体化的、异质的他者。

  • 标签: 托马斯·沃尔夫 疾病的隐喻 关怀伦理 《天使 望故乡》 《时间与河流》
  • 简介:我国政府制定的体育法要和体育伦理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体育伦理的有力补充。体育伦理是体育法诞生的基础,并深刻影响着体育立法的目的。体育法的体育伦理规则的逻辑起点是人文;以人为本是以体育价值为导向的体育伦理规律,人文是一部体育法能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并提供理论规则支持。确认我国公民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积极建立体育运动权利救济机制,健全内部体育组织相应处罚程序的规章制度,完善体育相关的法律责任主体制度和环境安全保护义务的法律规定。

  • 标签: 体育伦理 体育立法 体育运动权利
  • 简介:改革开放后乡村家庭伦理研究是在传统乡村家庭伦理改造未完成、新型家庭伦理建设具有局限、当前乡村家庭伦理处于困境的情况下蓬勃兴起的。改革开放打破乡村固有的组织结构和惯习,乡村家庭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承受巨大压力以致伦理规则的规范力量被严重削弱,乡村家庭伦理面临现代转型的诸多问题。围绕不断出现的问题,乡村家庭伦理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不断增加,但是与乡村社会的整体转型对乡村家庭伦理的要求而言,研究还需要在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对策性上进一步增强。

  • 标签: 改革开放 乡村家庭伦理 背景 视域 方向
  • 简介:本文重点论述儒家伦理之精神性内涵及其当代心理健康价值。儒家伦理思想从先秦百家之一种学说发展为汇通儒道佛的理学,经过历史的磨砺与选择,最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名片,成为洗印中国人心理的统一底片,这种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足以与任何宗教比肩。如果以"永恒信念、情感联通、自我超越"作为所有宗教的精神性公约数的话,那么儒家的"天理伦理、民胞物与、圣人之道"等价值观以非宗教的形式完全起到了宗教的精神性功用,还避免了宗教带来的种种弊端。同时,儒家伦理的精神性功用对于中国人的身心健康亦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对于因为封建专制制度带给儒家文化的负面作用我们也不必讳言。

  • 标签: 儒家伦理 伦理精神性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讨老年脑梗塞病人的疾病特点,以及护理中的伦理问题和心理护理。方法对64例老年脑梗死病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分析,针对性实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伦理要求等方面的护理。结果64例老年脑梗死病人,20例痊愈,40例好转,4例生活不能自理。结论护理人员要加强伦理理念的学习与实践,要树立“服务第一,质量第一,患者至上”的思想观念,正确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患者知情权、隐私权,给患者更多的关爱,以诚信服务、规范服务使病人尽快进入角色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时有效的伦理心理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促进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脑梗塞病人 伦理问题 心理护理
  • 简介:本文叙述了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现状,分析了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原因,认为必须从组织伦理的角度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探讨如何完善高校教师学术共同体伦理建立系统完整的学术共同体伦理;持续加强对高校教师学术共同体的伦理教育;要选树和大力宣传遵守学术共同体组织伦理的典型;要建立健全违反组织伦理的责任追究机制。

  • 标签: 组织伦理 高校教师 学术不端 治理
  • 简介:生态伦理关乎人类生存,体现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态度。从远古走来,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生态哲学。生态环保作为永恒的主题,在近年的影视作品里频频出现。在文本的影视化生产过程中,导演们将"原生态"作为审美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里,更是从细枝末节处去阐释对于生态伦理的理解。本文将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用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审美标准,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影视作品的生态价值观。

  • 标签: 生态伦理 少数民族 影视作品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伦理思想在今后的城乡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将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城乡规划中,使得城乡规划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给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本文从我国城乡规划的观念、生态伦理思想的概述为切入点,分析生态伦理思想在城乡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城乡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应用。

  • 标签: 生态伦理思想 城市规划 应用 探讨
  • 简介:“家”是横亘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要津,全民抗战的召集令,既要激发“家”情怀,又要破解“家”观念对个人的羁绊。老舍的话剧主要以流亡重庆的“下江人”为表现对象,根据不同家族的战时境遇,提供了相应的“家国同构”策略。父子冲突与家国冲突的转换,青年本位伦理的确立,家国伦理裂隙的缝合,以及布景的隐喻功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老舍的抗战伦理构想。老舍对“家国同构”战时伦理的建构,既符合战时需要,也带有现代意识,更考虑了中国国情,不失为中国式的、现代性的抗战伦理构想。

  • 标签: 抗战文学 老舍 重庆 家国同构 家族伦理
  • 简介:环境美德伦理学是近年来在环境伦理学理论研究与理论建构过程中逐渐兴起的一个新的理论形态和研究热点,它在摆脱或规避传统环境伦理学理论局限和困境的同时,同样面临着来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向质疑和批评.概括起来,这些质疑和批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环境美德在环境保护的实践层面缺乏具体而明确的指导性;其二,环境美德在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存在效力上的局限性;其三,环境美德伦理学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环境美德伦理学的存在与发展必然要求对这些质疑和批评予以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积极充分的回应.首先,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理论重心和使命在于为环境保护提供伦理依据和道德理由,这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为环境保护提供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指导已经超出其能力范围.其次,环境美德伦理学对于人类环境美德的关注和重视是从根本上抓住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对于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意义.最后,环境美德伦理学从根本上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它是将环境保护纳入人类对自身德性的至善追求之中,而并非将其视为某种利益的实现途径.而且“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划分方式本身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单向度思维方式的产物,是应当被摒弃的.环境美德伦理学突破了这种非此即彼的“中心主义”理论立场,是实现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统一的理论表达和尝试,它与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无关.

  • 标签: 环境美德伦理学 美德 道德理由 人类中心主义
  • 简介:《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共同编辑,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集刊注重发表理论伦理学方面的文章,以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发表中西价值论与伦理学思想史方面的文章。

  • 标签: 价值论 伦理学研究
  • 简介:新型宗教活动在各地的普遍出现是带有全球化性质的现代现象。在俄罗斯,苏联体系崩溃之后.旋即出现了新型宗教,以适时地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深刻变化。本文以西伯利亚不同地区收集的田野资料为基础,分析1990年代普遍存在的新型宗教活动的特点。“新时代”宗教对生态问题给予特别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被认为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条件。西伯利亚农村作家的创作是西伯利亚新型宗教出现的思想前提。作为社会乌托邦的现代形式,新型宗教活动回应了社会需求,为解决一系列道德与生态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 标签: 新型宗教活动 西伯利亚地区 生态问题
  • 简介:伦理是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是一系列指导人们行为的观念。经济伦理是指经济主体在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和评价的价值体系以及道德原则和规范,经济伦理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旅游市场主体存在明显的经济与伦理分离现象,而旅游供给规模与品质需要符合经济伦理规范。旅游人才培养渗透经济伦理思想是深化学生对西方哲学思想理解的需要,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旅游人才培养应该在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育活动中渗透经济伦理思想。

  • 标签: 旅游人才 培养 经济伦理思想 渗透
  •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的“介入伦理”突出强调由力量与能力导致的主体性向他者施加影响的品质。“存在者之间”的本体论对“介入”能力的强调告别了之前中世纪流行的对道德品质的固定看法,转而重视主体自身在具体改变他者与世界走向方面的动态功能。以费奇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爱的伦理学”提倡最大幅度地向外“介入”,同时注重保留与维护他者主体性生成的必要自由空间。文艺复兴主体反对在任何时候将他者完全作为“亟待被施救的”非主体对象看待,而是要在尊重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完成相对平等的向外介入。

  • 标签: 文艺复兴 介入 自由 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