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重庆地区汉族人群OX40配体蛋白基因(TNFSF4)单核苷酸多态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提取262例冠心病患者191例对照者的基因组DNA,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NFSF4rs3850641(A/G)单核苷酸多态。结果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TNFSF4rs3850641(A/G)单核苷酸多态,冠心病组中基因型分布为:AA型70.5%,AG型22.0%、GG型7.5%;对照组基因型分布为:AA型69.8%,AG型20.8%、GG型9.4%。冠心病组对照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OX40L基因rs3850641(A/G)单核苷酸多态与中国重庆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无关。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 重庆地区 汉族人群 冠心病患者 体蛋白基因 基因型频率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与非脑梗死患者冠脉斑块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3~7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7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脑梗死病史,分为脑梗死组(46例)非脑梗死组(126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双源CT,并对冠脉血管斑块节段(混合斑块节段、钙化斑块节段非钙化斑块节段)计数.对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分析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冠脉病变支数明显多于非脑梗死组(P=0.019);脑梗死组冠脉斑块节段总数混合斑块节段数明显多于非脑梗死组(P<0.01);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相比,LMP=0.016,LADP<0.01,LCXP=0.003,RCAP=0.037,且混合斑块节段数明显多于非脑梗死组.结论①与无脑梗死病史的患者相比,有脑梗病史且合并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冠脉受累节段数明显较多;②冠脉混合斑块有可能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 标签: 脑梗死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冠心病过程中的严重事件之一,其可致心肌梗死,常导致患者猝死。ACS的病理生理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造成完全或不完全的血管闭塞,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以致梗死。临床上,它涵盖了一组连续进展的病症,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以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能否早期检测出敏感、特异的ACS心脏标志物,无疑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生物学标志物 危险分层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输尿管结石肾绞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肾绞痛患者行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联合手术治疗。结果对照组经保守治疗后出现疼痛反复发作、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观察组有11例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39例患者行输尿管镜手术治疗,11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患者有9例结石排净,2例碎石后有轻微疼痛,经输尿管镜手术治疗后疼痛消除;39例行输尿管镜手术的患者,有32例患者取石碎石后经引流成功,4例输尿管水肿、狭窄导致输尿管镜无法通过,采用输尿管导管向外引流,2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1例引流后1周再次复查,经输尿管检查联合碎石术,结石排净,观察组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治疗输尿管结石肾绞痛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治疗方法,输尿管镜手术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肾绞痛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安全、可靠较高,同时减少患者的痛苦,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肾绞痛 输尿管镜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 简介: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右室梗死的病例比较少见,诊断心房梗死的就更少见,本院收治的1例晚期肺癌,其体表心电图呈典型的心房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心房梗死的表现形式不是常见的P-Ta改变,而是出现罕见的房“Q”波,报道如下.

  • 标签: 房性“Q”波 心肌梗死 诊断 心电图
  • 简介:患者女性,44岁。因咳嗽1周,心累、气促2天,加重6h入院。查体:体温36.9℃,心率168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00/70mmHg。查心脏彩色超声示:左房增大,二尖瓣轻度返流。查心肌酶谱:磷酸肌酸激酶635Iu/L,肌酸激酶同工酶67Iu/L,α-羟酸脱氢酶296Iu/L,乳酸脱氢酶394Iu/L,肌钙蛋白定性阴性。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宽QRS心动过速。图1为12导联同步记录(V1~V3为1/2mV)。

  • 标签: 室性心动过速 宽QRS心动过速 磷酸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 病毒性心肌炎
  • 简介:由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统称肾高血压,包括肾实质高血压、肾血管高血压(如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肾脏内分泌高血压(如肾素瘤所致),其中肾实质高血压最常见,占各种原因所致高血压的5%~10%,在继发性高血压中占第一位.

  • 标签: 高血压 肾性 抗高血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 简介:目的探讨心室电风暴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例心室电风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心室电风暴患者均出现一项或多项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室影室颤,但在室影室颤发作前常有交感神经激活,伴有相应的一些预警心电图表现。结论早期识别心室电风暴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心室电风暴 心电图 电复律
  • 简介:进行肌营养不良是一组主要累及骨骼肌系统的遗传单基因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悬殊,遗传方式多样.除受累骨骼肌萎缩及肌力下降外,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心电图常有异常,如心肌肥大、R波增高,Q波加深,但合并房室旁路者罕见.现将我院遇到家族多发性肌营养不良性心肌病并房室旁路折返心动过速1例简要报道如下.

  • 标签: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性心肌病 左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 临床资料 心肌病 诊断
  • 简介:长期以来,心电图在左束支阻滞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诊断上明显受限。本文报道一例间歇完全左束支阻滞掩盖ACS患者,因其束支阻滞间歇出现,原本被完全左束支阻滞掩盖的ST-T改变及异常Q波得以暴露,避免了ACS的漏诊。

  • 标签: 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急性冠脉综合征 Sgarbossa诊断标准
  • 简介: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胸闷、晕厥1年入院。查体:血压90/60mmHg,心率33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晰。静息心电图(图1)示:为长Ⅱ导联,P波均位于QRS波之后ST段上,P波直立且缓慢出现,心房率为33次/分,P波、R波频率相同,除P。后见相关的畸形QRS波群外,其余P波后均元QRS相随。心电图诊断:①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②过缓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

  • 标签: 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 干扰性房室脱节 过缓性 QRS波群 等频 窦性心动过缓
  • 简介:患者女性,60岁。因风湿心脏病20余年,心悸、胸闷入院。查体:血压135/83mmHg,心前区稍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节律不齐,二尖瓣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查胸片示:心脏增大。临床诊断:风湿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查心电图(图略)示:P波为窦性P波其后跟随一个提前出现P′-QRS—T波群,P′波与窦性P波不同,QRS波群为室上性,其后连续3个P′-P′间距为0.18s,频率为333次/分,再其后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频率为4207欠/分。R—R间距不等,为心房纤颤(Af)。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期前收缩(PAS);③短阵房件心动讨凉伴Af。

  • 标签: 房性期前收缩 心房纤颤 房性心动过速 短阵 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
  • 简介:长期持续高血压、长期治疗心血管病死亡率的长期趋势1950~1990,费明翰心脏研究[英]PamelaA.Sytkowski…//Circulation,-1996,93-697~703心血管病(CVD)的发病率死亡率归因于高血压的慢性过程。很多...

  • 标签: 高血压 长期治疗 心血管病 全因死亡率 持续性 抗高血压药物
  • 简介: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可溶性CIM0配体(sCIMOL)的影响。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将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80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80例),再按数字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80例,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强化治疗组(80例,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血脂水平的变化及血清PAPP—A、SAA、sCIMOL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血脂及血清PAPP—A、SAA、血清sCD40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强化治疗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强化治疗组血清PAPP—A、SAA、sCIMOL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强化降脂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快速降脂.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炎因子水平.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 标签: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妊娠相关蛋白A 血清淀粉样蛋白A 可溶性CIMO配体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1研究背景1967年,Yasargil等首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1],以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arterybypass,EIAB)为代表的血运重建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曾风靡一时。198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前瞻、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论--EIAB并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2]。短时间内,EIAB治疗脑缺血的病例数急剧减少,但部分学者始终未放弃对此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由于精确定量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方法的出现,对1985年的临床试验结论进行重新评价的呼声不断,北美国家和日本已经开始了多中心前瞻研究工作[3-4]。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梗塞 大脑中动脉 血管旁路移植术 随机对照方案
  • 简介:目的评价对于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无症状低血糖与室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及动态心电监测(Holter)系统进行动态血糖及心电的同步监测,观察无症状低血糖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根据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入选了237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CGMS共记录了477次无症状低血糖(血糖〈3.9mmol/L)发作。糖尿病组患者平均血糖[(10.6±2.3)mmol/L比(6.7±1.1)mmol/L]、血糖最高值[(15.9±3.5)mmol/L比(10.9±3.1)mmol/L]、MAGE[(3.9±1.1)mmol/L比(2.8-+1.6)mmol/L]、SDBG[(2.5±1.3)mmol/L比(1.3±0.7)mmol/L]、平均低血糖发作次数[(2.7±3.2)次比(1.7±1.8)次]均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P〈0.05)。此外,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均好发于夜间。与非低血糖组患者相比,无症状低血糖组患者室性早搏、室早二联律及非持续室速发生次数更多(P〈O.05)。结论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无症状低血糖发作是普遍存在的,且好发于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心律失常相关。

  • 标签: 无症状低血糖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军队高龄患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可能的危险因素,分析早年电磁场暴露史与AD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男性高龄AD患者80例为病例组,以年龄分层抽样按1:2的比例,从同次调查中认知功能正常的高龄老年人中随机抽取同性别150例为对照组(年龄〉90岁且无足够正常对照,则按1:1配对)。2组危险因素调查通过查阅干休所既往病历及与知情人面访进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D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脑梗死、脑外伤史、痴呆家族史电磁场暴露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多因素分析显示,电磁场暴露史脑外伤史为AD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及95%C1分别为4.30(1.33-13.98,P〈0.05)3.41(1.15-10.14,P〈0.05)。结论脑外伤史电磁场暴露史是高龄老年人患AD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脑梗死 电磁场 职业暴露 脑白质疏松症 危险因素
  • 简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是一种遗传、进展性心肌病,以右心室心肌细胞被纤维及脂肪组织替代为组织病理学特征,以桥粒蛋白基因突变(DPGM)为分子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为室性早搏(VP)、非持续心动过速(NSVT)、持续心动过速(SVT)、心室扑动(VFL)(或)心室颤动(VF)等室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头晕、晕厥(或)心源性猝死(SCD),病程长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

  • 标签: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 心源性猝死 危险因素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组织病理学特征 右室发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