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白介素10(IL-10)对ANP大鼠NF—κB和IL-12表达的影响,探讨IL-10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2只SD大鼠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ANP组和IL-10干预组。采用3次腹腔注射左旋精氨酸(1.0mg/g体重)的方法制备ANP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IL-10组在制模后2、5、8h分别于腹腔内注射IL-1010000U。制模后4、12、24、36h分批处死动物,观察血清淀粉酶、IL-12及胰腺组织NF—κB水平的变化。结果制模后24h点IL-10组胰腺病理分值为4.75±1.75,胰腺NF—κB含量为(112.89±34.48)μg/ml,血清淀粉酶含量为(1481.13±336.48)U/L,血清IL-12水平为(81.31±17.23)pg/ml,均明显低于同时点ANP组大鼠(P〈0.05或P〈0.01)。NF—κB和IL-12呈正相关(r=0.494,P〈0.01),两者与胰腺病理分值也呈正相关(r=0.447和r=0.603,P〈0.01)。结论IL-10对ANP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能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途径而抑制ANP的炎症反应。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白细胞介素10 NF—κB 白细胞介素12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链脲菌素(STZ)对C57BL/6J小鼠糖尿病诱导效应的影响,探讨其量效关系及最佳剂量范围。方法将C57BL/6J小鼠按数字随机法分为9个STZ剂量组(A~Ⅰ组,STZ分别为30、60、80、100、120、150、180、210、240mg/kg体重),每组15只,腹腔注射;1个对照组,10只,腹腔注射等体积缓冲液。观察各组血糖、体重、血胰岛素和45d生存率的变化,分析其与STZ剂量的关系。同时取A、C、G及对照组小鼠胰腺、肾脏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行免疫组化观察胰腺胰岛素及。肾脏CD68的表达。结果C~G组较对照组血糖增高、体重及血胰岛素含量较对照组下降非常显著(P〈0.05),且STZ剂量与血糖呈正相关(r=0.984,P〈0.05),与血胰岛素含量呈负相关(r=-0.994,P〈0.05)。C~G组成模率达86.7%-100%,显著高于A、B组的0和40%(P〈0.05);45d生存率为46.7%-73.3%,显著高于H、I组的13.3%和0(P〈0.05)。A组胰腺、。肾脏组织未见明显破坏;C组及G组出现典型的胰岛萎缩变形,胰岛素分泌颗粒减少,肾小球系膜外基质沉着及球周巨噬细胞浸润。结论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STZ以80~180mg/kg体重的剂量制模率高、生存率高,且靶器官损伤典型;该剂量与血糖呈正相关,与血胰岛素含量呈负相关。

  • 标签: 糖尿病 实验性 链脲菌素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C57BL/6J小鼠
  • 简介:目的在CABG手术中浅低温体外循环(ECC)时,给予大剂量丙泊酚或硫贲妥钠,至BIS为0,探讨在BIS不同抑制程度时,其对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27例ECC下行CABG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和硫贲妥钠组。分别在给药前、后BIS下降到不同程度直到0时,抽取颈内静脉球部血液和桡动脉血液计算COE。结果各组在各个时间点的COE均无差异。结论在低温体外循环中丙泊酚或硫贲妥钠对BIS的抑制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使BIS下降到0的剂量的丙泊酚或硫贲妥钠在浅低温ECC中低温时,没有改变脑氧摄取率(COE);BIS可以反映麻醉药对脑代谢的抑制程度,其精确的相关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实验研究。

  • 标签: 丙泊酚 硫贲妥钠 双频指数 脑氧摄取率
  • 简介:目的探讨普伐他汀治疗对糖尿病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并高脂血症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普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研究者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C、TG、LDL-C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研究者患者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CD62p和CD6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均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能有效降低血小板的活性。

  • 标签: 糖尿病 高脂血症 治疗 普伐他汀 辛伐他汀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脂、炎症反应以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对照组患者(64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70)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小时及1个月时的血脂水平、炎症指标(hs-CRP、IL-18)水平、肾功能(Cr)情况以及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率;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为75.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C、TG、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hs-CRP、IL-1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高龄冠心病介入术患者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肾功能。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高龄冠心病 血脂 炎症反应 肾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钠尿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8例冠心病心衰(心功能Ⅱ~Ⅲ级)患者随机分为10mg阿托伐他汀组(A组)、20mg阿托伐他汀组(B组)和对照组(C组),3组均给予抗心衰基础治疗,A组加服阿托伐他汀10mg/d,B组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时测定血浆BNP、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6min步行试验,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3组患者治疗12周时心功能指标、血浆BNP水平及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2种剂量治疗组血浆BNP、血清hs-CRP水平均降低,LVEF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治疗组的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治疗组间血浆BNP水平、血清hs-CRP水平、LVEF及6min步行距离无差异。结论:冠心病心衰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即可以降低BNP水平及血清hs-CRP水平,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抑制心肌微炎症可能是该药机制之一。

  • 标签: 心力衰竭 阿托伐他汀 钠尿肽 高敏C反应蛋白 6分钟步行试验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一科46例确诊为T2DM并自愿行胃转流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18例,根据《中国糖尿病外科治疗专家指导意见》入选标准:①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符合WHO的T2DM诊断标准,伴有或不伴有肥胖症的患者。

  • 标签: 胃转流术 腹腔镜 免疫功能 炎性反应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在国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LMNA致病基因中发现的新突变对细胞分裂的影响.方法构建野生LMNA基因及突变LMN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与空载体分别转染HEK293细胞后,抗生素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细胞爬片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转染突变LMNA基因的细胞组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比例(17.41%)显著高于其它3组细胞(P<0.01).结论LMNA基因E82K突变有促使细胞向幼稚化转变的倾向,这可能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原因之一.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家族性 LMNA 突变 E82K 细胞分裂
  • 简介:目的观察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RNA,siRNA)对胰腺癌BxPC3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培养后的BxPC3细胞分为单纯BxPC3细胞组、脂质体处理组、错配siRNA转染组和VEGFsiRNA转染组.以5、10、20、100、200nmol/L的VEGFsiRNA转染BxPC3细胞.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ELASA法检测细胞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吉西他滨对各组细胞生长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xPC3细胞Akt蛋白的磷酸化.结果VEGFsiRNA转染后,BxPC3细胞VEGFmRNA和蛋白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明显下调,但对BxPC3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用0.2μmol/L吉西他滨处理细胞48h后,BxPC3细胞组、错配siRNA组及5、10、20nmol/LsiRNA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6.9±0.3)%、(17.3±0.3)%、(28.8±0.4)%、(52.2±0.3)%、(75.4±0.4)%,抑制率与siRNA浓度相关(r=0.928).同时,siRNA转染后细胞Akt蛋白的磷酸化被明显抑制.结论VEGF基因在胰腺癌BxPC3细胞耐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kt蛋白磷酸化有关.

  • 标签: 胰腺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RNA 小分子干扰 化疗敏感性 AKT
  • 简介:目的:观察人胚胎成纤维细胞(FBs)对糖尿病足FB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其促进糖尿病溃疡愈合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糖尿病创面FBs10例,分别与孕中期人胚胎皮肤FBs3例(实验组)、正常人皮肤FBs5例(对照组1)于transwell小室培养体系中间接共培养,并设立空白对照(对照组2)。绘制共培养体系中糖尿病足FBs生长曲线;观察共培养7d后糖尿病足FBs形态;共培养至第4、7d后,将各组糖尿病足FBs分离培养2d,测量和对比上清液中羟脯氨酸和TGF-β1含量;检测共培养第3、5、7d,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胚胎FBs制作三维培养应用于8例糖尿病足溃疡,比较治疗前后创面愈合时间,做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糖尿病足FBs比2个对照组增殖活跃,形态更接近于正常。经胚胎FBs处理4、7d,糖尿病足FBs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TGF-β1明显增高,相对2个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羟脯氨酸4、7d:与对照组1相比P=0.023、P=0.007;与对照组2相比P=0.007、P=0.003;TGF-β14、7d:与对照组1相比P=0.000、P=0.000;与对照组2相比P=0.000、P=0.000)。实验组糖尿病足FBs的SA-β-gal染色阳性率在共培养第3、5及7d无明显变化,2个对照组则明显增高。8例临床糖尿病足溃疡应用胚胎FBs三维培养治疗后创面均愈合。结论胚胎FBs能显著促进糖尿病足FBs增殖,延缓老化表型出现,同时上调羟脯氨酸、TGF-β1的分泌,可能与促进创面愈合机制有关。

  • 标签: 胚胎成纤维细胞 糖尿病溃疡 皮肤组织工程 胶原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引导式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4例,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引导式健康教育和常规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及其心功能。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显著短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引导式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水平,从而有效改善其心功能,延缓病情的发展。

  • 标签: 冠心病 引导式健康教育 自我管理行为 心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人奥美沙坦治疗前、后血清hs—CRP、ICAM-1、sCD40L的浓度变化,探讨奥美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是否具有抗炎作用。方法选择我院门诊新发现或未经长期降压治疗的轻、中度高血压病人53例(男41例,女12例),均符合WHO/ISA1999年的诊断标准,平均年龄(53.23±7.60)岁,所有人选者抽取空腹12h静脉血,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hs—CRP、ICAM-1、sCD40L的水平,均口服奥美沙坦20mg/d,4周后若舒张压〉90mmHg,剂量加倍40mg/d,共服药8周,8周后抽血。所有入选者均测血压、血脂、血糖,服药8周后重复测定以上所有指标。结果(1)高血压病人用药前、后血脂、血糖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血压有明显下降(P〈0.01);(2)高血压用药后hs—CRP、ICAM-1、sCD40L明显下降(分别为1.66±1.34mg/Lversus2.37±1.81mg/L,P〈0.01;152.25±50.72ng/mlversus204.86±49.33ng/ml,P〈0.01;3298.50±1309.01pg/mlversus5191.72±1144.63pg/ml,P〈0.01)。结论奥美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具有抗炎作用。

  • 标签: 高血压 炎性因子 奥美沙坦 血管紧张素Ⅱ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对心梗晚期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Q波性心梗后病情稳定,发病10~21天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接受成功PCI,分为成功PC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急性期、术后2个月和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左室腔大小、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并观察6个月期间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心梗后2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积分与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和2个月时两组上述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均P>0.05).6个月时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急性期和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I和LVESVI较急性期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成功PCI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9%,成功PCI组2%,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后IRA延迟开通能明显减少心梗后晚期的左室重构,而对心梗后早期左室重构的影响不大.延迟PCI可能有利于减少心梗后远期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左室重构
  • 简介:目的本实验探讨靶向沉默CDCA5基因的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主要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blot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及MDA—MB-435s细胞中CDCA5蛋白的表达。针对CDCA5基因的siRNA,设阴性对照组siRNA—NC及空白对照组Blank。PCR检测各组对CDCA5基因的沉默效果。MTT法检测siRNA、siRNA-NC和Blank各组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3组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blot用于分析P1k1、SA2和pSA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DCA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435s中CDCA5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MCF-7和MDA-MB-231细胞系。siRNA在各组中有最强的基因沉默效果,与siRNA—NC和Blank组相比,siRNA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处于细胞周期G2/M期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沉默CDCA5基因后Plk1和pSA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沉默CDCA5基因可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这可能与下调CDCA5/Plk1/SA2信号通路从而使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2/M期有关。

  • 标签: 乳腺癌 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5 RNA干扰
  • 简介: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尿酸性肾病患者血尿酸、肾功能、肾形态、肾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尿酸性肾病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常规使用别嘌呤醇或苯溴马隆降尿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2天。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尿酸(UA)、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肾形态和肾主动脉(MRA)、肾段动脉(SRA)、叶间动脉(IRA)的血流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UA、Scr、BUN、β2-M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MRA、SRA、IRA中段的Vsmax、Vdmin明显提高、RI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Vsmax、Vdmin显著高于对照组、R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1.25%)显著高于对照组(56.25%),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使用别嘌呤醇或苯溴马隆降尿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尿酸性肾病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肾血流状态,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程,降低尿蛋白水平,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尿酸性肾病 治疗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肾脏功能 肾血流 血尿酸
  • 简介: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人胰腺癌PaTu8988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应用0.2、1.0、5.0mmol/L的VPA干预人胰腺癌PaTu8988细胞24、48h,采用WST-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以培养基中单加二甲基亚砜为空白对照组,单加PBS为PBS组。结果VPA干预24h后,VPA5.0mmol/L组的细胞生长抑制率为18.9%,显著高于对照组、PBS组及VPA0.2、1.0mmol/L组(0、4.4%、6.8%、6.i%,P值均〈0.05);干预48h后,VPA1.0、5.0mmol/L组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2.9%、25.9%,显著高于对照组、PBS组、VPA0.2mmol/L组(0、6.2%、4.6%,P值均〈0.01)。VPA干预24h后,VPA1.0、5.0mmol/L组G2期细胞比例分别为(26.57±1.88)%、(34.11±4.74)%,显著高于PBS组、对照组、VPA0.2mmol/L组[(10.724±2.02)%、(13.53±2.28)%、(13.81±2.40)%,P值均〈0.01];VPA干预48h后的细胞周期变化与24h一致。结论VPA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抑制人胰腺癌PaTu8988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阻滞在G2期。

  • 标签: 胰腺肿瘤 丙戊酸钠 乙酰化作用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SAP患者血清IL-6、IL-8及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32例SAP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GSH组及常规治疗组,各16例,选择年龄匹配的1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入院24h内以及治疗7d后采血检测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SAP患者治疗前IL-6、IL-8和TNF-α水平分别为(81.34±5.99)ng/L、(97.81±15.61)ng/L和(28.21±1.53)n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69±2.86)ng/L、(26.42±1.59)ng/L和(15.89±1.41)ng/L(P<0.05).治疗7d后,GSH组的IL-6、IL-8和TNF-α水平分别为(31.21±3.88)ng/L、(35.51±1.27)ng/L和(16.15±1.31)ng/L,常规治疗组为(53.88±6.21)ng/L、(51.91±9.88)ng/L和(17.88±1.51)ng/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GSH组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GSH能降低SAP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对治疗SAP有一定疗效.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细胞因子 谷胱甘肽
  • 简介:目的了解术前血糖水平对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745例,所有患者均应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测定介入治疗前和术后第1、2、3天肾功能,了解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血糖水平对CIN发生率的影响。结果745例患者中,男性530例,女性215例,发生CIN共156例,发病率为20.9%;CIN组中年龄、糖尿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再灌注时间方面,同t~C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水平、hs.CRP、LVEF是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水平采取四分法,显示和CIN的发生率密切相关。结论术前的血糖水平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IN的发生密切相关,是CIN独立危险因素,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

  • 标签: 血糖 造影剂肾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长期糖皮质激素用药对老年全麻手术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市中医院行全麻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根据患者连续使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是否≥3个月分为两组:激素组和非激素组,每组30例。术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mg/kg,采用TOF-WatchSX加速度仪监测肌松程度,记录罗库溴铵起效时间、肌纤维颤搐最大抑制程度、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结果与非激素组相比,激素组患者使用罗库溴铵后的起效时间显著延长,而肌纤维颤搐最大抑制程度、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则显著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糖皮质激素用药可减弱老年患者全麻手术中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

  • 标签: 老年人 糖皮质激素 神经肌肉阻滞
  • 简介:腹腔镜下置管腹腔灌洗引流术(laparoscopicperitoneallavageanddrainge,LPLD)以微创手段达到胰腺清创灌洗引流的治疗目的,开创了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的新途径,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疗效。但腹腔镜手术时腹腔内高压的CO2对病变胰腺局部及全身微循环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本实验观察CO2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胰腺局部及全身微循环状况的相关炎性因子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栓素A2(TXA2)、前列腺素I2(PGI2)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CO2气腹 TXA2/PGI2 大鼠胰腺 ET/NO 腹腔灌洗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