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体外创性心脏起搏由ZOLL于1952年首先用于临床,随着起搏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完善,心脏紧急起搏不同途径和方式有许多评价和认识,现将作者应用体外创性心脏起搏(ENCP)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6例病人接受ENCP治疗,年龄26~75(平均56.6)岁,36例中病窦综合征9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0例,上述病例出现阿斯综合征8例,36例中心脏停

  • 标签: 无创性心脏起搏 临床应用 起搏器 心脏停搏 室上性心动过速 体外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女性,5月,诊断:头皮血管瘤。30分钟前在门诊治疗室行头皮血管瘤硬化治疗,在进行利多卡局部麻醉时,突然出现抽搐,呼吸、心跳骤停。即停药,并实施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肌注肾上腺素0.5mg,安定1.5mg后心跳恢复被送入急诊科。既往健康。查体:面色青紫,叹息样呼吸,5~6次/分,意识不清,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0.5cm,左侧0.3cm,光反射迟钝,脉搏扪不清。立即给予吸氧、人工呼吸,降颅压,纠正酸中毒。50分钟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R30次/分,心率140次/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面色红润,哭闹,能吮奶。观察2小时后无异常,家长要求自动出院。

  • 标签: 利多卡因 心跳骤停 局部麻醉 血管瘤 人工呼吸 门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于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癌性疲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选取同期同类型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疲乏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法后,研究组在疲乏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讨论对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心理护理,有利于缓解疲乏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以及应用。

  • 标签: 心理干预 宫颈癌术后放疗 癌因性疲乏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复发斜疝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张力疝修补术治疗22例老年人复发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35~65min,随访3月~2年,1例术后8个月复发.结论: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满意及复发率低的疝修补术,宜作为治疗老年人复发斜疝的首选方法之一.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老年人复发疝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联合利多卡表面麻醉保留自主呼吸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2月份在本院行气管异物取出术的36例患儿按麻醉方式分为两组七氟烷吸入联合利多卡表面麻醉组(L组,20例),米库氯铵组(M组,16例)。L组保留自主呼吸,M组静脉复合麻醉后控制呼吸,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外科医生一次置镜成功率、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前(T0)、置镜时(T1)、异物取出即刻(T2)、出手术室(T3)各时间点的MAP、HR、SpO2、PETCO2的变化,以及T2点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术中屏气、呛咳及术后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M组相比,L组在T1-T2时刻MAP、HR增加幅度较小(P<0.05);术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1);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缩短(5.7±2.5vs10.7±7.8,P<0.05);术中屏气、呛咳的发生率较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T2时刻PaO2和PaCO2及外科医生一次置镜成功率显著差异(P>0.05);但麻醉诱导时间相对较长。结论在七氟烷吸入联合利多卡表面麻醉保留自主呼吸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安全有效,且麻醉苏醒迅速,气道并发症低,尤其适用于主

  • 标签: 七氟烷 利多卡因 米库氯铵 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 麻醉
  • 简介:目的:探讨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合用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行创正压通气,观察患者通气治疗前、治疗后2h、24h及治疗结束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SaO2)的变化.结果:创正压通气后24h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血气指标(PH、PaO2、PaCO2、SaO2)明显改善(P<0.05),治疗结束可获进一步改善(P<0.01).结论: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并发Ⅱ型呼吸衰竭具有明显的疗效.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Ⅱ型呼吸衰竭 血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正压通气用于急诊治疗老年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常规治疗,实验组的治疗方案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分析结果均有进步,实验组治疗后24h、48h、120h的PaO2、PaCO2、SaO2结果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的FEV1、PEF、FEV1/FVC的结果依次为(2.11±0.29)L、(5.69±0.54)L/s、(64.4±11.2)%,结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老年 支气管哮喘 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 简介:目的:探讨创正压机械通气在院前急救急性左心衰中的治疗效果.方法:97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在传统纠正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呼吸机正压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则加用简易呼吸气囊进行通气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治疗组RR和SaO2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创机械正压通气对急性左心衰患者院前急救的抢救效果优于简易呼吸气囊.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简易呼吸气囊 急性左心衰 院前急救 应用分析 Care
  • 简介:目的:研究利用创心功能监测仪辅助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衰竭病人选择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方法: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呼吸衰竭病人使用机械通气后连接创心功能检测仪持续监测心功能指标,包括心输出虽(CO)、平均动脉压(MP)、心脏指数(CI)、左室做功指数(LCWI)、前负荷(TFC)、气道峰压(PIP)。当PEEP=0时记录上述指标,并定为初始值。计算CO初始值的95~91%,90-86%,85—81%,80-76%,75%以下的具体值。以3cmH2O为为间隔逐渐增加PEEP,同时连续监测创心功能指标,密切注意CO.在CO为CO初始值的95—91%,90~86%,85-81%,80—76%,75%以下均记录上述数值及检查值(若存在一个以上PEEP值的CO在同一范围内,取PEEP较大值)。结果:当CO降为初始值的81—85%时,氧合指数较前有显著提高(P〈O.05)。CI有所下降(P〈0.05),但MAP及其他数值显著变化。结论: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机械通气患者,通过创心功能监测相关指标,可帮助选择最佳PEEP。

  • 标签: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PEEP 无刨 心功能监测
  • 简介:目的:比较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在行高压氧治疗前应用创正压通气与常规高流量供氧治疗的疗效,以探讨一氧化碳中毒时氧疗的有效方法。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在等待行高压氧前给予创正压通气氧疗,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高流量供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觉中毒症状好转例数和血气分析中PaO2、PaC02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自觉症状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气分析中PaO2、PaCO2较治疗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等待行高压氧治疗30+3min内进行创正压通气对一氧化碳中毒早期的氧疗有较好的效果.并优于常规高流量供氧。另外,对于高压氧舱治疗的基层医院.尽早应用创正压通气抢救CO中毒是一种有效的氧疗方法。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高压氧 一氧化碳中毒
  • 简介: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处理中存在的风险,以提高管理质量,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输液安全.方法: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实行双人核对,遇到特殊医嘱交由门诊办公室、药房协调处理.结果:通过实行双人核对制度和风险评估管理,2006年至今门诊患者满意度提高,医疗护理差错发生.结论:实行双人核对制度和风险评估管理,降低了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 标签: 门诊输液 评估管理 护理差错 核对制度 医疗服务质量 风险
  • 简介:探讨急诊护理安全的管理方法,要求管理者进行人性化管理,工作中健全风险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业务培训、引用新的护理安全理念等举措,不断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综合素质,增强法律及服务意识,从根本上保证护理质量安全.

  • 标签: 急诊 护理安全 风险管理制度 人性化管理 综合素质 质量安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规范层级护士在抢救中的工作职责和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方法:选取抢救区急危重病人的抢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QC小组5M选题法,罗列与确定抢救时主要完成哪些抢救操作,将抢救护士按层级分类,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然后组织学习,现场模拟演练,临床实施.结果:抢救时,护士分层级完成职责,能减少无效走动,快速地完成抢救操作.结论:护士分层级管理和完成工作职责,可提高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同时能发挥护士的专业特长,体现个人价值和专业价值.

  • 标签: 护士 层级管理 抢救成功率 工作职责 工作效率 急危重病人
  • 简介:急救绿色通道是医疗机构为体现人道主义精神,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人员生命及健康损失建立的有效措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社会保障功能的重要手段.我院在急诊科建立健全绿色通道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急救绿色通道的运行纳入正规化轨道.

  • 标签: 建设管理 急救绿色通道 急诊科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认同预防接种护理中进行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3月~8月收治的需要进行接种的儿童130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护理管理的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实验组儿童在护理安全管理下进行接种,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比较两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接种知识了解评分和儿童配合程度评分。结果实验组的各项评分指标数据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童接种中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提升家长对于接种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了儿童接种率,儿童对接种的配合程度高,有着很高的安全管理价值。

  • 标签: 儿童预防接种 安全管理 实施效果 研究价值
  • 简介:摘要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应用药物经济学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医疗服务的水平以及医院整体管理的水平,降低医院的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此,本文将针对药物经济学评价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提高医院药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 标签: 药物经济学评价 医院 药事管理 问题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及核心肌群-平衡训练对预防老年病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评估方法及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PDCA循环管理及核心肌群-平衡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次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BBS评定及跌倒发生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实验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及核心肌群-平衡训练能有效提高老年病患者平衡功能,降低跌倒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PDCA 核心肌群-平衡训练 老年病 跌倒。
  • 简介:目的:研究ICU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我院ICU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包括ICU的科学设计、布局;人员和设备的合理配置;各种规章制度如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监控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环境、人员和病人的科学管理.观察ICU危重病人各种院感发生率变化,并与以前ICU内院感发生率比较.结果:实验组气管导管留置病人呼吸道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vs34.36%P<0.01),实验组血管相关性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3%vs5.56%P<0.05),实验组泌尿道相关性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92%vs34.36%P<0.01).结论:ICU规范化建设和管理降低呼吸道、泌尿道、及血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重要措施之一.

  • 标签: ICU危重病人 规范化 建设与管理 医院感染 相关性感染 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