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近年来剖宫产增高的因素分析提倡正常分娩制定降低剖宫产的具体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娩的2390例产妇,其中剖宫产752例。结果①5年间剖宫产分别为28.69%、29.31%、31.24%、32.61%、33.91%;②胎儿窘迫被列在剖宫产指征的第一位,近年来社会因素也作为剖宫产指征之一,且所占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结论社会因素是导致近年来剖宫产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孕产期宣教及保健,加强潜伏期及第一产程的管理监护及心理护理问题是降低剖宫产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剖宫产 剖宫产率 死亡率 社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7—2009年我县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为指导合理的分娩方式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3年来我院(县医院、县保健院)分娩及剖宫产资料。结果3年间住院分娩总数为4237例,剖宫产为43.52%,剖宫产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顺位前6位,共1431例,占77.77%。指征顺位前6位依次为胎儿宫内窘迫、社会因素、头盆不称、脐带绕颈、臀位、妊高征。结论发挥健康教育的先导作用,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及职业操守,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推广使用适宜产科技术,是降低剖宫产的关键。

  • 标签: 剖宫产率 剖宫产指征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降低成分制备环节中血液报废的因素和方法。方法将我单位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制备的成分血液为研究对象,对出现血液报废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评价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2016年度我站成分制血共27112袋,其中血制品报废为3.81%(1032袋);报废血制品中脂肪血比例为65.89%显著高于其它因素的报废(乳糜血314(30.43%)、溶血2(0.19%)、凝块2(0.19%)、破袋34(3.29%)),比较差异值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成分制血的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尤其是采血环节需严加管理,加强对献血者的咨询、检查等,以降低脂肪血的比例,在制血过程中需严加控制并切实按照成分制血操作规程操作,对涉及的制血设备应定期检查校核,以降低成分制血的报废,节约血液资源。

  • 标签: 降低 成分制备 环节 血液 报废率
  • 简介:我们从1997年1月到10月在哈瓦那市进行了一项研究,涉及研究的人员包括到CiraGarcia中心门诊就诊的外国人和到15所饭店医务室就诊的外国人,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旅行者中病人的数量,最常见的疾病和有病旅行者的国籍。此间CiraGarcia中心诊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人2542名,加上酒店医务室治疗的病人2224名,共收集了4766例病例。其中最常见的内科病是急

  • 标签: 旅行者 内科病 中心门诊 外科病 外科急诊 内科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要求剖宫产孕妇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如何疏导。方法孕妇选择剖宫产的原因及心理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结果合理有效的心理疏导,可减少剖宫产。结论对孕妇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疏导,降低剖宫产,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分娩 剖宫产 心理疏导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及其影响因素现状,分析HbA1c控制与其慢性合并症、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T2DM现患病例353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自我管理信息、治疗方案、合并症及并发症信息、血糖、HbA1c值等。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达标组(HbA1c<6.5%,78例)和未达标组(HbA1c≥6.5%,275例)。结果①HbA1c达标为22.1%;②未达标组合并脑血管疾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达标组(P<0.001,P=0.008);③39.3%患者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10.8%患者HbA1c监测频率≥3次/年,5.8%患者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且HbA1c监测频率≥3次/年,患者知晓糖尿病知识、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的比例分别为35.4%、31.4%、53.1%。结论目前T2DM患者的HbA1c达标低,HbA1c控制与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有关,提示应通过加强个性化的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尤其加强血糖、HbA1c监测力度及饮食和运动管理。

  • 标签: 2型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达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患者慢性盆腔痛病因及发病。方法2014年1月到2017年5月自我院选取510例慢性盆腔痛患者案例作为研究回顾对象,结合510例慢性盆腔痛患者病因及发病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经过回顾后发现慢性盆腔痛患者常见病因为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等。结论根据临床对慢性盆腔痛病因及发病的分析,往后的慢性盆腔痛病因诊断可更为准确,有利于往后治疗。

  • 标签: 慢性盆腔痛 病因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从导致剖宫产的相关因素分析,探讨合理降低剖宫产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分娩产妇4644例,统计分析导致剖宫产的因素及所占比例。结果从导致剖宫产的因素看,主要是病理因素为791例,占83.70%,其次为社会因素81例,占8.57%,再次为医源因素73例,占7.72%。结论剖宫产上升与诸多因素有关,只有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

  • 标签: 剖宫产 因素 剖宫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原因的比例,探讨相应对策。方法对2011年迁安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的剖宫产资料分析。结果无指征的社会因素剖宫产占总数的62.79%。结论社会因素是造成剖宫产的重要因素,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孕妇、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配合都很重要。

  • 标签: 剖宫产 社会因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深入分析为什么我国的剖宫产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剖宫产指征的基本构成,从而寻找方法来降低剖宫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为2012年2月-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实施分娩的1260名产妇,分析产妇实施剖宫产的指征以及剖宫产。结果经过临床分析后发现,我院的剖宫产指征只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胎儿窘迫、疤痕子宫、社会因素、产妇羊水不足、头盆不对称以及胎儿的胎位不正。这些指征的剖宫产产妇的例次为412,剖宫产的概率达到了32.7%。根据国际相关的标准,剖宫产的最终临床医学目标在15%,可以对比得出,我国的剖宫产明显的比世界规定的标准要高得多。结论剖宫产手术在临床中可以有效的解决难产的问题,但是其本身也具有很多的局限性,世界卫生组织的剖宫产目标仅为15%,所以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该提高产妇的相关知识,要从全社会入手,不断降低剖宫产

  • 标签: 剖宫产指征 分析 降低 剖宫产率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社会因素剖宫产在剖宫产数中的比例日益增大。目的分析近年剖宫产上升的原因找出关键环节,降低剖宫产。方法通过临床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论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在降低剖宫产中起重大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社区护理解决了老年人就医难的现状,建议现今的护理应从医院护理走向社区护理,提高老年人的患病就医

  • 标签: 社区护理 老年人 就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上升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分别从医务人员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剖宫产上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结论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的主要方法,但剖宫产也会带来较多的手术并发症,提倡在母婴安全的前提下自然分娩。

  • 标签: 剖宫产率 相关因素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中心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进行IUI治疗的不孕夫妇共76对、106周期,从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方案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妊娠共14例,周期妊娠13.2%,每例临床妊娠18.4%,年龄<30岁的周期妊娠为20%,≥30岁的周期妊娠为9.9%;因精液液化不良原因行IUI1周期,成功妊娠,性交障碍2周期,成功妊娠1例;自然周期的周期妊娠为16.7%,促排卵方案的周期妊娠11.4%。结论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方案选择等因素与IUI的成功率相关。

  • 标签: 宫腔内人工授精 妊娠率 相关因素
  • 简介: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77-01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现患及动态变化,提升感染监测工作透明度。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12年8月21日、2013年11月13日及2014年9月23日(0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结果三次医院感染现患分别为1.28%、0.37%、4.08%;发生医院感染现患前5位的是重症医学科、外二科、外一科、妇产科、内科;医院感染主要是表浅口感染,其次是下呼吸道、血液、皮肤软组织;抗菌药物使用率依次为45.53%、48.33%、50%,呈逐年递增趋势;使用药物病原学培养送检依次是5.60%、20.22%、34.04%;检出病原菌17珠,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三次现患调查基本阐明了医院感染基本情况及动态变化,为今后制定感染预防措施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基层医院 现患率 横断面调查
  • 简介: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现患情况,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该院2010年6月1日、2011年6月20日、2012年4月16日0∶00—24∶00全院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2010—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分别为3.41%、2.32%、1.73%,3年现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5,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及外科手术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占59.65%,其次为泌尿道(15.79%)、手术切口(10.53%)和胃肠道(8.77%);3次调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7.95%、43.17%、40.23%,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5,P〈0.01)。共检出病原体26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1株(42.31%),鲍曼不动杆菌6株(23.0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株(11.54%),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各2株(各占7.69%)。结论该院医院感染现患呈下降趋势。应针对医院感染高危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并加强对重点易感部位的干预和抗菌药物的管理。

  • 标签: 医院感染 现患率 危险因素 病原学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乐分娩对分娩过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10例导乐分娩(A组)和210例未行导乐分娩(B组)的产妇的剖宫产的比较.结果导乐分娩组的剖宫产显著低于未行导乐分娩组(P<0.001).结论导乐分娩可明显降低剖宫产,因此,导乐分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分娩方法.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