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6 个结果
  • 简介:有关黄帝的历史事迹及其神话传说,大多显系后人将出自黄帝主族及其支的糅合为一体了.本文试图根据"黄帝四妃"与"黄帝之子十二姓"的所在区域,来离析这些历史事迹及神话传说,并推测出其产生之地,从而判断它们是出自黄帝主族还是其支.

  • 标签: 黄帝族 神话传说 迁徙路线 民族文化
  • 简介:田野调查发现,北侗地区房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但是内涵较为复杂,既包括类似于汉人宗族中的房支,同时也指涉类似于汉人宗族的组织。房组织在房范围、姓氏组成、血缘渊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明显的治理功能。房组织主要通过协助村务、主导公益、族规引导和纠纷解决四种方式参与乡村治理,主导并生产乡村秩序。房是典型的乡村自组织,乡村治理法治化应注意运用自组织资源。

  • 标签: 房族组织 秩序生产 乡村治理 法治化
  • 简介:《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所收《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有两页共三处出现“小胡等”、“小胡”字样。本文通过对这些文书的考释,指出其具有四个方面的资料价值,即提供了有关宋代小胡地区分布的左证资料、小胡内部民族构成的具体资料、有关癿名地区分布的确证资料和小胡兵员构成的直接资料。本文还刊布了在陕西志丹县考察宋代军寨遗址时所发现的一通宋代石刻——《正将李公重修石空寺记》。

  • 标签: 俄藏黑水城文献 宋代小胡等族 资料价值 考释
  • 简介:蒙古穆斯林,主要居住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罕乌拉、巴彦浩特等苏木和镇,人口有两千多人.他们的生产方式基本同于蒙古,以放牧为主,但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参加喇嘛教的各种庙会、经会及祭敖包活动,但他们只承认是穆斯林.本文着重对蒙古穆斯林的历史来源、伊斯兰教在阿拉善左旗蒙古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民族认同进行探讨.

  • 标签: 阿拉善 伊斯兰教 蒙古族 穆斯林
  • 简介:先秦楚人的源记忆与民族认同,经历自西周晚期到战国时期数百年的缓慢变迁,完成了从蛮夷认同到华夏认同的心路历程,以屈原《天问》诗篇所表达的颛顼后裔的源记忆与身份认同为标志,楚人在战国后期已完全融于华夏民族,实现了由蛮夷到华夏、由边缘到中心的重大转变,并最终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核心主导力量,楚人的心理转变历程,在中华民族形成历程中具有典范意义。楚人融入华夏民族的道路,也是同时期其他周边民族以及后世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所经历的共同道路。

  • 标签: 华夏民族 民族认同 源记忆 楚人 蛮夷 先秦
  • 简介:蒙古佛教叙事诗──《摩诃萨陲传》初探娜琳阿盖(NarinArai)自从佛祖释迦牟尼开创以演讲故事等文学形式布道以来,历代高僧大德不仅效而仿之,而且发扬光大,并以此作为衣钵相传。在《甘珠尔》的《佛说贤愚经》和《丹珠尔》的《纠结圆生树》等佛教经典中佛本...

  • 标签: 叙事诗 蒙古族 佛教文学 佛教宣传 《丹珠尔》 佛经故事
  • 简介:蒙古在我国黑龙江省嫩江两岸的狭长地带多有分布,这里位于我国蒙古文化比较偏远的地区。嫩江左岸与科尔沁草原比邻,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较深,嫩江右岸则于汉族聚居区接壤,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由于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蒙古文化从主动逐渐变为被动、从不接受汉文化到主动接受汉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本文阐述了当代黑龙江省蒙古聚居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学校传承、保护民间艺人、文艺团体传承、现代传承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 标签: 黑龙江省 蒙古族音乐 传承对策
  • 简介:“哈巴”是哈尼口头传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哈尼许多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智慧和地方知识。但是,不论是在传统社区还是在学界,有关“哈巴”的一些最基本问题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本文旨在立足于本土口头传统,重点探究“哈巴”文类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非套用民间文学界既有文类名称来直接对应“哈巴”。厘清“哈巴”的文类问题,有助于实现学者观念与地方知识的对接,进而反思学界当前对各民族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方法及其局限。

  • 标签: 口头传统 哈尼族 “哈巴” 文类界定
  • 简介:新中国建立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加上自然条件严酷等原因,保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教育发展落后。建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进行了民族识别,保安才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民族教育。从保安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保安教育类型主要有四种:一是以个体或家庭为形式向受教育者进行的生产生活和社会规范的实践教育;二是以经堂教育为主要形式的伊斯兰教教育;三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近现代普通教育;四是多种形式并存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

  • 标签: 教育发展 教育类型 民族教育 普通教育 成人教育 实践教育
  • 简介:清朝在入关(1644)前统一女真各部为满洲,将其编成满洲八旗。把内附的蒙古也编成为八旗蒙古。同样,将居住辽东的汉族的一部分也照此编为八旗汉军。编入这些八旗的人,称旗人,构成清朝军事力量的基础,同时形成为清朝的统治阶层。

  • 标签: 满洲八旗 蒙古族 清朝 八旗蒙古 八旗汉军 军事力量
  • 简介:保安是长期生活在甘肃的独有少少民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东乡撒拉自治县境内,现有人口14000余人。由于人口较少,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并不富裕。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在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援助下,保安族人民经过自身努力,艰苦奋斗,经济逐步发展,生活明显改善,农村贫困面已由1995年的45%,下降到现在的8.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2元。

  • 标签: 经济发展 保安族 农民人均纯收入 群众生活 非公有制经济 农村贫困
  • 简介:满族入主中原后,如何正确处理与北部蒙古的关系,是清廷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清廷吸取总结了历代民族统治经验,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先后制定了《盛京条例》、《蒙古律书》、《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和《西宁青海番夷成例》等法律。

  • 标签: “因俗而治” 蒙古族 立法原则 《理藩院则例》 清代 《蒙古律书》
  • 简介:际通婚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有关群体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专题。族群认同意为族群身份的确认。从族群认同与互动方面去考察际通婚则既体现了人类学对婚姻的关注,也表达了人类学对婚姻中的人的关怀。本研究旨在人类学的语境下从族群认同的角度对际通婚研究进行梳理。

  • 标签: 族群 族群认同 族际通婚 人类学
  • 简介:藏族阿柔部落和蒙古之间的族群互动是河西走廊一带族群互动的主线,由于两族长期和谐共存,已成为河西走廊一带族群和谐的楷模。阿柔部落在保持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和接纳了很多蒙古优秀的文化习俗,其文化中糅合了诸多蒙古文化符号,素有“蒙古阿柔”之称。这种融“蒙藏元素”为一体的藏族阿柔部落文化,不同于环湖地区其他藏族部落文化而成为其独特的标志性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 标签: 阿柔部落 蒙古族 文明互动
  • 简介:新疆和西藏之间崇山逶迤,峰岭嵯峨.喀喇昆仑、昆仑、阿尔金山横亘其间,一般海拔均在五六千米.交通条件至为艰险。但不利的地理环境并没有隔绝维吾尔旗与藏旗居民间的彼此交往。维、藏两族人民不畏险阻,敢于面对严酷的自然,不断地进行着互通有无的商业贸易往来,谱写了一曲中国西部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古老篇章。

  • 标签: 商业贸易 交通条件 民族经济 中国西部 新疆 居民
  • 简介:边疆的界定通常是基于一个主权国家客观存在的政治地理界限,以及中央与地方历史互动过程中文化权力关系的彼此定义而形成。在西南中国的滇西北山区,经过独龙、藏、怒、傈僳等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历史互动与交织,形成了多元文化"混杂"的边疆地理区域。本文以独龙人为个案,在边境开发和族群关系的历史情境下,讨论多元称到统一名的历史实践过程,以及由此产生族群关系的"再边界化"问题,并揭示国家力量在此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 标签: 族群边界 独龙江 独龙族 再边界化
  • 简介:在欢庆人民共和国50年华诞的前夕,电波里传来了世纪末令中国少数民族大家庭最振奋、最难忘、也是最让人宽慰的一则消息——全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不通公路的独龙乡,于1999年9月9日,终于通车了。从此.独龙族群众不再与世隔绝,从此,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

  • 标签: 独龙族 中国 公路建设 生态旅游 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