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题记:年逾八甸的法国电影导演、装置艺术家阿斯-瓦尔达对喧嚣繁冗的当代艺术圈来说,也许显得不够时尚和先锋。但正如著名电影学者——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所说,瓦尔达艺术的意义,在于她的作品,依然属于那个艺术可以阐释的时代。瓦尔达坚持用女性视角看待社会生活,关照女性生存处境。这使得她的电影,她的装置艺术品或者呆照都保持着与社会,与时代的互动和对话。另—方面,她并非偏激,但卓有效率的女性主义创作,又与自己的生命进程息息相关,向外界传递乐观艺术家的信念和纯粹、开放、豁达、睿智的艺术态度。

  • 标签: 乌托邦 土豆 当代艺术 北京电影学院 电影导演 社会生活
  • 简介:谭涤热爱生活.钟情大自然。他善于从生活中、从美丽的大自然中吸取诗意、哲理和激情。谭涤对生活的感应与领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对大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和理性思考.构成了他丰富而独特的审美视觉他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他一幅幅表现阳光、空气交相辉映下的绚丽景色的油画,充溢着一股逼人的生命气息和大自然本身的节奏感。光与色的交响,富有生气的视觉效果,留给观众“视觉空间”而悠有余味,欣赏他的作品.尤其是在他的原作前,仿佛闻到泥土的芳香.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宁静与恬然之中。

  • 标签: 作品赏析 油画 贴近生活 人类生存环境 大自然 审美视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克莱·贝尔(CliveBell)因在《艺术》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而对现代西方美学和艺术产生深远影响。贝尔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围绕这一美学观点,他阐述了艺术与宗教、艺术与社会、艺术创造与自由等问题,并引“后印象派”艺术和艺术的历史证明他的假说。但这一命题也存在内在缺陷。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他把形式意味与现实对立起来,认为现实因素的介入会成为审美的反价值。

  • 标签: 有意味的形式 后印象派运动
  • 简介:路易威登基金会博物馆作为巴黎又一崭新的艺术空间,对本土艺术生态,尤其是当代艺术将起到重要的发酵作用。同时,机构也希望通过20世纪的现代艺术展示唤醒人们的历史性视角。在布洛森林公园这座被艺术史上无数艺术家创作和演绎的传奇之地,路易威登基金会博物馆与周遭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巴黎艺术的新景观,与历史上无数个闪光的瞬间彼此交汇。

  • 标签: 基金会 创意 现代艺术 历史感 当代艺术 自然环境
  • 简介:《格萨尔王》和《珀罗珀记》虽然同样选择了以男性英雄为中心的史诗为重述对象,两位作者也选择了许多相同的叙事策略,但两位作者有着不同的创作动机,且分别选择了历史化与非历史化的叙事方式,导致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处于截然不同的地位——《格萨尔王》中的女性形象仍处于附属地位,甚至与史诗相比未做多少改动。《珀罗珀记》中女性形象成为主要叙事者,担当了非常重要的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形象塑造与历史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

  • 标签: 比较文学 重述神话 格萨尔王 珀涅罗珀记 女性形象
  • 简介:10世纪左右,古罗斯人接受了拜占庭的东正教.圣像画随之进入俄罗斯。13世纪.外族人入侵和统治.反而造成俄罗斯人精神意识的凝聚。鞑靼人可以在军事上统治俄罗斯,可是在精神文化领域无能为力。有什么能表达这时候古罗斯人的那种悲壮.崇高.豪迈、飘渺的情怀?圣像画恰逢其实,她这时候具有一种精神领袖般的号召力。俄国人开始认真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

  • 标签: 三位一体 安德烈 俄罗斯人 精神意识 13世纪 文化领域
  • 简介:进入19世纪,受以法国为中心的西方艺术浪潮的冲击,俄国美术也努力在各个方面跟上这个不断变化的浪潮,由圣像背景风光中,加入少量写生及画家想象,出现了浪漫式风景画。民主主义美学思想的传播,及法国现实主义与巴比松画派的影响,使俄国画家们纷纷走出画室,在实地写生的基础上,

  • 标签: 巴比松画派 风景画 俄罗斯 19世纪 西方艺术 美学思想
  • 简介:·昆斯(JeffKoons)的作品在11月8日的菲利浦斯拍卖会上两件流拍,还好在11月10日的佳土得夜场昆斯的《气球花(蓝)[BalloonFlower(Blue)]》,被纽约/洛杉矶L&MArts的艾米·勾德(AmyGold)以1690万美元买下。但这个拍价与人们的期待尚有距离。

  • 标签: 气球 杰夫 天价 雕塑 拍卖会 菲利浦
  • 简介:作为一名成功的博士企业家,却一直钟情于文学。近年,他不断有诗作发表。而且,一写,便一发不可收拾。

  • 标签: 大城市 诗作 企业家
  • 简介:·昆斯是媚俗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塑造艺术品的商品符号并进行商业化运作,“庆典”系列作品是其商业价值最高的一套作品。“庆典”系列作品是典型的用固定规则套路、陈规性美学包装的媚俗艺术品。通过模仿和挪用生活中常见的通俗化廉价充气玩具,用材质的转换、体量的扩大等艺术手段进行标准化生产和复制,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商品符号。“庆典”系列作品像商品一样有可预期的受众、可预期的效果、可预期的回报。为了迎合中产阶级伪奢侈的审美需求,以折中主义为原则,用大众通俗化的审美趣味来对抗艺术的精英性和权威性,最终形成艺术家的品牌效应,在市场上创造更大价值空间。

  • 标签: 媚俗艺术 符号 杰夫·昆斯 雕塑
  • 简介:贝科小说的主人公大都面临着一种道德困境:战争原则与道德原则的悖反.在对这两种原则的痛苦抉择中,体现了贝科对英雄主义的一种独特理解.

  • 标签: 小说 英雄主义 主人公 独特 道德困境 主题
  • 简介:作为一部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有关《牡丹亭》的思想及艺术审美的价值,其实历来是评判不一的。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对《牡丹亭》虽仍不免有着或贬或褒的评价,但是其经典的地位却从未被撼动过。朱恒教授等曾发表署名文章在肯定《牡丹亭》经典地位的同时,却以"现实主义"之名对《牡丹亭》提出所谓"真实性"要求,并以近代西方式戏剧观为尺度来批评《牡丹亭》的芜杂过长,这些显然都值得商榷的。因为,从根本上来看,《牡丹亭》还是深植于中国乐文化的传统当中,从而,《牡丹亭》之评价也就离不开中国乐文化的传统视域。

  • 标签: 乐文化传统 《牡丹亭》 评价 礼乐 俗乐 巫乐
  • 简介:影视作品在形塑"内向性"少数民族文化,构建国族文化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以塞、麦丽丝为代表的"新民族电影",在主体构建过程中生成内向视角,以叙述者本民族的"自我"意识贯穿行动过程.从而,对本民族所谓"真实历史""客观生活"的表征成为新民族电影作者的追求.与此同时,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认知现象,具备情感皈依和心理依附的特征.由此,如何正确理解和阐释"新民族电影"所表征的族群记忆与民族文化,如何让其统摄于"国族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 标签: 族群记忆 内外视角 文化认同 国族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