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扬静抑动”的中国式养生观念、“久坐式”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损伤已成为运动健康的最大障碍与风险。源于运动康复领域的功能性体能训练,对竞技体育领域的运动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发展历程、理念与方法特征进行探讨,并在深入探析运动健康概念和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全面探究在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领域,功能性体能训练对运动健康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拓宽功能性体能训练在我国体育发展中的应用范围,为我国现代体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

  • 标签: 功能性体能训练 运动健康 公共体育服务 群众体育 学校体育
  • 简介:通过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各队8项主要进攻指标的聚类分析,揭示本届杯赛各参赛队进攻的数量刊物。将32支球队分成5类,统计表明各类样品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亚洲4支参赛球队在小组赛中与8支世界强队6项进入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亚洲队与世界强队进攻量上的

  • 标签: 足球 世界杯足球赛 参赛队 进攻能力 综合评价
  • 简介:通过对第18届世界杯足球决赛阶段的64场比赛的犯规情况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类犯规情况都高于上届。全部比赛运动员共犯规2349次,越位386次,红牌28张,黄牌345张。平均2.45min有1次犯规.14.93min有1次越位,16.7min有1张黄牌。淘汰赛场均犯规率高于小组赛。

  • 标签: 第18届 世界杯足球赛 犯规特征 越位 决赛阶段
  • 简介: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同项目、不同水平、不同位置(角色)的运动员在认知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可作为选拔运动员或检查训练水平的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甲级队足球运动员的认知心理特征主要反映在操作思维能力、时空判断能力等六个主因子上;九项指标可描述甲级队足球运动员的认知心理特征;守门员有较强的简单反应能力;前锋、前卫队员操作思维速度较快。

  • 标签: 运动员心理 心理特征 足球运动员 操作思维 守门员 训练年限
  • 简介:同步运用Qualisys三维运动采集与分析系统、表面肌电测试系统、Kistler测力台对11名优秀男乒乓球运动员的正手中远台拉冲技术动作进行测试,对比分析所测相应指标后发现:挥拍击球时肩部的转动是先快速向上后快速向前,在触球时肩部的转动主要是向前为主,向上的转动速度已较低;球拍顶点向前的最大速度几乎出现在击球瞬间,而向上的最大速度则出现在触球稍后;腰部以下的髋、腿等部位主要起到调整击球空间位置、辅助起动、为腰部及以上部位的转动提供支撑反作用力等作用,转腰、挥大臂、收前臂才是有效提升挥拍速度的核心环节;挥拍至还原时身体随势成"抱团"趋势,以减小转动惯量使身体能快速还原;持拍手侧主要发力肌肉出现最大放电时刻的时序有一定规律性;大腿部肌肉出现最大放电最早,紧随其后腰腹部肌肉出现最大放电;胸大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前束的最大放电时刻几乎相当,都在即将向前挥拍时刻附近;持拍手侧地面支反力向上最大值的出现时刻明显早于向前最大值的出现时刻。

  • 标签: 乒乓球 正手中远台拉球 生物力学特征
  • 简介:运用影像测量的方法,获取优秀女子运动员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入弯道与出弯道蹬冰技术的运动学参数。目的是通过对优秀运动员入弯道与出弯道的运动学特征比较分析,揭示出高水平运动员入弯道与出弯道蹬冰技术的动作规律,确立正确的入弯道与出弯道蹬冰技术概念。运动员出弯道阶段的平均速度比入弯道阶段的速度快,左腿在单支撑蹬冰阶段和双支撑阶段蹬冰的平均速度要比右腿速度快;从身体姿势变化来看,入弯道躯干角度大于出弯道躯干角度。

  • 标签: 入弯道与出弯道蹬冰技术 影像测量 运动学参数 比较分析
  • 简介:通过对篮、排球各10名一级运动员膝关节进行等动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两项目运动员膝关节肌力特征最主要差异在于伸肌离心收缩能力和屈肌向心收缩能力,膝关节主对抗肌肌力比和同一肌群的离心与向心峰力矩比率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两项目运动员起跳方式有关.

  • 标签: 排球运动员 篮球运动员 膝关节 等动测试 离心收缩 向心收缩
  • 简介:利用“BioSpace”身体成份分析仪,通过对赛艇、短跑和艺术体操女子优秀运动员体液分布特征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短跑运动员下肢体液指数及细胞内液指数较大,赛艇运动员上肢体液指数及细胞外液指数较大;根据不同项目运动员体液分布的变化可监测和评价运动训练效果;通过比较不同运动员细胞内、外液比例关系可间接推测其肌纤维百分组成的差异。

  • 标签: 运动员 体液 运动效果 运动选材
  • 简介:通过对冠军运动员TomaszMajewski多年参赛情况的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在大赛前后的参赛次数、参赛间隔天数、比赛成绩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了解优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形成及变化规律,对指导我国运动员在大赛前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 标签: 奥运会 铅球 比赛安排 竞技状态
  • 简介:对我国女子铁饼运动员掷铁饼动作中主要肌肉肌电信号进行采集,采用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对其进行非负分解与降维,获得Bernstein运动协调理论体系下的运动协调结构体及其活动程度概念的量化指标,并且从它们与运动成绩间的关系中探讨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神经-肌肉"协调能力的特征。研究显示,掷铁饼动作中,肌肉的活动主要受到4种贡献率各异的运动协调结构体支配,它们的构成与活动方式有所差异,具备实现该动作中重要运动任务的功能。优秀女子运动员"神经-肌肉"协调能力特征表现为,部分运动协调结构体较高的活动强度或适宜的活动时机,它们通过作用于人体扭紧姿态以及最后用力等重要任务,实现效果对掷铁饼动作运动成绩产生影响。基于Bernstein运动协调观的"神经-肌肉"协调能力诊断与评价具有鲜明特点以及可行性,值得在专项技术训练以及重大赛事科研攻关服务实践中应用。

  • 标签: Bernstein运动协调观 “神经-肌肉”协调能力 掷铁饼动作
  • 简介:跆拳道比赛随着竞赛规则的修订而日趋激烈,高得分的设置增加了比分落后运动员追分的可能性,前2局比分落后并在第3局能够成功追分的跆拳道运动员在技战术的应用上具有特点。使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专家访谈等科研方法对2013—2014年跆拳道国际比赛中10场第3局成功完成追分的典型战例中追分运动员的技战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在该阶段技战术的应用特征。结果发现:(1)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在比分落后的追分阶段能够保持不减弱击腹技术的基础上增加高位击头技术的使用,并做到虚实有序地运用多种进攻技术;(2)战术安排合理且目的明确,加强直接进攻和连续进攻的应用并配合间接进攻起到了不错的效果;(3)对自己体能状况有着充分的认识,能够合理安排对抗和非对抗时间的转换,以获得体能的有效调节。技战术和体能的准确掌控推动着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第3局成功追分的实现。

  • 标签: 跆拳道 第3局 追分 技战术 应用特征
  • 简介:作风优良、敢打敢拼是解放军橄榄球队的传统和特点,球队在2017年第13届全运会比赛中努力拼搏、不骄不馁、战术高超,发扬了身体接触技术好、控制场上节奏能力强的技战术特点,逆境中勇夺季军如愿登上领奖台,圆满完成解放军代表团赋予的任务.也体现了中国七人制橄榄球优秀球队控球能力和把控比赛进程较强能力的技战术风格.

  • 标签: 解放军橄榄球队 技术 战术 特征分析
  • 简介: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行为研究发现,当前在低市场集中度的产业市场中,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市场竞争行为中多采取价格行为、广告行为为主;在市场协调行为方面,卡特尔组织行为是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中企业今后市场协调行为发展的趋势;最后从体育用品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规模效率两方面探讨了当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市场绩效。

  • 标签: 产业组织理论 体育用品产业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 简介:为揭示起跳腿肌肉在起跳阶段的用力特点及其与跳远成绩的关系,运用Vicon动作捕捉系统、三维测力台和表面肌电仪三机同步综合测试的方法,对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的肌群用力特点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结果表明:跳远运动员在起跳阶段的技术运用、肌力特点以及皮肤表面肌电特征表现为:当起跳腿处于最大缓冲时,垂直反作用力值最大;水平反作用力是运动员获得冲量的主要动力;踝关节力量的大小影响着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分力;在起跳阶段的不同时间肌肉的收缩次序、发力程度和持续过程各不相同。

  • 标签: 跳远运动员 起跳腿 肌肉用力
  • 简介:运用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2015年田径世锦赛男子20km竞走决赛前九名运动员竞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速度变化形式有"全程匀速""前慢后快""前快后慢"三种类型,最后2km大部分运动员速度呈下降的趋势;主要的比赛战术是"跟随走后程加速"和以"自我为中心";三位中国优秀运动员体能分配不合理,后程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领先走"战术的运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2015世锦赛 竞走 竞技
  • 简介:通过运用MEGAWIN12导肌电测试仪,对现阶段我国最优秀的两名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过程中右侧的主要6块肌肉进行了生物电测试,发现过渡阶段巩立姣上肢肌肉放电积分明显,用力阶段上下肢肌肉放电水平高,上下肢肌肉之间的协同用力程度较高;李梅菊过渡阶段右侧下肢肌肉积分明显,右腿缓冲和蹬伸的幅度较大,注意了左肩内扣姿势,上下肢扭紧程度较大,用力阶段上下肢肌肉之间的协同程度较差,存在用力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力量从下到上的传递。

  • 标签: 铅球运动员 最后用力 右侧 肌肉用力 肌电学
  • 简介:采用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一个村落武术的沿革、地缘文化、社会功能等本土特征进行分析解读,以探寻其在地方本土的社会意义与发展轨迹。研究发现,在地方村落本土的社会发展变迁中,村落武术未能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完整的武术文化体系和强势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源流无序、拳理不清、局限乡土风格、体系杂糅等先天不足的特性,许多武术内容在村落的现代化发展中慢慢流失。提出:从弥补社会文化缺失、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来明确村落武术现代发展的必要性;从立足于地方本土特征的创新意识,挖掘村落武术在现代社会空间的意义价值,来构建其可行的发展之路。

  • 标签: 村落武术 村落文化 本土特征
  •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及对比分析法,对国内外优秀混双运动员的发球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外混双运动员在2号区域发球变化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外男运动员在2、5号区域发球变化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混双运动员发球得分率高于外国。可见,中国混双运动员发球以"稳"为主,而外国混双运动员以"我"为主,突出稳中求"变"。

  • 标签: 羽毛球 混双 发球
  • 简介:以2014—2015赛季WCBA(中国女子篮球联赛)决赛阶段为例,以夹击防守区域和时机选择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观摩有关比赛和录像资料,分析了夹击防守区域和时机选择的特点。认为夹击防守的区域主要有:全场夹击区域;中场夹击区域;半场夹击区域。运用夹击防守最有效时机:(1)需要在气势上和精神上压倒对方时使用;(2)作为战术变化时使用;(3)在比分落后时,特别是接近终场时使用;(4)在关键比赛时为了扩大战果时使用;(5)面对对方主要得分手或核心后卫能力突出时使用;(6)遇特殊对象时使用。

  • 标签: WCBA 夹击防守 运用
  • 简介:为探讨不同年龄中小学生柔韧素质的发展规律,以期为中小学生发展柔韧素质提供理论支撑,对连云港市2010年5654名小学一年级~高中三年级(对应6~18岁)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18岁年龄段男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柔韧素质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在柔韧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双降双升”现象。第一次“降升”发生在6~15岁,即男生在6~10岁、女生在6~11岁,柔韧素质呈现第一次下降,并分别在10、11岁降到整个年龄段的最低值,之后开始回升,到15岁时达到一个高位,形成了第一个“V”型;第二次“降升”发生在15~18岁,即15岁过后,男女生柔韧素质开始第二次下降,到16岁(男生)、17岁(女生)时降到一个低位(但该值仍高于6岁水平),之后又开始回升,形成了第二个“V”型。认为:6~18岁年龄段学生柔韧素质的第一次下降发生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是幼儿骨骼与神经、肌肉发育不相协调的结果;第一次上升发生在开始进入青春期到全面进入青春期期间,是体内激素作用下形成的身体增长全面进入人生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的结果;至于柔韧素质保持在高位的第二次降、升的原因,尚有待探讨。

  • 标签: 柔韧素质 中小学生 坐位体前屈 年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