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这是“走进新课程”后所追求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素质教育新形势下课堂教学必然要求。要让快乐充满教学课堂,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享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以“学”为乐,才能使课堂勃发生机。

  • 标签: 〔〕快乐充满课堂
  • 简介:〔摘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阶段目标”中具体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对于课程“基本理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特殊的功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识字写字”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 标签: 〔〕朗读课堂教学初中语文 探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活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构建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教学,自由选择作业,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 标签: 〔〕语文教育氛围关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恰当的运用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情,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 标签: 〔〕课堂提问有效性
  • 作者: 李技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3-13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3期
  • 机构:摘要:大学教育是一种自学加指导的学习,主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辅助的作用。这种科学的大学教学方式称为学导使教学。我们知道大学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基本文学素养的学科,它重视的基本人文精神和阅读能力。学导式教学与大学语文相结合,一方面符合大学教学的要求,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本文针对学导式教学法,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的实例,来进行学理上的探讨。
  • 简介:〔摘要〕长期以来,怎样正确地教语文,怎样正确地学语文,一直是困扰师生的难题。相对于中学的其它学科,学生在语文上投入的时间往往是最多的,但收效总不令人满足,甚至是失望。基于此,本文指出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目前现状,探析了造成语文阅读学习“投入大,收效微”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建议———采用问题教学问题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理论基础,历史上曾有很多教育家对此问题著书立说。本文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主要探索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问题教学

  • 标签: 〔〕问题教学法设计问题提 出问题
  • 简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教学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课。

  • 标签: 〔〕课堂提问有效性方法 探索高中语文
  • 简介:〔摘要〕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学校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与时俱进,不断加快新课改的脚步,语文教育也更贴近生活。本文主要简单介绍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教育倾向,以及产生的原因和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 标签: 〔〕初中语文教育生活化
  • 作者: 李蓓蓓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1-11
  • 出处:《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 机构:〔摘要〕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好的导入,不仅能稳定课堂秩序,使学生静下心来上课,还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无意注意”之中,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那么导入都有哪些类别和方式呢?
  • 简介: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其中,有令人欣喜的“动”,也存在大量不合时宜的“动”,如缺少静思的“动”、游离目标的“动”、预先演练的“动”、不加规范的“动”,这些“动”浅、虚、假、乱,说明教师对新课程精神领会不到位,暴露出课程改革中存在着虚假浮躁。

  • 标签: 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
  • 作者: 杨俊荣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09-19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9期
  • 机构:〔摘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这个观点似乎有些偏颇,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挖掘学困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则是责无旁贷的使命。通过对语文学困生潜能开发的探究解决学困生存在的语文学习问题,营造全程、全体、全面的高效学习的初中语文课堂。
  • 作者: 吴佳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3-13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3期
  • 机构:〔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对于每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他们的重要责任,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应该时常认真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改进语文教学思路。
  • 简介:〔摘要〕在语文教学实施中,教学的三个环节“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小结”缺一不可。不过有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导入这一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可有可无。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导入的作用在教改的今天更有必要,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导入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思绪积极地引入课堂,活跃课堂,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 标签: 〔〕导入方式课堂教学初中 语文
  • 简介:〔摘要〕导入新课是整堂课的开端,犹如一幕话剧的序幕。开头好,整出剧就会引人注意,其余部分会随着剧情的跌荡令观众叫好不绝。新课导入也是同理,导入得好,能使学生自然迅速融入课堂,渐入佳境。

  • 标签: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心理 特点
  • 作者: 周昌明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5-15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5期
  • 机构:〔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诸多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有: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思想普遍陈旧,创新意识淡薄;应试教育阴魂不散,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骋,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忽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确立以新课标为评价依据的教育理念、以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教学参照物及以课标倡导的教学策略为参照研究阅读教学行动策略,创新思路,探索阅读教学新方法,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