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7 个结果
  • 简介:侗族口传文学《珠郎娘美》是侗族社会流传百年的口传经典,通过哀婉的爱情故事塑造出来的侗族女性形象,既是侗族文化瑰宝,又是侗族社会女性意识的象征。通过对《珠郎娘美》叙事歌、侗戏文本的研究,揭示侗族女性独特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婚姻和敢于追求独立平等的人格等方面,而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根源在于侗族社会有适合女性意识培植与生长的生态环境。

  • 标签: 侗族文化 口传文学 珠郎娘美 女性意识
  • 简介:《红日》是十七年文学中很受瞩目的一部作品。在当时又红又专的政治背景下,《红日》跳出了普遍描写模式的局限,以孟良崮战役为线索,有血有肉的刻画出了刘胜、石东根等英雄人物,饱含着作者的真实感情。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文本描写让我们重新领略了红色文学的魅力,其在当下文学中的独特吸引力是:在信念和信仰中重生,人物内在感情的冲击,英雄性格多重性的鲜明展现。

  • 标签: 《红日》 红色文学 信仰 感情、吸引力
  • 简介:鲁若迪基是从小凉山走出来的。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个诗人、一名政府官员。对他而言,在人生角色的转换与文学道路的转移过程中,他走过了一段“离去、归来与超越”的轨迹。这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历程当中,即在离去、归来之后,更侧重于一种超越性的取向。

  • 标签: 文学寻根 迪基 鲁若 诗人 普米族 写作
  • 简介:<正>于今年四月开始的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评奖活动,经过半年多来群众推荐、专家鉴定,最后由评奖委员会评定,目前已公布评选结果。这次获奖的作品共一百二十三件,包括我省二十三个民族和苦聪人的民间文学作品,有神话、传说、歌谣、史诗、叙事诗,以及反映我党历史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故事。获奖作品中还包括二十篇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论文和十件用傣文、傈僳文、景颇文出版或发表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获奖人员二百七十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百分之七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民族民间文学工作发展很快。据统计,从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一年底,我省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或出版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达一千七百多件,研究论文三百多篇,加上用民

  • 标签: 研究论文 专家鉴定 民族民间文学 红军 文学作品 云南省
  • 简介:在快餐文化盛行、文学创作-同质化严重的时代,高质量的原创文学作品成为稀缺珍品。而6月14日,安徽省政协一场提案办理协商会再次把文学原创这一厚重的字眼拉人人们的视野,重振中国文学版图的“安徽版块”,创作更多读者悦读的文学力作成为会议的主题,这也让期待文学“皖军”再次崛起的有识之士看到了希望。

  • 标签: 中国文学 安徽省 版块 版图 协商 文学创作
  • 简介:本刊讯11月10日,内蒙古敖汉旗政协为充分发挥地方人才优势、丰富委员文化生活、提升委员文化素养、拓宽工作领域渠道,而组织成立的新州书画文学院举行了建院揭牌仪式。

  • 标签: 文学院 敖汉旗 内蒙古 书画 政协 人才优势
  • 简介: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促成思潮起落的众多原因中,有一点是内在的、重要的:中国文学在用自己的探索,为中国人寻找新的文化支点。本文从这一角度先后描述了社会批判、人道主义、寻根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逃离后现代的文学探索等从70年代至90年代的一第列思潮。展示了中国又学界在新时期为中华文华重构所作的种种努力。

  • 标签: 现代主义 人道主义 文学思潮 中国新时期 中国文学 新的文化
  • 简介:人类生态环境的灾难,归根结底是基督教文化导致的,因而生态批评最早产生于西方。20世纪70年代兴起,到90年代在英美汇为一种批评思潮的生态批评,迅速于世纪之交在中国登陆,并成为当代中国批评界与美学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除了现实的原因,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密切相关。孔子是浅绿的生态主义者,在肯定文明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老子已由浅绿向深绿转化,而庄子则是深绿的生态主义者。传统的生态批评会改变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带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价值重估,并使中国悠久的自然文学传统的青枝绿叶在后现代的田野中更加生机盎然。

  • 标签: 生态批评 传统文学 价值重估
  • 简介:意境是属于我国古代文论的理论范畴,它是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重要指标.意境通过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虚实相生的创作技法,创造性的审美视角,往往能使文学作品产生韵味无穷的美学境界.因此,意境也成为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之一.

  • 标签: 意境 创造 审美
  • 简介:在20世纪海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唐代文学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集中了许多优秀学者,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台港澳地区的唐代文学研究,选题广泛,新颖和研究方法多样化,但研究的热点较集中于大作家,日本,韩国的唐代文学研究注重实证,深入细节,工具书的编纂的作品的翻译,整理卓有成果,关注宗教,思想与文学的关系,对中唐文学的特别关注尤为引人注目,欧美的唐代文学研究多研究综合性的问题,视角新颖,较为关注文学文学理论的关系,也比较注意叙事文学

  • 标签: 20世纪 唐代文学研究 台港澳地区 日本 韩国 欧美国家
  • 简介:在印刷品的时代、文化单一的社会里,文学曾经是万众瞩目的对象。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学正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呈现出新的面貌。

  • 标签: 中国文学 精神家园 变与不变 印刷品
  • 简介:“姐妹情谊”是一种女性疏离父权社会、背叛异性恋秩序、在同性情缘中寻求支持与满足的性别僭越行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姐妹情谊”叙事经过了异性恋机制中的精神“方舟”、欲望化的嫘斯宾情结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姐妹情谊”并非女性主义乌托邦,它的建构或解构既昭示了一条反抗男权文化的女性同盟之路,也体现了这一过程的曲折与艰难。

  • 标签: 姐妹情谊 嫘斯宾情结 女性主义 乌托邦
  • 简介:作为20世纪初叶的两位学人,刘师培与鲁迅的文学观具有许多共同的时代特征。在这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期,刘师培与鲁迅都以传统的文言形式探讨了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并拓展了关于文学起源和文学功能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刘师培的文学观体现出传统文学研究的学理性,而鲁迅的文学观则映射出中国文学转型期的现代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承前与启后的内在关联。鲁迅在这些同时代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文论进行扬弃,对文学起源、文学功能等方面进行理论加强和修复,直至发展为典范和标杆,成为一面启迪后世的旗帜。

  • 标签: 刘师培 鲁迅 文说 诗力说
  • 简介:20世纪后期崛起了一批优秀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揭露了黑人女性在父权和种族双重压迫下的生存现状。父权将女性置身于封闭的物理空间内,通过权力的规训来存产生顺服的身体,从而实现女性空间的内化。本文试图借鉴福柯有关空间和权力的理论来分析父权对女性空间的规训机制,和利用空间进行的权力反抗,以此实现黑人女性自由空间的构建。

  • 标签: 美国黑人 女性 文学作品 福柯 权力 空间
  • 简介:围绕近年来学界对底层问题的不断探讨和论争,从三个方面对底层及底层文学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列举和整合。综述内容包括对底层概念的阐释;文学应该如何表述底层,即有关知识者代言问题的争辩;关于底层文学的深度挖掘和思考等。冀能描摹当前底层问题研究之大略情形,为下阶段研究作初步的资料准备。

  • 标签: 底层 文学 研究 代言 综述
  • 简介: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备受研究讨论的现象,典型地体现出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追求自身文化身份认同和生存利益的'忧患意识',也从侧面深刻反映了跨文明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和深刻性.为避免陷入到由全球化所引发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而导致的'虚拟对抗'的'文明冲突'陷阱中,在文化思想界有必要进行跨文明研究与对话,而中国的比较文学界有能力、更有责任参与其中.

  • 标签: 亨廷顿 文明冲突论 异质性 跨文明比较
  • 简介:在旅美大陆华人学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主体性的学科建构中,张旭东以其对"文化政治"的论述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反思与建构而具有特别的意义。首先,张旭东将"文化政治"视为现代性的核心,并透过这一概念,在普通与特殊、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重新思考主体性的呈现的问题,从而为处于西方现代性的"话语秩序"之中的中国文化和文学现代性如何穿透性地重新确立自身的普通性和主体性确立了基本的方法论;其次,张旭东透过对五四激进阐释学的重新阐释,考察文化政治的逻辑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重建革命与五四之间的内在关联;再次,以对鲁迅的重新解读为中心,张旭东通过重新界定鲁迅的"文学性"的内涵,重建鲁迅的写作在文学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关联,从而为打破西方现代性的话语秩序,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性打开了可能性的空间,并提供了方法论和具体的实践。

  • 标签: 张旭东 现代性 主体性 文化政治 鲁迅
  • 简介:1981年苏尔梦(ClaudineSalmon)博士巨著《印尼华人马来语文学:注释书目暂编》(LiteratureinMalaybytheChineseofIndonesia:AProvisionalAnnotatedBibliography)的出版,确立了印尼华人文学的文化学研究范型。关注印尼土生华人命运的海内外学人对印尼华人文学进行了多侧面多层次的研究,既宏观探索又微观剖析,从而构成一种对印尼土生华人文学的立体式研究态势,既向外拓展又向内深入,真可谓是千重浪里百花开。

  • 标签: 土生 文化学研究 马来语 千重浪 中国小说 古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