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Bel-7402与QGY-7701肝癌细胞生长激素受体(GHR)的表达情况,以获得肝癌GHR在细胞水平上的定量表达.方法分别采用放射性配体分析与RT-PCR法检测GHR在Bel-7402与QGY-7701肝癌细胞的表达.结果7402肝癌细胞可表达GHRmRNA,在蛋白表达水平放射性配体法发现GHR在此肝癌细胞位点数量(Site,103/cell)为7.348±0.891,平衡解离常数为0.63±0.04583nmol/L;未发现7701肝癌细胞表达GHR.结论7402肝癌细胞表达GHR,可为将来研究rhGH与原发性肝癌的增殖关系奠定一些实验基础.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生长激素受体 Bel-7402肝癌细胞株 QGY-7701肝癌细胞株
  • 简介:目的了解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体外培养的QGY-7701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肿瘤细胞计数、噻唑蓝比色法了解7701肝癌细胞在不同浓度rhGH(0、1、10、100、1000、10000ng/ml)作用下的药物敏感性,计算细胞生长率;用流式细胞计了解肝癌细胞在上述浓度rhGH作用下细胞周期各时相细胞比率、细胞增殖指数(PI)以及凋亡率的变化;采用放射配体法了解两种肝癌细胞生长激素受体(GHR)的表达情况。结果rhGH对QGY-7701肝癌细胞的生长无促进作用,各实验组在肿瘤细胞计数、MTT比色法、肝癌细胞DNA含量,细胞增殖指数的变化以及凋亡率等指标方面,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放射配体法未发现7701肝癌细胞表达GHR。结论rhGH对QGY-7701肝癌细胞的增殖无促进作用,原因可能与QGY-7701肝癌细胞不表达GHR有关。

  • 标签: 重组人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受体 原发性肝癌 细胞培养 放射配体分析法
  • 简介:目的:观察粉防己碱(Tet)对人肝癌细胞7402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以人肝癌细胞7402为研究对象,应用MTT比色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et的细胞抑制效应;应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Tet对7402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照射后7402细胞细胞周期的再分布并观察Tet能否去除放射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Westernblot检测CyclinB1、Cdc2和Cdc25C磷酸化形式的表达水平;细胞分裂指数实验观察Tet对照射后细胞分裂指数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Tet作用于人肝癌7402细胞24h后,其细胞毒性呈剂量依赖性。Tet(0.5μg/ml)能明显降低放射后7402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其放射增敏比(SERDq)为1.76。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照射明显导致7402细胞G2期阻滞,Tet能够去除放射引起的7402细胞G2期阻滞。Westernblot显示细胞在受到X射线照射后,CyclinB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Cdc2和Cdc25磷酸化形式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分裂指数也明显降低;经Tet处理后,CyclinB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Cdc2和Cdc25磷酸化形式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分裂指数则增高。结论:Tet对7402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et去除放射引起的G2/M期阻滞有关。

  • 标签: 粉防己碱 放射增敏 G2/M期阻滞
  • 简介:目的探讨青蒿琥酯作用人肝癌细胞HepG2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设立空白对照组、青蒿琥酯不同浓度组(3.125μg/ml、6.25μg/ml、12.5μg/ml、25μg/ml、50μg/ml),对HepG2作用48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同时采用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用RT-PCR检测caspase-3mRNA的表达,采用灰度分析比较表达的变化。结果青蒿琥酯(3.125μg/ml、6.25μg/ml、12.5μg/ml、25μg/ml、50μg/ml)处理HepG2细胞48h,呈浓度依赖性诱导细胞凋亡,且当青蒿琥酯浓度在6.25μg/ml以上时,各组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瑞氏染色后光镜下可见处理组细胞发生凋亡形态学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caspase-3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青蒿琥酯能显著诱导HepG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有关。

  • 标签: 细胞凋亡 青蒿琥酯 肝癌细胞株HEPG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指蛋白187(RNF187)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和上皮间变的关系。方法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H)和低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PLC/PRF/5、HepG2,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所)中RNF187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沉默RNF187后,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RNF187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分子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黏结合蛋白多糖-1(Syndecan-1)、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纤维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噻唑蓝(MTT)法和Transwell法分别检测MHCC97-H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高转移潜能组MHCC97-H的RNF187的mRNA表达(0.082±0.006)明显高于低转移潜能组PLC/PRF/5(0.014±0.003)、HepG2(0.017±0.002,t=41.755、36.248,P均<0.05),MHCC97-H的RNF187蛋白表达(2.8±0.3)明显高于PLC/PRF/5(1.8±0.2)、HepG2(1.7±0.2,t=11.030、11.667,P均<0.05)。MHCC97-H-Mock和MHCC97-H-短发卡RNA(shRNA)-RNF187的EMT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分别为,上皮标志物E-cadherin(0.81±0.08,0.31±0.06)、Syndecan-1(0.70±0.08,0.22±0.07);间皮标志物N-cadherin(0.28±0.04,0.73±0.09)和Vimentin(0.26±0.03,0.68±0.08)。两组细胞EMT各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12、24.634、19.424、17.854,P均<0.05),提示MHCC97-H-shRNA-RNF187细胞EMT过程显著下调。MTT法示,72 h后,MHCC97-H-shRNA-RNF187的增殖能力(2.2±0.4)明显低于MHCC97-H-Mock(4.5±0.6,t=2.428,P<0.05)。Transwell小室法示,MHCC97-H-shRNA-RNF187组细胞穿过微孔滤膜的细胞数量[(178±67)个]明显少于MHCC97-H-Mock组[(482±73)个,t=14.563,P<0.05]。结论RNF187表达可诱导EMT并参与肝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过程。

  • 标签: 肝细胞癌 环指蛋白187 上皮间质转变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iRNA沉默β-连环素基因对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SMMC-7721细胞分3组阴性对照组(n组)、转染试剂对照组(hd组)及重组质粒组(test组)。其中后者为应用RNA干涉技术设计构建了针对β-连环素mRNA的siRNA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导入肝癌细胞SMMC-7721中。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半定量RT-PCR检测SMMC-7721细胞caspase-3、bcl-2、survivinmRNA表达。结果针对β-连环素的siRNA转染肝癌细胞SMMC-7721后,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比明显增加(P<0.05),caspase-3的mRNA的表达随时间并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p-caspase-3的mRNA的表达于48h后明显增加,72h表达量减少,96h减少至原有水平。bcl-2、survivinmRNA的表达在转染β-连环素的siRNA48h后明显减少,96h后恢复至原有水平。结论沉默β-连环素基因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促进其凋亡。

  • 标签: 肝癌 RNA干扰 &beta -连环素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顺铂(PDD)是原发性肝癌的基本化疗药物之一,但是毒性显著,应用明显受限;如今多种新型铂类药物已经陆续上市,因此,本研究拟观察和比较不同的铂类药物在体外实验中对于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和Bel-7402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选择恰当的铂类药物治疗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加入不同铂类药物后对于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观察给药前、后肝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计算半数抑制浓度,绘制肝癌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给药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给予铂类药物后肝癌细胞生长减慢,胞浆内颗粒增多;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于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PDD和奥沙利铂(OXA)强于洛铂(LBP)、奈达铂(NDP)和卡铂(CBP)。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铂类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趋于一致。结论:在体外研究中,铂类药物对于肝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PDD仍为基本用药,而OXA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推荐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

  • 标签: 肝癌细胞株 顺铂 奥沙利铂 洛铂 奈达铂 卡铂
  • 简介:目的建立肝癌耐药细胞,并观察耐药细胞癌干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阿霉素(ADM)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建立耐药BEL-7404人肝癌细胞,并对亲代与耐药肝癌细胞进行癌细胞基本特性、癌于细胞相关细胞学特性进行检测,用计数法检测癌细胞生长曲线、倍增时间与MTT法测耐药倍数;单个细胞培养、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球囊”细胞培养实验。结果耐药BEL-7404人肝癌细胞与亲本细胞相似,呈上皮样生长方式,但其中梭状细胞略多,耐药倍数为292倍;生长曲线表明其增殖速度明显低于亲本BEL-7404人肝癌细胞,且倍增时间增加;耐药BEL-7404肝癌细胞克隆形成率、“球囊”细胞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其亲本BEL-7404人肝癌细胞。结论低浓度阿霉素持续增量法可诱导形成耐药肝癌细胞,但耐药肝癌细胞的癌干细胞特征并不明显。

  • 标签: 肝肿瘤 耐药性 癌干细胞 耐药诱导
  • 简介:目的:研究氧化白藜芦醇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QGY-7701、SMMC-7721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氧化白藜芦醇抑制肝癌细胞QGY-7701、SMMC-7721生长的IC50;采用Transwell法测定经不同浓度氧化白藜芦醇(25μM、50μM和100μM)以及白藜芦醇50μM与细胞共培养24h后细胞的迁移率。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氧化白藜芦醇抑制QGY-7701和SMMC-7721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00.37±21.97μM和74.39±9.30μM。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经25μM、50μM、100μM氧化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50μM处理24h后,各实验组细胞迁移率分别是74.96±2.85%、60.26±9.25%、38.58±8.69%和46.80±8.43%。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氧化白藜芦醇浓度越高,细胞迁移率越低。结论:氧化白藜芦醇具有抑制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QGY-7701、SMMC-7721的细胞增殖作用;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QGY-7701、SMMC-7721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迁移能力,其抑制能力呈浓度依赖性。

  • 标签: 氧化白藜芦醇 肝癌细胞 增殖 迁移
  • 简介:目的研究格尔德霉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格尔德霉素与人肝癌HepG2细胞共培养,采用MTT法检测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V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在0.2、0.4和0.8μmol/L浓度下,格尔德霉素均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在干预细胞48h后,其抑制率分别为20.36%、29.45%和42.52%,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升高;同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82%、24.47%和53.64%,也呈剂量依赖性,与相应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尔德霉素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调亡。

  • 标签: HEPG2细胞 格尔德霉素 增殖 调亡
  • 简介:目的:探讨桔皮素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桔皮素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绘制细胞SMMC-7721的生长曲线观察桔皮素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桔皮素对SMMC-7721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一时间,各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桔皮素浓度为0.24—30μg·mL。时,对SMMC-7721细胞在药物处理72小时后抑制率为3.85%~93.59%,且72小时的IG50为14.69—21.11μg·mL^-1。生长曲线结果提示,桔皮素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明显时效和量效关系。结论:桔皮素能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

  • 标签: 桔皮素 SMMC-7721 抑制增殖
  • 简介:目的检测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GnT-V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MKN45和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应用RT-PCR、Real-timePCR、Westemblot等技术检测胃癌细胞及正常胃黏膜细胞GnT-V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水平。结果检测显示3癌细胞(BGC823、SGC7901、MKN45)均表达CmT-VmRNA,其中BGC823、SGC7901呈高表达,MKN45则低表达GnT-V(P〈0.05)。各细胞相对正常对照组GnT-V的相对表达倍数分别为18.25,13.36,9.25。Westernblot结果显示3癌细胞均不同程度的GnT-V蛋白表达,而正常对照组不表达GnT-V蛋白。结论胃癌细胞不同程度表达GnT-V,各细胞中以BGC823表达量最高,SGC7901表达量居中,MKN45呈低表达,提示GnT-V可能对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GNT-V 胃癌细胞株 表达
  • 简介:背景: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相关因子1(XAF1)是新近鉴定的肿瘤抑制基因,在许多人类恶性肿瘤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目的:研究Ad5/F35腺病毒介导XAF1基因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重组腺病毒Ad5/F35-XAF1、对照病毒Ad5/F35-Null和报告病毒Ad5/F35-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分别按不同感染复数(MOI)在同一作用时间点感染人肝癌细胞SMMC7721。以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Ad5/F35-EGFP的感染效率;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XAF1mRNA和蛋白表达;以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以AnnexinV-FITC/PI双染法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表达。结果:Ad5/F35-EGFP感染48h,MOI为2.0时,92%以上的SMMC7721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Ad5/F35-XAF1感染48h后,SMMC7721细胞中XAF1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凋亡剂量依赖性地增多,并伴随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裂解。结论:重组腺病毒Ad5/F35-XAF1在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中具有很强的感染效率,可促进XAF1基因表达,且能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此作用可能与XAF1激活了内、外源性凋亡通路有关。

  • 标签: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质 腺病毒科 肝肿瘤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JIB-04对肝癌细胞Huh7周期、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浓度为(0、4、8、16 μmol/L)的JIB-04分别处理正常肝细胞L02及肝癌细胞Huh7均由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技能中心肝胆实验室提供,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uh7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细胞Huh7凋亡蛋白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两样本均数比较。结果JIB-04对正常肝细胞L02抑制作用轻微,经JIB-04培养48 h(8 μmol/L)后,抑制率仅为5.6%,而不同浓度JIB-04对肝癌细胞Huh7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呈现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5 μmol/L;在周期检测结果中,肝癌细胞Huh7分期中S、M期比例明显减少,相反G1比例明显升高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Western blot中随着JIB-04浓度的增加,肝癌细胞Huh7凋亡率明显升高,在最高浓度8 μmol/L培养48 h后其凋亡率达(28.38±0.73)%,且不同浓度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其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P<0.05);在肝癌细胞凋Huh7亡蛋白检测中,凋亡蛋白p5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明显上调,相反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下调。结论JIB-04对正常肝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可抑制肝癌细胞Huh7增殖,有干扰其周期分布及促进凋亡作用。

  • 标签: 肝细胞癌 JIB-04 Huh7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对肝癌细胞HepG2的钙离子平衡和生长的影响。方法用50、100、200、400、800 mg/L的三七总皂苷药物溶液处理肝癌细胞HepG2(北纳生物公司),加上正常对照组,共6个分组。培养各组细胞,设置24、48、72 h 3个时间点,噻唑蓝(MTT)检测肝癌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Fura-2 AM钙离子荧光探针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结果随着药物浓度升高和药物作用时间延长,HepG2细胞相对生长抑制率[50 mg/L组:(11.01±2.54)%、(14.46±2.61)%、(19.03±4.20)%;100 mg/L组:(16.97±4.75)%、(21.61±2.85)%、(27.71±4.54)%;200 mg/L组:(22.96±4.08)%、(28.31±2.36)%、(35.61±5.04)%;400 mg/L组:(30.89±4.01)%、(41.61±6.18)%、(51.77±8.32)%;800 mg/L组:(37.96±3.90)%、(49.82.46±5.81)%、(62.23±5.70)%](F=44.986、67.821、56.2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24、48 h处理组中,随着药物浓度升高,细胞凋亡率也随之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784、77.350,P<0.05),并以三七总皂苷浓度在200 mg/L及以上时凋亡率更为明显;在24、48、72 h处理组中可见,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荧光强度升高逐渐明显,即细胞内Ca2+浓度逐渐增加,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087、75.007、199.334,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诱导其凋亡,并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HepG2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来起到肿瘤抑制作用。

  • 标签: 癌,肝细胞 三七总皂苷 HepG2 钙离子平衡
  • 简介:目的观察茶多酚对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CIK)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和诱导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和死亡的作用.方法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茶多酚与人CIK细胞和SGC-7901细胞共同作用,然后测定人CIK细胞杀瘤活性和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用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分别与培养的SGC-7901细胞作用1~8小时后,弃含有茶多酚的培养液再继续培养24小时,然后测定其死亡和凋亡数,用CIK细胞作对照组.结果茶多酚浓度400mg·L-1,作用CIK细胞4小时后能明显增强CIK细胞的杀伤肿瘤细胞活性,与未诱导组和其它浓度组相比P<0.01;CIK细胞对经茶多酚处理后的SGC-7901细胞杀伤活性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各种浓度的茶多酚分别与CIK和SGC-7901细胞作用1~8小时,弃诱导液再继续培养24小时后,均能诱导其死亡和凋亡,在茶多酚浓度400mg·L-1、诱导时间4小时时最明显;同一浓度的茶多酚诱导SGC-7901死亡和凋亡率明显高于CIK细胞对照组.结论茶多酚在一定浓度时能明显提高CI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活性;经茶多酚处理的SGC-7901细胞更易被CIK细胞杀伤.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浓度和时间内茶多酚能诱导SGC-7901死亡和凋亡,有效浓度内对人CIK细胞细胞毒性.

  • 标签: 茶多酚 人胃癌细胞株 CIK细胞 抑瘤活性 凋亡
  • 简介:目的:建立高转移肝癌细胞,研究其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征,为靶向人肝癌细胞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细胞模型。方法:肝癌细胞系Bel7402接种裸鼠皮下,成瘤后,取小鼠肺部转移灶,通过机械分离法,获取肺部肝转移细胞,体外扩大培养后,再次接种裸鼠。如此反复接种裸鼠,获得稳定肺转移肝癌细胞Bel7402-V13。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及PKH26染色确定Be17402-V13中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流式细胞术分析亲本Bel7402和Bel7402-V13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ESA的表达情况,分选Bel7402和Bel7402-V13中ESA+细胞并进行体外生物学特征研究及裸鼠致瘤实验。结果:建立高转移Bel7402-V13细胞,Bel7402-V13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7d后形成的细胞球体中存在单个PKH26阳性细胞。与Bel7402中ESA+细胞相比,流式分析显示干细胞标志物[3人比例高转移丑<;17402-V13显著提高5.67倍(17.6±0.4¥33.1±1.5)。3(;17402-V13中ESA+细胞具有更强的自我更新能力[成球率:(94.8±7.5)%vs(52.3±6.9)%,P<0.01],侵袭能力提高1.51倍(397.7±79.4v262.0±40.1,P<0.01),耐药能力也显著增强(IC5。:0.286v0.196,P<0.01),ESA+细胞Bel7402-V13在裸鼠皮下接种2xl02个细胞3月即可致瘤(3/6),而接种2xl02个ESA+细胞Bel7402细胞3月才能致瘤(1/6)。结论:获得高转移肝癌细胞Be17402-V13,伴随ESA+细胞增加,其体内外功能显著增强,为肝癌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细胞模型。

  • 标签: 人肝癌细胞 肿瘤干细胞 靶向治疗 ESA CD90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苦参素诱导胃癌细胞MKN-45凋亡的作用,探讨其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中分化胃癌细胞MKN-45,应用MTT法检测苦参素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计算50%抑制浓度(IC50);将不同浓度梯度的苦参素与细胞作用后,应用流式细胞仪(ANEXIN-V标记)及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浓度为lnunol/L的苦参素与细胞作用30min,流式细胞仪即可检测出细胞凋亡水平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lmmol/L作用2d,流式细胞仪及TLINEL均可检测到细胞凋亡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苦参素在体外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MKN-45的生长。苦参素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治疗胃癌的机制之一;在细胞凋亡的早期检测中应用ANEXIN-V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灵敏度较高。

  • 标签: 苦参素 胃癌 细胞株MKN-45 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仪 肿瘤
  • 简介:目的通过基因芯片筛查,以期发现胰腺癌新的纯合子缺失基因。方法应用Affymetrix公司的GeneChip^RHumanMapping100KMappingmicroarray芯片,检测AsPC-1、BxPC-S等共21人类胰腺癌细胞的纯合子缺失区域,筛选这些区域中可能与胰腺癌发生和发展有关的基因,用PCR扩增方法验证。结果21胰腺癌细胞共计发现60个纯合子缺失区域,以9p21.S出现的频率最高,达47.6%(10/21)。其中25个区域无已知基因,其余区域含有1~4个候选基因。选择26个可能与胰腺癌发生发展有关的基因,行42个PCR反应,35个反应无条带出现,证实为纯合性缺失,芯片的准确度为83.3%。结论应用高解析度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芯片检测到胰腺癌新的纯合子缺失位点,为今后进一步发现新的胰腺癌抑癌基因提供线索。

  • 标签: 胰腺肿瘤 基因 纯合子 多态性 单核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