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MSCT扫描图像观察正常下胫腓联合的形态以及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精确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提供解剖学依据及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5例行双踝CT检查的单侧踝关节外伤患者的健侧踝关节影像资料。取距离胫距关节面9~11mm的水平位CT扫描图像分析下胫腓联合形态,并测量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及胫腓骨前缘距离,分析各组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45例下胫腓联合CT影像显示其形态有3种,其中为半圆形14例(31.11%),新月形15例(33.33%),矩形16例(65.56%)。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和胫腓骨前缘距离分别为(2.69±0.19)cm、(2.45±0.46)mm和(8.48±2.30)mm,新月形的分别为(2.82±0.17)cm、(2.74±0.90)mm和(6.80±1.62)mm,矩形的分别为(2.89±0.25)cm、(3.15±0.8)mm和(6.86±1.89)mm。其中,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中心距离和胫腓骨间隙宽度均较矩形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722、3.602,P值均〈0.05);而半圆形胫腓骨前缘距离较矩形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217,P〈0.05);但是,新月形的相关参数分别与半圆形和矩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国人的下胫腓联合在CT影像上可分为半圆形、新月形和矩形三种形态。以下胫腓联合前后缘的切线作为测量基线,可提高各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为进一步研究国人下胫腓联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踝关节 下胫腓联合分离 断层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腰椎椎体CT值的大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非腰椎疾病患者进行腰椎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各腰椎椎体的CT值,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及腰椎不同节段椎体CT值的差异。结果(1)相同节段腰椎椎体的CT值的男女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节段腰椎各椎体的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同节段腰椎椎体不同年龄组之间椎体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增大椎体CT值逐渐减小。结论腰椎椎体CT值随着年龄增大不断减小,且女性减小幅度比男性大。诸腰椎椎体的CT值中,L3椎体CT值最小(151±56)Hu。本研究通过对腰椎椎体CT值的测量及其随年龄、性别等变化的规律的研究以期对骨质疏松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健康人的正常腰椎CT值数据库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 标签: 腰椎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对老年肺癌患者的诊断及积液测量价值。方法选取150例我院收治的老年疑似肺癌患者,分别行胸部CT诊断和X线胸片诊断,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与金标准相比,胸部CT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较X线胸片检测更高(P<0.05);胸部CT所测得积液量与真实穿刺所得积液无明显差异(P>0.05),但X线胸片所测积液明显少于真实穿刺所得积液(P<0.05)。结论胸部CT对老年肺癌患者的诊断准确度高,且胸部CT扫描所测得的空洞积液量更加接近实际体积,测量精度高。

  • 标签: 肺癌 胸部CT 老年
  • 简介:目的分析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与骨密度的关系,提高对糖尿病与骨质疏松之间关系的认识。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1月于我院行腰椎定量CT(QCT)检查男性中老年患者311例,年龄范围42~91岁,平均年龄66.5岁;其中2型糖尿病(DM)患者123例,非DM(non-DM)患者188例。收集QCT测量的腰椎骨密度(BMD)数据。将DM和non-DM组的骨密度值的两独立样本做t检验。计算DM和non-DM组患者骨质疏松的总发病率和各年龄段发病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DM和non-DM组骨密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762,p=0.447。DM组的骨质疏松发病率(33.33%)略高于non-DM组(29.26%)。结论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病率略高于非糖尿病患者。QCT可以用于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监测。

  • 标签: 糖尿病 骨质疏松 定量CT
  • 简介:摘要房产测量是房屋买卖以及房产产权人办理房产业务的基础,做好房产测量不仅仅有利于保障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对提高建筑单位建设水平有良好作用。房产测量的结果,构成了建筑产权面积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了购房者需要掌握的信息。本文对房产测量的意义进行简单分析,研究探讨了房产测量中较为常用的测量技术。

  • 标签: 房产测量 测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多层螺旋CT与常规CT诊断颅底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62例颅脑外伤后疑为颅底骨折患者,同时予以62例患者常规CT和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其中,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为观察组,常规CT扫描诊断为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扫描诊断结果。结果经过扫描后,观察组患者中显示骨折人数(55例)明显高于参照组(2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中显示出现颅前窝骨折30例,颅中窝骨折20例,颅后窝骨折5例,参照组患者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颅后窝骨折分别为15、8、2例。结论在诊断颅底骨折上,多层螺旋CT扫描比常规CT扫描的影像学诊断更为明显,多层螺旋CT扫描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具有大力推广应用意义。

  • 标签: 颅底骨折 多层螺旋CT 常规CT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采矿行业所取得的发展成效是非常确切的。现阶段的矿井采矿条件逐步凸显出高地压、大采深以及长走向的特点。为了能够优化采矿技术方案,就必须做好矿井测量方面的工作。

  • 标签: 矿井测量 测量精度 控制
  • 简介:摘要GPS测量技术由于其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中。但很多单位由于对其工作原理和高科技的技术应用不是很了解,仍采用传统的测量方式,在工作效率和费用方面都有较大浪费。因此介绍工程测量中GPS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测量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精准度、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工程测量 GPS测量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矿山经常需要进行井巷贯通工程的施工,以改善施工条件、加快工程进度、衔接采掘作业,使工程尽早产生效益。一旦贯通时发生偏差甚至错误,轻则需将工程进行调整补救,产生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浪费工期,重则工程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甚至报废,更为严重的还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就要特别重视矿山测量中贯通工程测量问题,本文对矿山测量中贯通工程测量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给实际的工程测量带来一些启示。

  • 标签: 矿山测量 贯通工程 测量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对脑脓肿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12月我院收治41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脑脓肿的CT表现及临床,平均年龄32岁,全部病例均作CT平扫和增强。结果41例脑脓肿CT增强诊断情况良好,确诊总例数33例,准确率达80.5%。Ⅰ型确诊准确率62.5%,Ⅱ型确诊准确率66.7%,Ⅲ型确诊准确率95.5%,不确定型确诊准确率60%。结论CT对脑脓肿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能予以准确定位和定性,可肯定脑脓肿的存在及形态、大小、数目,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帮助临床制定正确的最佳治疗方案和确定手术时机,而且是治疗随访并评价其疗效的理想手段。据其低密度及特征性环形强化特点、病史及脑脊液结果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脑脓肿 CT检验 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各种CT机技术参数与CT片质量的关系,为CT机成像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计算H31S、STD+算法下,层厚10mm、240mAs水平下,不同管电压的噪声水平;层厚10mm、管电压120kV条件下,不同管电流水平下的噪声水平;管电流240mAs、管电压130kV条件下,不同层厚水平下噪声水平。分别在不同算法情况下的低对比分辨率;在模型上外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分别测算不同管电流条件下模块图像质量,3名医师独立评价。结果不同算法、电压、电流、层厚水平下,噪声水平存在差异;低对比度分辨力与管电流和曝光时间乘积存在相关性;随着电流的下降,在同一大小的模块主观评分逐渐下降,同一电流下,随着模块减小,主观评分逐渐下降。结论CT机技术参数与CT片质量存在相关性,管电压、管电流对信噪比等图像指标影响较显著,在实际校验中也应考虑算法等因素对质量的影响。

  • 标签: CT机 技术参数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客观了解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临床诊断中施以CT平扫技术、CT增强扫描技术的价值。方法此次抽选79例因腹部肿瘤而于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间入院检查的确诊患者,均存在腹腔转移现象,以CT扫查技术的差异分组39例甲组施以CT平扫技术,40例乙组则施以CT增强扫描技术,并将病理结果视作诊断工作金标准,分别统计两组病例检出结果及其符合率。结果39例甲组病例符合率69.23%(27/39),40例乙组病例为95.00%(38/40),(P<0.05)。结论临床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时,通过展开CT增强扫描技术,可提升临床诊断工作符合率,推荐选用。

  • 标签: 临床诊断 腹部肿瘤 CT平扫技术 腹腔转移 CT增强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头颈CT血管成像中应用双源CT双低技术与常规CT技术的价值,为临床确诊并制定治疗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方法随机选择本人进修单位于2013年收治的90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头颈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CT技术,观察组采用双源CT双低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2分、3分、4分分别为2.22%、11.11%、86.66%,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主动脉弓等图像质量分别为(403.12±32.52)HU、(418.55±43.51)HU、(429.55±53.56)HU、(385.12±48.25)HU,与对照组相比基本一致(P>0.05);相对于对照组来说,碘总量、有效辐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CT计量指数等各项参数明显较低(P<0.05)。结论双源CT双低技术用于头颈CT血管成像中可促进辐射危害、对比剂危害明显降低,对于临床检查结果不会产生影响,其可行性、安全性较高,临床推广价值较大。

  • 标签: 头颈CT血管成像 双源CT双低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CT与增强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经手术病理确诊,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n=35)和乙组(n=35),甲组采用CT诊断,乙组采用增强CT诊断,对两组患者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乙组,乙组最小种植病灶及其宽度、长度高于甲组(P<0.05)。结论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临床诊断中,增强CT诊断准确率较CT诊断更高,定性更准确,可有效诊断出微小种植灶。

  • 标签: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CT CT增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CT平扫、CT增强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84例,分成实验组42例,对照组42例,实验组给予CT平扫进行辅助诊断,对照组采取CT增强进行辅助诊断,对两组诊断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61.9%,最小种植灶为(2.4×1.7)cm,平均宽为(5.0±1.9)cm,平均长为(5.9±1.7)cm;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0.4%,最小种植灶为(1.1×0.8)cm,平均宽为(3.6±1.7)cm,平均长为(3.9±0.8)cm,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采取增强CT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更加准确,对小种植灶的诊断更加准确,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和使用。

  • 标签: CT 增强CT 碘海醇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CT与增强CT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1月间已经被我院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腹腔肿瘤腹腔转移患者10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CT与增强CT检查,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增强CT组诊断符合率为94.3%,显著高于CT组的60.4%(P<0.05),同时其最小种植灶、种植灶宽、种植灶长均显著优于CT组(P<0.05)。结论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灶方面,增强CT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其不但诊断准确率更高,而且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对小种植病灶的诊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腹部肿瘤 转移灶 增强CT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平扫与CT增强在腹部肿瘤腔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效能。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12月于我院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114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按采取的影像检查方法不同分为CT平扫组与CT增强组,通过对比两组诊断准确性以此评估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T增强检出肝转移12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3例,肾上腺转移5例,网膜种植转移11例,腹部转移6例;CT平扫组上述部位转移检出病例分别为8例、13例、2例、9例、3例,CT增强检查诊断效能明显优于CT平扫诊断效能(P<0.05)。结论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采用CT增强扫查诊断结果更具客观性,是临床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理想检查方法。

  • 标签: CT平扫 CT增强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E64层宝石能谱CT750-HD混合能量和单能量成像对肝血管瘤检出比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肝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患者均行CT能谱成像三期扫描,获得140kvp和70kev图像。一、对2组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二、测量血管瘤-肝实质的对比噪声比(CNR).2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记录血管瘤在不同条件的检出,采用百分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单能量图像和混合能量图像上质量评分分别为(4.54±0.57)和(3.794±0.60)分;CNR分别为5.93和3.68,单能量图像均优于混合能量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能谱CT70kev单能量图像通过改善图像质量并增加病灶与肝实质的对比,有利于病病灶的检出,对检出小病灶更敏感。

  • 标签: 肝血管瘤 能谱CT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