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男,38岁,腹泻、畏寒、发热(39.5℃)3天.患有精原细胞瘤15年.曾多次住院治疗.查体:左下腹腔有一肿块,约10cm×14cm大小,肿块压痛明显,质地硬,移动不明显.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3×109/L,中性粒细胞0.8;血、粪培养均为阴性.抗感染治疗4天,体温下降不明显.临床诊断:①败血症,②肠道感染,③精原细胞瘤.

  • 标签: 伴巨大 例超 巨大肾积水
  • 简介:目的通过内镜下表现的二种不同类型糜烂胃炎观察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的改变。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细胞增殖指数。Tend技术测定细胞凋亡指数。结果隆起糜烂胃炎37例,扁平糜烂胃炎33例,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16例胃癌对照组(P<0.01)。二种类型糜烂胃炎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胃癌对照组(P<0.01)。结论内镜下二种典型糜烂胃炎虽然病理提示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占相当比例,但尚不能作为癌前病变阶段。

  • 标签: 糜烂型胃炎 内镜特征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胃癌
  • 简介:患者女。51岁,子宫次切术14年后,因发现盆腔包块半年于2004年5月28日入住本院。查体:下腹扪及-12cm×10cm×10cm质硬、固定、边界清、表面光滑、无压痛之包块,移浊(-)。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式,阴道通畅,宫颈光滑、正常大小,于盆腔扪及-12cm×10cm×10cm质硬、固定、边界清、表面光滑、无压痛之包块,双附件未扪及,与腹部检查系同一包块。

  • 标签: 富于细胞型 术后复发 平滑肌瘤 盆腔包块 子宫次切术 妇科检查
  • 简介: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2(HSV-2)对单一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单一核细胞在HSV-2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HSV-2(333株)感染单一核细胞,于病毒感染1,3,5,7日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TNF-a、IL-6的含量。结果HSV-2感染后1日,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水平显著降低。HSV-2感染后1,3日,单一核细胞分泌IL-6水平显著降低,以后,病毒感染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IL-6水平逐渐增高,到第7日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HSV-2能抑制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6。而这两种细胞因子在HSV-2致病和机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2型 单一核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少见,文献报道较少,我院于2002年3月-2003年3月收治2例颅鼻沟通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neuroblastomas,ONB),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 标签: 嗅神经母细胞瘤 沟通型 文献报道
  • 简介:患者女,14岁,因腹痛腹胀一周于2000年12月26日住院。患者月经规律,12岁初潮,间隔30天,每次4至6天,经量中等,无痛经。查体:体温36.5度,脉搏93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60mmHg,一般状况好,生长发育正常,无性早熟。皮肤无黄染。腹部膨隆,全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

  • 标签: 双侧卵巢 幼年型 颗粒细胞癌 肿瘤 腹痛
  • 简介:采用补体致敏酵母菌血凝法,研究了B诊断超声对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B超声一次辐射5、15及20分钟后,各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红细胞血凝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连续10天B超声辐照,每天一次,每次辐照10分钟,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红细胞血凝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5),前者降低。实验提示,单次B超辐照对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无明显影响,多次B超声则可使小鼠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降低。

  • 标签: 红细胞免疫 B型超声 粘附功能 小鼠 超声辐照 阳性率
  • 简介:患者女,14岁,因腹痛腹胀1周于2000年12月:16日住院。患者月经规律,12岁初潮,间隔3D天,每次4-6天,经量中等,无痛经。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93次份,呼吸18次份,血压12/60mmHg,一般状况好,生长发育正常,无性早熟。皮肤无黄染。腹部膨隆,全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腹部液波震颤阳性,肠鸣音正常。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肛诊官颈子宫正常,盆腔

  • 标签: 双侧卵巢 幼年型 颗粒细胞癌 病例资料 恶性肿瘤 病理分型
  • 简介:  HA血液灌流器的吸附剂为中性树脂,是苯乙烯/二乙烯苯聚合而成,我院随机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人,采用透析器与HA血液灌流器串联作单次透析-吸附(AP/HD)治疗,并对HA血液灌流器治疗对血细胞成分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器治疗 型血液 成分影响
  • 简介:人类磷酸葡萄糖变位酶I(PGM1)及酯酶D(EsD)在人类遗传学、法医学和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获得本地区人群PGM1及EsD的基因频率,为亲子鉴定及案件的审理、诉讼提供依据,作者收集驻马店地区中心血站及驻马店地区人民医院血库206份无关健康献血员的血液。采用公安部第二研究所使用的琼脂糖-淀粉混合凝胶电泳法,对其进行了PGM1和EsD

  • 标签: 分布调查 EsD PGM1 汉族群体 人类遗传学 健康献血员
  • 简介:转化生长因子C(TGF-β)及其受体的基因突变已被证实在肿瘤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许多肿瘤中都发现有TGF-βⅡ受体(TβR-Ⅱ)表达异常或表达缺失。为了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TβR-Ⅱ基因是否存在异常,本研究应用大范围RT-PCR的方法分段扩增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TβR-Ⅱ的编码序列,并结合序列测定技术,分别对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以及11例正常人TβR-Ⅱ的编码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全部患者经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符合FAβ诊断标准且骨髓原始细胞≥90%。肝素抗凝骨髓4-5ml,分离单个核细胞,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反转录后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产物。回收目的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进行序列的测定。结果显示:在检测的病人中有2例病人中存在TβR-Ⅱ的同种,而此2例病人临床预后不良。结论:部分白血病病人存在TβR-Ⅱ的同种,而且该同种可能与预后有关。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TβR-Ⅱ 同种型受体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全身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自身活化水平,研究PMN在全身JIA病程中的自身活化状况,比较全身JIA与少关节JIA,川崎病(KD)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其他风湿性疾病PMN自身活化区别,并探讨PMN自身活化在全身JIA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全身JIA18例,少关节JIA15例,KD10例,SLE9例,另设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27例。使用二氢若丹明(DHR)荧光染色外周血样本PMN,流式细胞术检测PMN自身活化水平,即DHR分析[活化细胞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全身JIA活动期PMN自身活化率为(33.94±24.95)%,MFI为10.68±5.0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自身活化率为(8.02±8.11)%,MFI为3.18±1.05,P〈0.01];其他风湿性疾病PMN自身活化率和MFI分别为:少关节JIA[(5.58±2.77)%,3.38±0.691,KD[(10.65±6.65)%,4.19±1.14],SLE[(7.29±2.97)%,3.73±0.8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复查全身JIA患儿PMN自身活化率较JIA活动期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第1次随访自身活化率下降至(7.00±2.96)%,MFI为4.32±1.31,与JIA活动期比较,P〈0.01。结论PMN在全身JIA活动期存在明显的自身活化;随着病情缓解,PMN的自身活化率降低;本组其他风湿性疾病DHR分析显示PMN无明显自身活化现象。提示PMN在全身JIA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评价外周血PMN自身活化水平,可能为诊断全身JIA及鉴别其他风湿性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

  • 标签: 特发性关节炎 中性粒细胞 二氢若丹明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幕上纤维星形细胞瘤在颅内的生长规律。方法:分析67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幕上纤维星形细胞瘤的MRI所见,结果:将幕上纤维星形细胞瘤的生长方式归纳为三种类型即局灶,侵袭及多灶,结论:MRI在术前研究胶质瘤生长方式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幕上纤维型星形细胞瘤 生长方式 MRI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