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上皮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60例宫颈上皮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6年2月—2018年1月期间,根据上述患者治疗6个月后HPV转阴情况将其分为A组(转阴)、B组(未转阴),分别为132例、28例,并对比分析两组的各项资料,采取多、单因素分析法对宫颈上皮病变患者的HPV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文研究中,160例患者,HPV转阴、未转阴分别为132例、28例,使用避孕套、性伴侣少及病理结果阴性为宫颈上皮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较多,需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转阴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 标签: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转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冷刀锥切术(CKC)与宫颈环形电锥切术(LEEP)在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高级别宫颈上皮病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CKC术和LEEP术进行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等相关观察指标。结果CKC组和LEEP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和98.00%,无明显比较差异(P>0.05)。LEEP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愈合时间等各项治疗相关指标均明显少于CKC组(P<0.05)。结论采用宫颈环形电锥切术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病变,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与冷刀锥切术相比较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 标签: 冷刀锥切术 宫颈环形电锥切术 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宫颈病变病理诊断中应用P16INK4A、Ki-67及ER的价值分析及应用原则。方法选择200例病理科宫颈病变的病理组织蜡块,选择时间2013年3月-2018年3月,分不同病理类型宫颈鳞癌、CINⅡI、CINⅡ、CINI、尖锐湿疣,上述病理类型统称为研究组,同期选择2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组,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宫颈病变阳性表达率进行对比分析,对各组标记物阳性区域及强度以及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对各组标记物的阳性表达区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阳性表达率(P16INK4A、Ki-67及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6INK4A、Ki-67阳性率,阳性强度与分布区域与宫颈病变级别呈正相关,并有点片或弥漫分布特点而ER与宫颈病变级别呈负相关,综合分析可使三者在宫颈病变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显著,能够发现宫颈病变,提供宫颈病变分级更确切的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P16INK4A Ki-67 ER 病理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宫颈电热圈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病变对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 2017 年 11 月~ 2018 年 11 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 80 例宫颈上皮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 40 例。参照组患者采取锥切术法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 LEEP 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治疗的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经不同方式手术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 95% ,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70% ,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 P < 0.05 ); 临床资料中由于胎儿发育原因进行流产的患者有 2 例,因为政策约束流产的患者有 8 例。在其余 70 例患者中有 10 例患者是由于胎膜早破。且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为 14.8% ;临床资料上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为 12.5% 。组间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 统计学意义不存在( P > 0.05 )。 结论: 宫颈电热圈环切术治疗宫颈上皮病变对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显著,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体素质的额提升;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LEEP术 宫颈上皮内病变 产妇妊娠 影响
  • 简介:通过图文证明,用连续病理切片法和组织固定后切薄压片透明法观察土肥氏毛囊角化病病理变化,发现其病理生理学本质可能是通过特异性的毛发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的信号调节机制暂时失调,使毳毛在发育和生长过程中异常增生或相邻毛囊相互融合的毳毛毛发疾病,毛囊口及其周围表皮的角化过度只是毛发疾病引起的继发改变。根据中国人的病理发现与研究,本病应归类于毛发性皮肤病,建议更名为'毳毛增生性毛囊角化病'。

  • 标签: 鳞状毛囊角化病 组织病理 连续病理切片 切薄压片 皮肤附属疾病
  • 简介:目的评价探究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女性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疗效。方法抽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女性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主体,选取符合纳选标准的66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联合随机数字分配法进行分组,分别是33例对照组和33例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局部药物治疗和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瘙痒评分和病变区域面积。结果观察组方式治疗后的有效性显著较高于对照组,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瘙痒评分和病变区域面积明显减少,观察组患者的瘙痒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其病变区域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各指标数据对比差异较显著,P<0.05。结论临床治疗女性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采用高能聚焦超声治疗的效果较显著,患者的疾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 标签: 高能聚焦超声 女性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疗效
  • 简介:患者男,60岁,手足角化性丘疹40年,足部反复破溃4年。专科检查:双侧掌跖角化过度,其上可见多发淡黄色角化性丘疹,直径2~5mm。左足底见两处溃疡面。躯干散在大小不等淡褐色色素沉着斑,其间夹杂点或雨滴状色素减退斑。足部破溃处病理检查符合“细胞癌”。诊断:砷角化病并发细胞癌。治疗:予阿维A胶囊20mg/次,1次/d,口服,硫代硫酸钠0.64g静脉滴注驱砷治疗,足底破溃疡处行光动力治疗。

  • 标签: 角化病 鳞状细胞癌
  • 简介:摘要 目的:利用在线 GEO数据库构建喉细胞癌的 ceRNA调控网络,并且挖掘喉细胞癌的关键 miRNAs。方法:利用 GEO数据库中的 GSE137308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在喉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异常的 miRNA、 lncRNA和 mRNA( |logFC|>1, p<0.05)。根据 ceRNA调控网络理论,构建喉细胞癌的 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并使用 Cytoscape软件可视化。根据 miRNA在 ceRNA调控网络中的节点数,挖掘喉细胞癌的关键 miRNAs。 结果:在喉细胞癌组织中,发现了 1342个差异表达 mRNA,其中上调 926个,下调 416个; 25个差异表达的 miRNA,其中上调 15个,下调 10个; 989个差异表达的 lncRNA,其中上调 644个,下调 345个。构建了喉细胞癌的 ceRNA调控网络,发现了喉细胞癌的两个关键 miRNAs( hsa-miR-1299、 hsa-miR-6720-5p)。

  • 标签: 喉鳞状细胞癌 非编码 RNA ceRNA
  • 简介: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V6在65例宫颈细胞癌中的表达,CD44V6阳性表达者更易发生肿瘤浸润及淋巴结转移,65例宫颈细胞癌中CD44V6阳性39例(占60%)

  • 标签: 中的表达 宫颈鳞状 癌中的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镜活检与镜下切除病理诊断胃上皮瘤变(GIEN)的差异。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3例GIEN患者,均行内镜活检与镜下切除病理诊断,以内镜下切除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镜活检与镜下切除病理诊断的差异。结果镜活检结果显示,53例GIEN患者中,LGIN14例,HGIN31例,ECG8例;镜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LGIN为8例,HGIN为23例,ECG为22例。结论与镜下切除病理诊断相比,镜活检GIEN的诊断效果较差。

  • 标签: GIEN 内镜活检 内镜下切除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手术治疗高危型人乳头瘤感染后病毒自然消退和持续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来院接受治疗的高危型人乳头瘤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病例资料,挑选出符合试验要求的140例患者进行试验研究;所有受试个体均接受宫颈锥切术治疗,分别于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HPV分型检测,并对患者的年龄、HPV亚型、宫颈转化区分型、手术方式、切缘情况、术后性生活情况、术后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人乳头瘤感染后影响病毒自然消退和持续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HPV持续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35岁”、“8种高危HPV亚型”、“切缘阳性”。在患者HPV病情转归方面,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年龄≥35岁”、“8种高危HPV亚型”、“切缘阳性”三种因素是影响病毒自然消退和持续感染的独立因素,在进行随访时应重点对此类患者进行密切关注,随访时间可于患者术后3个月开始。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瘤病毒 自然消退 持续感染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155对喉细胞癌(LSCC)Hep2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LSCCHep2细胞,分为miRNA-155组、miRNA-155NC组,分别转染miRNA-155抑制剂(miRNA-155inhibitor)及miRNA-155阴性对照(miRNA-155NC)O收集两组转染48h的LSCCHep2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NA-155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钙黏蛋白(E-eadherin)、波形蛋白(virnentin)、磷脂酰肌醇-3-轻激酶(PI3K)蛋白、蛋白激酶B(AKT)、p-AKT的表达变化?结果转染后的LSCCHep2细胞中,miRNA-155组中miRNA-155相对表达量0.44±0.04、光密度(0D)值0.38±0.04、细胞侵袭数目(39.4±4.3)个,均明显低于miRNA-155NC组的1.52±0.15,0.68±0.07J157.8±12.6)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82,18.229、43.531,P值均<0.01)。miRNA-155组Hep2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中MMP-2、MMP-9、vimentin、PI3K、AKT、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0.03,0.25±0.02,0.29±0.02、0.28±0.03,0.99±0.05,0.24±0.02,均低于miRNA-155NC组的1.78±0.15J.56±0.16、1.34±0.12J.04±0.09J.17±0.08,0.83±0.08;而E-cadherin表达量为1.13±0.10,高于miRNA-155NC组的0.31±0.0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29.345,46.745,59.436,34.217J5.936,30.129,44.621,P值均<0.01)。结论下调LSCCHep2细胞中miRNA-155的表达,可降低Hep2细胞的活力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1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喉肿瘤 Hep2细胞 微小核糖核酸 侵袭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胃镜活检高级别上皮瘤变的临床病理诊断意义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 2016年 1月到 2018年 1月期间,随机对 68例高级别上皮瘤变患者进行研究,均对其进行病理检测和胃镜活检检测,分析胃镜活检诊断的临床意义。 结果:胃镜活检检出率相比于病理学诊断无临床差异,在检查过程不存在并发症(p>0.05)。 结论:胃镜活检高级别上皮瘤变具有临床诊断意义,能够有效辅助病理学检测,提高诊断效率。

  • 标签: 胃镜活检 上皮内瘤 临床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宫颈上皮瘤变(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统称。宫颈上皮瘤变(CIN)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而且,据临床观察及相关研究报道,宫颈上皮瘤变(CIN)一般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有白带增多、白带带血、接触性出血及宫颈肥大、充血、糜烂、息肉等慢性宫颈炎的表现,正常外观宫颈也占相当比例(10%~50%),故单凭肉眼观察无法诊断宫颈上皮瘤变(CIN)。然而,据临床实践及有关研究报道,Leep(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刀宫颈锥切术是现阶段诊断和治疗宫颈上皮瘤变(CIN)比较理想的方式。Leep(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刀宫颈锥切术诊断和治疗宫颈上皮瘤变(CIN),仅具有临床操作简便、安全的优势,而且据临床实践发现,Leep(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刀宫颈锥切术诊断和治疗宫颈上皮瘤变(CIN)的效果也相当不错。同时,据相关文献研究,Leep(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刀宫颈锥切术诊断和治疗宫颈上皮瘤变(CIN),其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大大降低。而且,Leep(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刀宫颈锥切术诊断和治疗宫颈上皮瘤变(CIN)时,可以取下完整的病理标本,从而有效提高诊断率。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Leep刀宫颈锥切术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胃镜活检高级别上皮瘤变的临床病理诊断意义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随机对68例高级别上皮瘤变患者进行研究,均对其进行病理检测和胃镜活检检测,分析胃镜活检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胃镜活检检出率相比于病理学诊断无临床差异,在检查过程不存在并发症(p>0.05)。结论胃镜活检高级别上皮瘤变具有临床诊断意义,能够有效辅助病理学检测,提高诊断效率。

  • 标签: 胃镜活检 上皮内瘤 临床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LEEP刀手术应用于宫颈上皮瘤变中的效果,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本次研究时段设置为2016年9月至20119年3月,在该时段对数据库中我院宫颈上皮病变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调查录入,其中72例患者作为实验样本。通过随机抽选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36。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选择LEEP刀手术引导下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以及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56%),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25.00%),数据对比组间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较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宫颈上皮瘤变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LEEP刀手术手术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LEEP刀手术 开放手术 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