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髓增殖肿瘤(MPN)是一组以骨髓一系或多系髓细胞增殖为特征的克隆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中经典型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即Ph-MPN。MPN驱动基因Janus激酶(JAK)2、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和钙网蛋白(CALR)基因突变,均可激活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上调MPN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形成炎症微环境,并促进克隆细胞不断增殖,导致患者体质症状加重、血栓形成、易向骨髓纤维化(MF)和急性白血病(AL)进展,预后不良。近年,炎症在MPN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笔者拟就炎症对MPN发生和演变、症状负荷、预后及治疗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探索MPN患者新型预后分层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 标签: 骨髓增殖性疾病 炎症 细胞因子类 Janus激酶2 NF-κB 预后 骨髓增殖性肿瘤
  • 简介:摘要Ph-骨髓增殖肿瘤(MPN)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表现为一系或多系髓系细胞克隆增殖。血栓形成是影响MPN患者生存的主要并发症及导致其死亡的原因。影响MPN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血栓形成史、白细胞计数增高、血细胞比容(HCT)增高、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及伴MPN驱动及伴随基因突变等。笔者拟就MPN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Ph- MPN患者的血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骨髓增殖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经典的BCR/ABL阴性骨髓增殖肿瘤(MPN)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HSC)的恶性克隆髓系肿瘤,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2005年MPN患者存在JAK2V617基因突变被首次报道,JAK2、MPL和CALR突变为MPN的常见驱动基因突变。近年,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MPN的非驱动基因突变谱系得以明确,如TP53、ASXL1、EZH2、TET2、IDH1/2及DNAMT3A等突变。为了阐释上述基因突变在MPN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者构建了一系列小鼠模型。笔者就伴不同基因突变的MPN小鼠模型及其在新药临床前研究中应用现况进行阐述。

  • 标签: 骨髓增殖性疾病 Janus激酶2 突变 疾病模型,动物 小鼠
  • 简介:摘要骨髓增殖肿瘤(MPN)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JAK2V 617F基因突变为MPN诊断的主要依据。既往研究显示MPN患者BCR-ABL融合基因与JAK2 V617F基因突变是互相排斥的,但近年来两种基因双突变病例时有报道。文章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BCR-ABL融合基因与JAK2 V617F突变双阳性的MPN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增殖性肿瘤 BCR-ABL融合基因 JAK2 V617F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放化疗骨髓抑制护理的重要。方法:40例接受放化疗的病人,经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先将其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当中,应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中采用的是骨髓抑制护理的方法,并对两组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对其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观察组要比对照组当中的满意度高且具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放化疗 骨髓抑制 护理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维自我效能促进护理对恶性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90例,按照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蓝色球作为对照组,红色球作为研究组。对照组行化疗期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同时行多维自我效能促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化疗骨髓抑制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治疗依从、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及骨髓抑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化疗骨髓抑制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治疗依从以及自我效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回避、屈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骨髓抑制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维自我效能促进护理可提高恶性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患者疾病认知程度与自我效能,调动患者主观配合度,改善患者应对方式,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自我效能 多维促进性护理 恶性肿瘤 化疗性骨髓抑制 治疗依从性 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氯化锶[89Sr](以下简称"89Sr")是一种治疗转移肿瘤尤其是全身多发性转移肿瘤的放射性药物,但89Sr致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除了89Sr本身的放射生物效应外,89Sr治疗时的骨肿瘤负荷,89Sr治疗前的放疗、化疗以及抗雄激素治疗等都是引起骨髓抑制的重要因素。笔者对89Sr治疗转移肿瘤骨髓抑制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锶放射性同位素 骨肿瘤 肿瘤转移 骨髓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伴发第二肿瘤与其他恶性肿瘤伴发MM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转归。方法纳入2002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诊治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MM伴发第二肿瘤组以及恶性肿瘤伴发MM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初诊年龄、分型、分期、合并恶性肿瘤类型以及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差异。结果MM伴发第二肿瘤组患者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M(Q1,Q3)]61.5(56.8,68.0)岁,总生存期49.5(32,58)个月,自伴发第二肿瘤至死亡的时间12(4,21)个月。恶性肿瘤伴发MM组患者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64.0(57.0,71.0)岁,总生存期97(61,171)个月,伴发MM后至死亡的时间32(18,47)个月。诊断MM至发生第二肿瘤时间为37(18,50)个月,早于其他恶性肿瘤伴发MM时间[53(31,117)个月](P=0.016)。两组发生的其他恶性肿瘤类型不同,MM伴发第二肿瘤组中第二肿瘤占比高的是血液系统肿瘤(12/20,60.0%),而恶性肿瘤伴发MM组中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占比较高(13/29,44.8%)(P<0.001)。结论MM伴发第二肿瘤或恶性肿瘤伴发MM均可能对患者的生存期造成负面影响;MM患者出现的第二肿瘤中血液系统肿瘤占比较高,而在伴发MM的恶性肿瘤中以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占比较高。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第二肿瘤 恶性肿瘤 总生存期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用无菌床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恶性肿瘤化疗后出现Ⅱ度及以上的骨髓抑制患者84例,将其随机等分为A、B两组,均实施常规护理,但A组患者进入普通病房,B组患者应用无菌层流洁净病床,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感染率都相对较低,且B组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A组,P

  • 标签: 恶性肿瘤 骨髓抑制 无菌床
  • 简介:摘要: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是在人体内发挥分化和免疫调节作用。因为血脑血脑屏障的存在,阻碍了药物对颅内肿瘤的治疗,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用于肿瘤细胞中产生相互作用,结合这一作用机理采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使其在肿瘤治疗中发挥有效作用,能够为肿瘤疾病的治疗探索新的路径。本文综述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希望通过本文总结能够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肿瘤疾病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 标签: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肿瘤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Zeste基因抑制子12(SUZ1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2年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宫颈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SUZ12蛋白表达水平。将宫颈癌细胞系CaSki分为对照组和SUZ12 KD组,分别采用对照慢病毒和SUZ12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感染细胞,筛选稳定细胞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体外移植瘤实验分析两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分析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能力;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SUZ12调控的靶基因表达水平。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宫颈癌组织中SUZ1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2.17±0.1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77±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40,P<0.05)。对照组细胞48 h吸光度(A)值(2.07±0.13)明显高于SUZ12 KD组细胞(1.39±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00,P<0.05)。对照组细胞在体内成瘤的体积[(1 055.70±125.27) mm3]明显高于SUZ12 KD组细胞[(613.30±76.33)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37,P<0.05)。对照组细胞在体内成瘤的重量[(5.57±0.52) g]明显高于SUZ12 KD组细胞[(3.28±0.83)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33,P<0.05)。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142.17±9.45)个]明显高于SUZ12 KD组细胞[(76.50±7.7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70,P<0.05)。对照组细细胞划痕愈合率[(87.36±4.95)%]明显高于SUZ12 KD组细胞[(50.68±7.63)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84,P<0.05)。对照组细胞ROCK1和ROBO1 mRNA表达水平(0.47±0.07、0.54±0.12)明显高于SUZ12 KD组细胞(1.05±0.07、1.14±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50、8.667,P<0.05)。结论SUZ12通过调节KLF2和ROBO1基因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等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

  • 标签: Zeste基因抑制子12 宫颈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恶性肿瘤者化疗后骨髓抑制阶段预防感染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0例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预防感染护理。 对两组的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骨髓抑制缓解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5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观察组住院时间、骨髓抑制缓解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者化疗后骨髓抑制阶段行预防感染护理,有利于减少感染,减少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骨髓抑制缓解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恶性肿瘤 化疗 骨髓抑制 预防感染
  • 简介:摘要Mu阿片受体(Mu opioid receptor, MOR)是阿片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受体,在肿瘤细胞中高度表达。有研究认为MOR对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影响。MOR影响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作用机制繁杂,不同研究之间也存在争议。文章综述MOR及其亚型对肿瘤细胞的作用,不同的药物浓度差异对肿瘤细胞带来的不同影响,以及MOR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肿瘤微血管结构、内皮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中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肿瘤细胞 Mu阿片受体 肿瘤转移 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肿瘤同步放疗后发生IV度骨髓抑制的具体情况以及合适护理的好处。方法:选取出现IV度骨髓抑制患者总计20例,平均分为实验A组和实验B组,各10例。实验A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B组采用针对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现感染及出血的情况以及调查患者的满意情况。结果:实验A组患者的感染及出血情况均大于实验B组。实验A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分低于实验B组。结论:对于发生IV度骨髓抑制应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并且采取对患者的病情有所针对的护理方式,能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崇。

  • 标签: 恶性肿瘤 IV度骨髓抑制 分析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术后综合护理在糖尿病增殖视网膜病变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糖尿病增殖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作为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40例/组。观察组术后予以综合护理,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对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和新发青光眼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并且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结论 糖尿病增殖视网膜病变手术患者术后接受综合护理不仅有利于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 标签: 糖尿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手术 术后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外膜囊泡(OMVs)肿瘤疫苗对胰腺癌小鼠肿瘤细胞增殖和CD8+ T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卵清蛋白(OVA)慢病毒载体质粒pLV-EF1a-hluc-P2A-mNeongreen-CMV-OVA-3Xflag-P2A-puro构建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采用大肠杆菌来源ClyA-Catchers-OMVs(CC-OMVs)与标签化抗原肽SpyTag-OVA制备OMVs肿瘤疫苗;应用OMVs肿瘤疫苗刺激小鼠CD8+ T细胞生成,采用体外细胞杀伤实验(OMVs肿瘤疫苗刺激T细胞组和对照T细胞组)、小鼠皮下胰腺癌成瘤模型(OMVs肿瘤疫苗组和对照组)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分析OMVs肿瘤疫苗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刺激CD8+ T细胞浸润的效果。观察指标:(1)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鉴定情况。(2)CC-OMVs形态观察情况。(3)OMVs肿瘤疫苗特异性T细胞对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增殖抑制情况。(4)OMVs肿瘤疫苗对小鼠胰腺癌的抑制情况。(5)OMVs肿瘤疫苗刺激小鼠胰腺癌组织CD8+ T细胞浸润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率表示。结果(1)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鉴定情况。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感染OVA慢病毒载体质粒pLV-EF1a-hluc-P2A-mNeongreen-CMV-OVA-3Xflag-P2A-puro的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表达mNeongreen绿色荧光。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以小鼠胰腺癌Pan02细胞为参照,Pan02-OVA细胞Flag蛋白表达率为90.7%。(2)CC-OMVs形态观察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CC-OMVs呈均匀球形,直径<50 nm。(3)OMVs肿瘤疫苗特异性T细胞对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细胞增殖毒性检测结果显示:OMVs肿瘤疫苗刺激T细胞组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450 nm吸光度为0.41±0.12,对照T细胞组为1.05±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4,P<0.05)。(4)OMVs肿瘤疫苗对小鼠胰腺癌的抑制情况。OMVs肿瘤疫苗组小鼠背部皮下肿瘤组织质量为(81±10)g,对照组为(153±17)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05)。(5)OMVs肿瘤疫苗刺激小鼠胰腺癌组织CD8+ T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OMVs肿瘤疫苗组小鼠背部皮下肿瘤组织中CD8+ T细胞染色数目为(28.7±3.5)个,对照组为(9.3±1.5)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4,P<0.05)。结论细菌OMVs肿瘤疫苗可抑制胰腺癌小鼠肿瘤细胞增殖并提高肿瘤组织中CD8+ T细胞浸润数目。

  • 标签: 胰腺肿瘤 细菌外膜囊泡 肿瘤疫苗 免疫治疗 动物模型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对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人BMSCs,流式细胞技术对BMSCs鉴定。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BMSCs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特异性分子标志物CD81、CD63。将体外培养的MG63细胞分为BMSCs外泌体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法、细胞增殖实验(CCK-8)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外泌体干预后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到外泌体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到外泌体表面标志物CD81、CD63。BMSCs外泌体被骨肉瘤MG63细胞摄取24 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MG63细胞分别为(4.469±0.132)×106个和(2.445±0.673)×10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0,P<0.05)。浓度为200、400、600、800 μg/ml BMSCs外泌体组细胞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1.380±0.093、1.770±0.206、1.865±0.090和1.878±0.182,与空白对照组(0.994±0.08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272,P<0.05)。细胞划痕实验表明实验组24、48 h后MG63迁移面积分别达(75.114±5.981)%和(94.720±3.024)%,与对照组比较[(56.324±7.834)%和(68.217±2.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02、12.267,P<0.05)。流式细胞术发现实验组MG63细胞凋亡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10,P<0.01)。与对照组比较,BMSCs外泌体可上调MG63细胞bcl-2表达,bax的表达水平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0、-5.591,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MSCs外泌体可上调MG63细胞bcl-2的表达,而bax的表达水平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8、-4.457,P<0.05)。结论人BMSCs源外泌体对骨肉瘤细胞MG63具有促进其增殖与迁移作用。

  • 标签: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骨肉瘤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γ突触核蛋白(SNCG)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特异性的过表达而被广泛研究。目前发现SNCG参与了雌激素、AKT-mTO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微管调节等多种信号通路,并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化疗药物耐药性等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抗肿瘤、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键靶点。

  • 标签: γ突触核蛋白 肿瘤 细胞增殖 抗药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慢性无菌骨髓炎(CNO)的临床特点并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风湿科确诊的18例CNO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18例患儿中男12例、女6例,发病年龄为9(5,11)岁,症状出现至确诊时间为2(1,6)个月,随访时间17(8,34)个月。14例患儿发热起病,14例骨痛和(或)关节痛;17例外周血白细胞正常,18例红细胞沉降率(ESR)均升高,14例C反应蛋白(CRP)升高。2例抗核抗体阳性,18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和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影像学提示18例骨骼受累病灶均为对称、多病灶,受累骨为8(6,11)个,较常受累部位为18例胫骨和17例股骨。14例患儿进行骨活检,病理表现均为急或慢性骨髓炎症改变。磁共振成像(MRI)发现骨病变为18例,同位素全身骨显像发现骨病变为13例。18例患儿均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10例联合糖皮质激素,9例联合使用传统缓解病情抗风湿病药物,8例联合使用阿伦磷酸盐,6例联合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随访6个月,13例患儿达到儿童CNO疾病活动度评分70%及以上改善。结论CNO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伴或不伴有骨痛和(或)关节痛,伴外周血白细胞正常,CRP和(或)ESR升高,全身骨扫描联合MRI可以早期发现亚临床部位的骨髓炎,提高CNO的诊断率。

  • 标签: 儿童 慢性无菌性骨髓炎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创伤骨髓炎法医临床鉴定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进行法医临床学鉴定案例24例为对象,针对该组被鉴定人损伤部位的方面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结合法医临床鉴定,本组案例中13例患者存在有明显功能异常症状,6例患者存在有生理结构破坏伴随功能障碍,其余患者在法医临床鉴定中未发现生理结构与功能异常。根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10例患者构成八级伤残,3例患者构成九级伤残,3例患者构成十级伤残,其余患者不构成伤残。结论 创伤骨髓炎的法医临床伤残评定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外伤手术史、MRI影像以及病理组织活检进行鉴定,才能保障法医鉴定结果的准确

  • 标签: 创伤性骨髓炎 法医临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