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双平面Chevron内踝截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柱损伤合并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6例距软骨损伤合并囊肿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2~50岁,平均36.2岁;按照Hepple分型:Ⅳ型5例,Ⅴ型21例。关节镜评估距软骨损伤程度和范围,Chevron内踝截暴露距内侧软骨损伤区,彻底清除不稳定软骨,新鲜化处理囊肿硬化壁,取同侧股骨内髁非负重区软骨柱植入至距软骨损伤区。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年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踝关节Karlsson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平均为20.6个月(12~3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感染、囊肿复发及畸形愈合等术后并发症,供侧膝关节未见明显疼痛及活动受限,患侧踝关节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64.3±3.9)分提高至术后1年(89.5±5.1)分,Karlsson评分由术前(60.5±5.5)分提高至术后1年(85.2±6.9)分,VAS评分由术前(6.2±1.1)分降至术后1年(1.8±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为(94.7±1.9)分,术后1年为(94.1±1.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双平面Chevron内踝截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并囊肿可以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和改善踝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 标签: 距骨 软骨 足损伤 移植 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重度距软骨损伤(OCLT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治疗的26例重度OCLT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7~49岁[(36.3 ± 10.9)岁]。左足11例,右足15例。均为Hepple Ⅲ~Ⅳ型OCLTs。患者均行自体带骨膜髂骨瓣移植治疗。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 - 后足评分及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同一层面MRI距损伤面积,末次随访CT观察距骨质及关节面愈合情况;观察切口、截部位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6.2 ± 3.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2.4 ± 0.9)分、(1.7 ± 0.6)分,较术前(5.4 ± 1.2)分显著降低(P < 0.01),末次随访时VAS较术后6个月显著降低(P<0.01)。AOFAS踝 - 后足评分分别为(71.7 ± 7.8)分、(87.8 ± 6.2)分,较术前(66.5 ± 7.5)分显著提升(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 - 后足评分较术后6个月显著提升(P<0.01)。踝关节ROM分别为(58.4 ± 5.5)°、(70.0 ± 4.9)°,较术前(42.3 ± 8.1)°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踝关节ROM较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同一层面MRI距损伤面积为0.67(0.55,0.89)cm2,较术前2.64(1.98,3.68)cm2明显改善(P<0.01)。距CT示移植骨质融合,骨质未见明显缺损,关节面未见明显台阶。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除8例患者残留局部软骨下骨髓水肿信号、2例出现内踝截延迟愈合外,未见切口感染、皮肤坏死、截不愈合、畸形愈合或严重踝关节紊乱。结论对于重度OCLTs,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可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明显缩小损伤面积。

  • 标签: 距骨 骨折,软骨 髂骨 骨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自行设计胫骨骨膜-复合体移植治疗Hepple Ⅴ期距软骨损伤(OLTs)的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分析2011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的30例Hepple Ⅴ期OL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0±11)岁。对患者进行自体胫骨骨膜-复合体移植治疗,进行至少2年的随访,对比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足踝关节预后评分(FAOS)、美国骨科足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症状评估(SSE)和影像学结果。结果患者平均随访63.9个月(24~110个月),29例(96.7%)患者疗效满意。末次随访时,患者FAOS由术前的(53.5±6.2)分升至(88.4±6.6)分,AOFAS从术前(61.6±8.2)分升至(90.8±6.8)分,VAS评分由(4.3±0.2)分降至(0.7±0.7)分,以上指标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SSE评分14例为差(46.7%),16例(53.3%)为一般,末次随访时,优23例(76.7%),良6例(20%),一般1例(3.3%)。影像学检查显示25例(83.3%)囊变治愈,表面的修复组织表现出良好的软骨缺损填充,随着时间的推移未发现退变的迹象。然而,与正常关节软骨相比,所有修复组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质信号。结论自体胫骨骨膜-复合体移植治疗HeppleⅤ期OLTs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中远期临床效果确切。

  • 标签: 距骨 距骨骨软骨损伤 胫骨 骨膜-骨复合体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距软骨损伤治疗中关节镜微骨折手术与自体软骨移植手术效果。方法:观察时间设置为2020年3月--2021年9月期间,观察对象设置为距软骨损伤手术患者74例,观察方法为随机分为一组(采用关节镜微骨折手术治疗)和二组(采用自体软骨移植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度、Cobb角值情况。结果:一组和二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对照中,一组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评分对照中,二组明显优于一组,(t=15.560,p=0.013),两组有差异。结论:在距软骨损伤治疗中采用自体软骨移植手术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关节镜微骨折手术治疗,值得推荐。

  • 标签: 距骨骨软骨损伤 关节镜微骨折手术 自体骨软骨移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动力化联合自体移植与单纯植手术治疗股骨无菌性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股骨骨折无菌性不连的患者资料。男19例,女11例;年龄25~55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12例(采用LCP动力化联合自体移植术治疗)和B组18例(采用单纯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Lane-Sandhu放射评分以评估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2±1.7)个月显著少于B组(9.8±2.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Lane-Sandhu放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Lane-Sandhu放射评分分别为(4.2±1.2)、(8.4±0.7)、(10.8±0.9)分,显著高于B组的(3.3±0.9)、(7.1±1.3)、(9.8±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83.3±4.3)分显著高于B组(76.2±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植术相比,LCP动力化联合自体移植术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增强成骨质量,疗效更好。

  • 标签: 股骨 骨板 骨移植 骨不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游离皮瓣移植结合段滑移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缺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4-2020.6收治的胫骨骨髓炎缺损的患者68例进行研究,运用分段随机分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和实验两组,每组34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应用游离皮瓣移植结合段滑移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功能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对于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感染复发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情况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游离皮瓣移植 骨段滑移技术 胫骨骨髓炎 骨缺损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 目的:为了探究带锁髓内钉联合自体移植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的10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不连患者,并且将其进行随机排列分组,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命名为对照组,另外一组命名为实验组。对于实验组的四肢创伤骨折后不连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联合自体移植的治疗方式,对于对照组的四肢创伤骨折后不连患者采用电刺激联合超声刺激的方式治疗。在对于两组患者之间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后,将两组患者之间的心理情绪指数以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率进行对比,从而来研究实验组患者所采用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的四肢创伤骨折后不连患者的心理情绪指数、不良反应率指数、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的四肢创伤骨折后不连患者,并且两组患者之间的结果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带锁髓内钉 自体骨移植 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 临床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缺损,具有诸多优点,已成为下颌重建修复的主要手段。然而,传统意义上的游离腓骨皮瓣修复重建下颌缺损手术,缺乏个性化的设计与精确的手术引导,往往难以达到精确的修复重建效果。个性化和精准化功能重建概念的提出,以及数字医学技术在临床上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数字医学技术在腓骨皮瓣移植修复下颌缺损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三维重建技术、虚拟手术设计(VSP)技术以及3D打印技术等数字医学技术在腓骨皮瓣移植修复下颌缺损中的应用特点。

  • 标签: 腓骨皮瓣 下颌骨缺损 数字医学技术 3D打印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腰椎终板间自体移植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腰椎脱位的疗效,并与目前临床常用的腰椎间融合器植融合术比较。方法分析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中老年腰椎失稳腰椎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50.6±3.7)岁,其中21例行腰椎复位内固定+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终板间自体移植融合术(终板组),另21例行腰椎复位内固定+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器植融合术(对照组)。术后两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术后输血例数及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终板间隙及腰椎前曲度,术后配支具下床时间。术后2年内固定去除时比较两组终板间隙CT平描融合面积占终板面积百分比、终板间隙高度因承压承旋下降值、腰椎前曲度下降值、移植物松动退出例数、改良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评分。比较术后约3、6个月、1、及2年时内固定去除时两组X线像显示的痂生成速度及融合质量。结果 患者资料收集范围均分别为住院病历资料、随访资料及内固定去除时病历资料,其中内固定去除时间为术后(23.6±2.2)个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123.6±30.4)、(141.7±28.4) min,术后失血量(164.3±50.7)、(193.4±60.8) ml,术中术后输血例数14例、15例(两组每例均2 U),术后引流量(350.1±72.4)、(390.3±99.1) ml,引流管拔除时间(73.0±0.6)、(74.0±1.90) h,术后终板间隙(12.6±0.2)、(11.9±1.0) mm,腰椎前曲度(16.1±1.0)°、(15.8±1.9)°,配支具下床时间(7.6±0.9)、(6.8±0.5)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约2年时两组CT平描终板间隙融合面积占终板面积百分比分别为(78.2±21.7)%、(39.8±13.7)%,移植物松动退出分别为0例、1例,终板间隙下降值分别为(1.2±0.3)、(1.8±0.6) mm,腰椎前曲度下降值分别为(1.1±0.2)°、(1.9±0.9)°,JOA腰背痛评分分别为(0.76±10.7)、(0.87±8.7)分。其融合面积、移植物松动退出例数2指标P<0.05,终板间隙及腰椎前曲度下降值、JOA腰背痛评分3指标接近但终板组优于对照组。X线像示终板组痂生成速度及融合质量3个月内差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开始一致,至1、2年时两组相同。结论中老年骨化的腰椎终板间行自体移植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腰椎脱位,与椎体间融合器植融合术比较,其融合面积大,椎体间隙稳定程度高,腰背疼痛减轻。

  • 标签: 腰椎 脱位 移植 椎体终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ALTPF移植联合Ilizarov延长技术修复足踝部完全离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11例足踝部完全离断伤的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21~47岁。入院后,急诊行断肢再植术,再植过程中,因吻合血管的需要,患肢需要短缩,而致患肢短于健侧肢体。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足趾坏死及足背部皮肤坏死,创面行ALTPF移植术,大多采用单侧ALTPF移植;创面面积较大者采用双侧ALTPF串联移植。待皮瓣成活后,患肢接受Ilizarov延长术,以恢复患肢长度。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诊、微信联系或电话询问等。结果11例断肢再植术后均成活,所移植ALTPF均成活。随访0.6~3.0年,平均1.8年,所移植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其中6例皮瓣略显臃肿,经皮瓣整形后均得以改善。Ilizarov延长效果满意;术后患者足踝部功能AOFAS平均分为93.8分。结论ALTPF移植联合Ilizarov延长技术修复足踝部完全离断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移植 Ilizarov骨延长技术 足踝部离断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应用单层型+双层型人工真皮复合移植和双层型人工真皮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4例(37个创面)下肢大面积外露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7例;年龄9~67岁[35.5(29,45)岁]。小腿及足踝部外露面积≥10 cm2(短径≥2 cm)。20例(21个创面)Ⅰ期采用双层型人工真皮移植(A组);14例(16个创面)Ⅰ期采用单层型+双层型人工真皮复合移植(B组)。两组Ⅱ期均移植自体刃厚皮片。观察Ⅱ期术后2周及2个月创面总愈合率,比较两组Ⅱ期术后2周及术后2个月创面愈合优良率、Ⅰ期与Ⅱ期手术间隔时间。应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评估Ⅱ期术后5~6个月时两组植皮区瘢痕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个月[5(2,7.5)个月]。Ⅱ期术后2周及2个月创面总愈合率分别为81%(30/37)及97%(36/37)。其中术后2周创面愈合优良率A组为76%(16/21),B组为88%(14/16);术后2个月创面愈合优良率A组为95%(20/21),B组为100%(16/16)(P均>0.05)。A组中4个创面需要再次移植人工真皮完成外露创面覆盖,B组均单次移植完成外露创面覆盖。A组中剔除4例经二次人工真皮移植的患者,Ⅰ期与Ⅱ期手术间隔时间为20(16,21)d,B组为21(21,23)d(P>0.05)。Ⅱ期术后5~6个月时A组VSS评分为(9.2±1.1)分,B组为(8.0±1.2)分(P<0.05)。分项评分中色泽A组为(2.5±0.5)分,B组为(2.0±0.6)分;柔软度A组为(2.2±0.7)分,B组为(1.6±0.5)分,B组均较A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应用人工真皮移植可有效修复下肢大面积外露创面,单层型+双层型人工真皮复合移植可避免大面积下肢骨外露创面修复时多次移植人工真皮,且Ⅰ期与Ⅱ期手术间隔时间无明显延长,术后植皮区瘢痕色泽和柔软度得到改善,提高了创面修复效率和质量。

  • 标签: 皮肤,人工 真皮 小腿损伤 足损伤 伤口愈合 骨外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nterTan髓内钉联合股方肌蒂移植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及其对血清B型尿钠肽(BNP)、纤维蛋白原(FIB)和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就诊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8例,均为股骨颈骨折。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InterTan髓内钉联合股方肌蒂移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BNP、FIB和P1NP水平。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观察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4.62%(33/39)、61.54%(24/3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278,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显著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两组术后VAS评分逐渐降低,ADL评分逐渐升高。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点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5.38%(6/39)、38.46%(15/39),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278,P<0.05)。术后24 h、48 h、72 h两组血清BNP、FIB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术后不同时点血清BNP和FIB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术后不同时点观察组血清BNP、FIB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均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血清P1NP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血清P1NP较术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血清P1NP水平组间比较及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nterTan髓内钉联合股方肌蒂移植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较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术中损伤也更大,但术后恢复情况更好,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可作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案供临床选择。

  • 标签: 髋部骨折 老年 InterTan髓内钉 骨瓣移植术 B型尿钠肽 纤维蛋白原 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8月至2020年9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51例下颌ORN行游离腓骨瓣修复患者,其中男性109例,女性42例,年龄(54.1±10.1)岁(31~85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皮瓣存活率及术后功能等评价手术疗效。正态分布数据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M(QR)”表示,采用χ²检验进行差异分析。结果151例患者中,因鼻咽癌放疗造成的下颌ORN占79.5%(120/151);出现下颌ORN平均时间为放疗后5(6)年。受区吻合动脉以面动脉[57.2%(87/152)]和甲状腺上动脉[32.9%(50/152)]为主,二者皮瓣的坏死率[分别为10.3%(9/87)和10.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9)。受区吻合静脉以颈外静脉[48.4%(135/279)]和面总静脉[26.5%(74/279)]为主;其中25例(16.6%)吻合1条静脉,126例(83.4%)吻合2条静脉,二者的皮瓣坏死率[分别为20.0%(5/25)和7.1%(9/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97例(64.2%)患者以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修复颌面软硬组织缺损;13例(8.6%)行数字化虚拟手术设计修复,其中5例同期种植牙修复。术后17例(11.3%)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例(2.0%)出现上呼吸道梗阻。术后皮瓣成活率为90.1%(136/151),21例(13.9%)出现皮瓣血管危象,33例(21.9%)出现颌面部创口延期愈合。随访3~24个月,110例(76.9%)患者口腔内外无瘘口,118例(82.5%)患者术后开口度改善≥0.5 cm,135例(94.4%)患者疼痛得到缓解,97例(67.8%)患者可正常饮食或进食半流质、软食,137例(95.8%)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游离腓骨瓣是修复下颌ORN缺损的有效手段,术前血管评估有助于受区血管的选择,面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颈外静脉和面总静脉可作为主要受区血管。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修复利于口内外瘘口关闭,数字化技术可更精确恢复颌面部外形,并改善患者咬合及咀嚼功能,提高下颌ORN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骨坏死,放射性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受区血管 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 数字化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嵌合皮瓣游离移植重建部分手指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7月-2020年1月,应用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嵌合皮瓣游离转移重建手指复合组织缺损9例,术中切取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腕横纹皮瓣和桡骨远端瓣,皮瓣面积2.0 cm×4.0 cm~3.0 cm×6.5 cm,瓣长度1.5~2.5 cm。术后半年内每月于门诊随访,半年后通过微信随访。结果本组9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嵌合皮瓣均成活良好;瓣平均愈合时间1.7个月;重建手指长度平均2.4(1.8~3.0)cm;患指外观恢复良好;供区瘢痕轻微;术后6个月皮瓣TPD平均为6.6 (5.3~8.6) mm,末次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功能:优7例,良1例,中1例。结论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游离嵌合皮瓣,可同时重建手指软组织和缺损,恢复患指功能及长度,改善患指功能及外观,供区损伤较小,是手指指体重建的简便方法。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 嵌合骨皮瓣 指损伤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下颌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临床治疗ORN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实施下颌ORN手术的病例104例[男性77例,女性27例,年龄(55.5±10.2)岁]。收集患者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原发肿瘤、放疗间隔时间、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重点关注下颌ORN手术治疗引起的并发症,并对实施显微外科重建的ORN病例(34例)及同一时期内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病例(4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和处理方法。结果104例下颌ORN手术病例中,实施下颌骨节段性切除伴同期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34例(32.7%),下颌骨节段性切除不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17例(16.3%),下颌边缘性切除53例(51.0%),同期因口腔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430例。34例下颌骨节段性切除伴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的ORN病例中,术后颌面部局部创口感染13例(38.2%),肺部感染6例(17.6%),静脉血栓2例(5.9%),吻合动脉破裂3例(8.8%),血管危象5例(14.7%),抑郁自杀死亡1例。430例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皮瓣移植病例中,术后颌面部局部创口感染25例(5.8%),肺部感染29例(6.7%),血管危象12例(2.8%),术区吻合动脉破裂1例(0.2%),无深静脉血栓及抑郁自杀病例。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术后局部感染、肺部感染、血管危象、动脉破裂出血、深静脉栓塞等发生率显著低于下颌ORN行血管化游离皮瓣移植手术的病例(P<0.05)。结论下颌ORN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的病例,部分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术者对术中及术后可能遇到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方法应有充分认识。

  • 标签: 下颌骨 骨坏死,放射性 并发症 预防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Remuzzi评分高的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给成人受者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了移植前活检Remuzzi评分4分及以上心死亡器官捐献供者供肾移植的受者31例,分为双肾移植组(DKT组,14例)和单肾移植组(SKT组,17例)。Remuzzi平均评分为DKT组左肾5.05/右肾5.26,SKT组左肾4.92/右肾4.58。双供肾植入受者同侧髂窝。统计术后1年内的受者/肾存活情况、肾功能状况及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DGF)和蛋白尿等并发症情况。结果DKT组和SKT组的受者男性占比分别为92.9%比52.9%,体重指数分别为(23.93±2.56)kg/m2比(21.09±2.85)kg/m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T组1例术后11个月移植肾功能丧失,移植肾1年存活率92.9%,受者存活率100%,SKT组受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均为100% 。术后12个月的血肌酐(SCr),DKT组为(164±37.7)μmol/L, SKT组(154.92±96.2)μmol/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术后12个月时DKT组为(41.84±9.01)ml/(min·1.73m2),SKT组(44.8±18.16)ml/(min·1.73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未见严重外科并发症,各有1例急性排斥反应,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逆转;两组的DGF发生率(DKT组42.9%比SKT组41.2%)和蛋白尿发生率(DKT组57.1%比SKT组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前活检Remuzzi≥4分的高评分供肾,通过分配施行双肾移植或者基于供、受者匹配的单肾移植,可以取得良好的近期受者/移植肾存活效果,长期效果待随访观察。

  • 标签: 肾移植 边缘供肾 肾活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自体填充对于距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48例距软骨缺损患者,对患者进行关节镜下自体填充固定术治疗,比较治疗满意度及NRS评分。结果 48例患者,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患者分别2、12、34例,满意度为95.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NRS运动及NRS休息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距软骨缺损患者进行关节镜下自体填充固定术治疗,效果理想,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且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因此,该诊断方法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自体骨填充 距骨软骨缺损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口腔种植增量的过程中,应用劈开术配合挤压术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70例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诊的口腔种植增量患者进行,按照电脑排序均分为2组,各35例。其中,接受劈开术治疗的为参照组,接受劈开术配合挤压术治疗的为研究组,将不同方案下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患者接受治疗前各项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均有上升,且于研究组方案下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患者接受治疗后对疗效有更高的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 在口腔种植增量的过程中,应用劈开术配合挤压术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提高唇舌向牙槽厚度、唇腭侧板移动量及唇腭侧板移动幅度,让患者对治疗有更高的满意度,适合于临床中应用。

  • 标签: 口腔种植骨增量 骨劈开术 骨挤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膝关节股骨踝大面积软损伤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遴选2019年10月-2021年8月期间在我科室收治的膝关节股骨踝大面积软损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探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9例,探究组39例,对照组进行微骨折术,探究组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关节液PG水平和HSS评分。结果:数据分析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关节液PG水平和HSS评分对比差异没有意义,P>0.05;术后,探究组关节液PG水平小于对照组,HSS评分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方式运用于膝关节股骨踝大面积软损伤中,不仅能够降低关节液PG水平,还能提高HSS评分,在临床中的治疗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荐。

  • 标签: 关节镜下 微骨折术 自体骨软骨移植 膝关节股骨踝 大面积软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