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感是一种因骨髓、骨皮质、骨膜或其周围组织感染所致的骨破坏、骨缺损性疾病,发病率高,患者症状重。治疗该疾病困难,常导致病情迁延难愈。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骨感的治疗目的在于减少感染所致骨缺损、控制感染、重建缺损组织、促进骨愈合,从而恢复骨稳态。为认识骨感所致骨损伤及骨愈合的机制,笔者从骨感所致骨稳态失衡入手,对骨感所致骨形成相关通路受抑制、骨吸收相关通路激活和调节骨稳态的常用药物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减少骨感所致骨缺损及促进骨愈合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骨髓炎 骨重建 骨坏死 骨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1例股骨感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57岁[(38.9±6.7)岁]。病程7~78个月[(27.1±11.4)个月]。均采用膜诱导技术分两期进行手术:Ⅰ期去除原固定物并彻底清创,清创后骨缺损长度5~15 cm[(7.4±1.9)cm],放置抗生素骨水泥,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Ⅱ期去除抗生素骨水泥,植骨重建骨缺损,采用髓内钉和(或)LCP固定断端。评估Ⅰ期和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包括患肢伤口情况及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骨缺损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情况,通过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3~43个月[(31.9±6.7)个月]。Ⅰ期术后4例出现感染复发,予以重复清创后伤口愈合。Ⅱ期术后末次随访伤口无感染表现,白细胞计数[(6.1±1.8)×109/L]、CRP[(10.1±3.1)mg/L]及ESR[(10.2±3.4)mm/h]较术前[分别为(15.0±4.8)×109/L、(69.8±14.8)mg/L、(66.2±13.2)mm/h]显著降低(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43%,除4例Ⅰ期术后感染复发外,3例髂后上棘处取骨处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2例肢体短缩,分别为4 cm和3 cm。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6个月[(8.8±2.7)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分标准:优19例,良2例;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90.0°(61.5°,120.0°),较术前的30.0°(15.0°,110.0°)显著提高(P<0.05)。结论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性骨不连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骨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不愈合 内固定器 骨髓炎 膜诱导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胸大肌填充方法治疗心脏术后不同程度胸骨深部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共收治128例心脏术后胸骨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其中男88例,女40例;年龄(59.1±10.7)岁。轻症72例,重症56例,分别实施胸大肌内侧肌瓣对接法(66例,内侧对接组)和胸大肌外侧肌瓣翻转法(62例,外侧翻转组)。观察记录两组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再次手术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远期胸廓稳定性等,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轻症患者中,轻症内侧对接组与轻症外侧翻转组在术后住院时间[(14.2±4.7)天对(17.1±3.9)天]、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6.2±1.7)h对(9.1±2.9)h]、再手术率[2.4%(1/42)对6.7%(2/30)]、肺部感染发生率[14.3%(6/42)对23.3%(7/30)]和远期胸廓稳定性[73.8%(31/42)对43.3%(13/3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内侧对接组效果更优。重症患者中,重症内侧对接组与重症外侧翻转组在术后住院时间[(24.2±7.2)天对(20.1±3.5)天]、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0.2±6.6)h对(13.2±3.1)h]、再手术率[20.8%(5/24)对12.5%(4/32)]、肺部感染发生率[41.7%(10/24)对31.3%(10/32)]和远期胸廓稳定性[25.0%(6/24)对68.8%(22/3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外侧翻转组效果更优。结论轻症心脏术后胸骨深部切口感染应用胸大肌内侧肌瓣对接法较外侧肌瓣翻转法住院时间少、再手术率低、治疗效果好,在重症组两种治疗效果则相反。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胸骨深部切口感染 胸大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结合小腿皮瓣治疗胫骨感性骨缺损伴广泛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采用Masquelet技术结合小腿皮瓣治疗的23例胫骨感性骨缺损伴有广泛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8~59岁(平均38.4岁);病程6~312个月(平均23.6个月);术前软组织缺损13例,窦道形成7例,贴骨瘢痕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两阶段手术:①清创、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抗生素骨水泥诱导成膜以及小腿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②感染控制后6~8周,去除骨水泥和固定物,清洗后再次固定断端,膜内植入松质骨颗粒。清创后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3.5 cm~18.0 cm×6.0 cm,骨缺损长度6~12 cm(平均8.4 cm)。应用局部带蒂筋膜皮瓣4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9例(顺行4例,逆行5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7例(顺行2例,逆行5例),逆行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游离皮瓣2例。术后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9~46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其中18例皮瓣一期愈合;5例未愈合的患者经再次清创后,3例植皮后创面愈合,2例再次行皮瓣修复。骨感控制21例,复发2例(分别发生于二期术后9个月和14个月)。患者骨缺损愈合时间为4~11个月(平均6.2个月)。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21例,良1例,差1例。结论应用Masquelet技术结合小腿多种皮瓣治疗胫骨感性骨缺损合并广泛软组织缺损,在兼顾皮肤软组织修复的同时,有利于控制感染、形成完整的诱导膜和骨重建进程,疗效可靠。

  • 标签: 骨髓炎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骨缺损 Masquelet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在胫骨创伤后骨感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胫骨创伤后骨感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1~56岁[(41.5±12.1)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8.1±2.6)cm,软组织缺损面积(16.2±4.7)cm2。首先行骨感灶清除、骨缺损区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填充,然后行Ilizarov骨搬运治疗骨与软组织缺损。记录软组织对合时间、断端会师时间、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定疗效,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7个月[(17.9±4.5)个月]。软组织对合时间为48~155 d[(101.7±29.0)d],断端会师时间为55~167 d[(111.6±29.5)d],外固定时间为154~450 d[(322.9±86.3)d],外固定指数为31.1~61.5 cm/d[(40.8±7.5)cm/d]。末次随访时Johner-Wruhs评分评定效果:优2例,良4例,中5例。AOFAS踝-后足评分为61~94分[(76.6±12.7)分],其中优3例,良2例,可6例。4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会师端愈合不良,经Ⅱ期植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未因软组织缺损行游离或局部转位皮瓣修复。随访过程中无发热、创面流脓、软组织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并发症少,在骨延长的同时可同时实现软组织的闭合。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髓炎 胫骨 骨粘合剂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内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辅助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骨搬运治疗胫骨感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病院下肢病区治疗并接受手术的11例胫骨骨感清创后存在骨缺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8.5±14.1)岁;吸烟饮酒患者6例,合并内科基础疾病9例,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受伤原因:车祸伤8例,其他3例,包括高处坠落、摔倒、重物砸伤。最初损伤为开放性骨折2例。记录患者的骨缺损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随访时监测硫酸钙吸收时间、骨搬运时间,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及外固定架指数,末次随访采用Paley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分级及邻近关节功能。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1例患者骨感均得到控制,未见复发。随访时间平均为23.2个月,骨缺损平均长度为(8.1±1.6) cm,硫酸钙吸收时间平均为(6.6±2.6)个月,骨搬运时间平均为(11.4±2.8)周,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平均为(4.7±1.2)个月,外固定架指数平均为(0.58±0.07)月/厘米,下地负重时间平均为(6.1±1.4)个月。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6.4%。骨愈合方面优良率为90.9%,临近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100%。结论同期髓内钉结合硫酸钙人工骨辅助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的骨搬运技术可以减少外固定架的固定时间,有效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允许患者更早负重及恢复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胫骨 感染 硫酸钙 骨缺损 Ilizarov骨搬运 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阶段诱导膜技术联合前后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距骨感后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例距骨感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3~63岁,平均37.0岁;4例为距骨开放性全脱位回植感染,3例为Gustilo Ⅲa型距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2例为踝关节Gustilo Ⅲc损伤术后感染,2例合并踝关节内结核。行三阶段序贯治疗,第一阶段手术:清创、全距骨切除、抗生素骨水泥植入,负压封闭引流;7~10 d后行第二阶段手术:更换抗生素骨水泥、再次扩创、创面闭合或皮瓣覆盖;6~12周后行第三阶段手术:感染控制后,采用前后入路双钢板固定Masquelet技术重建。通过比较健侧和患侧的小腿全长评估下肢短缩情况,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评分以评价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37.5个月(平均24.3个月)随访。术后2例患者皮肤浅表坏死,1例患者腓浅神经损伤。所有患者植骨区矿化良好,踝关节融合。末次随访时,健侧和患侧下肢长度分别为(380.4±35.5)mm和(376.3±32.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28.0±3.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72.8±5.4)分,VAS评分由术前5(5,6)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0(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例患者出现轻度内翻畸形,3例患者术后足踝关节轻度僵硬感。至随访结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复发和内固定物断裂。结论三阶段诱导膜技术联合双钢板固定可有效控制距骨感并能维持和重建距骨全缺损后肢体的长度以及功能。

  • 标签: 距骨 感染 骨板 诱导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内科患者医院感染控制期间护理管理的方法及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接受感染内科患者服务的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常规组应用传统护理措施。实验组根据感染内科患者医院感染控制需求改进护理管理措施。基于护理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感染内科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作用显著,可以有效防控感染,提高感染内科综合医护效益,值得推广。

  • 标签: 感染内科 医院感染 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文献回顾,了解我国HIV感染者中HBV感染的流行特征。方法通过对2010-2019年文献检索、文献筛选、质量评价等过程,收集我国有关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BV的研究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项研究,合并样本量为69 816例;我国HIV感染者的HBV合并感染率为11.29%,西部地区(10.73%)和南部地区(14.18%)的合并感染率较高,北部地区(6.36%)最低;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注射吸毒传播、同性性传播、异性性传播、传播途径不详和母婴传播的HIV感染者的HBV合并感染率分别为11.22%、12.76%、9.58%、11.32%、10.34%和2.87%。在HIV各种传播途径中,经母婴传播的HIV感染者的HBV合并感染率最低;南部地区男性HIV感染者的HBV感染率是女性的1.29倍。结论我国HIV感染者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HBV感染率;应加强HIV/HBV共感染者的预防控制。

  • 标签: HIV感染者 HBV感染率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对于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9月到2021年9月实施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未实施管理变革的各科室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使医院感染管理更为科学化和规范化。

  • 标签: []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感染所致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某医院2018年5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感染科护理中应用强化感染管理的效果。方法 为配合本次研究,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抽取在我院感染科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经患者同意后分成人数相同的两组,即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证实施强化感染管理,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检验、分析。结果 经医院感染监测,包括物品表面消毒、手表面清洁、病房空气质量在内的合格率,以研究组显高,对比参照组领先,检验两组数据有意义(P<0.05)。结论 将强化感染管理应用到感染科护理中,能够促使感染科的护理质量增强,同时提升感染监测的合格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感染科 护理 感染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对腹腔感染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效果。方法:对某院一例腹腔感染患者进行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分析治疗的合理性及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不达标因素。结果:治疗期间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一直未达标。影响该患者首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偏低原因可能有:分布容积改变,给药剂量低等。结论:在进行万古霉素的治疗时,需要考虑负荷剂量。加大剂量仍不达标,应尽早考虑更换其他抗菌药进行治疗,以减少耐药菌产生。

  • 标签: 复杂腹腔感染 治疗 万古霉素 血药浓度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医疗现代化高速推进的背景下,强调HIV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分析HIV感染中出现的皮肤细菌感染与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两方面,以总结HIV治疗经验,进而推动国家医疗水平提高,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此次研究选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应文献的查找,为文章的分析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 标签: HIV 皮肤细菌感染 螺旋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应用抗感染药物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氟康唑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氟康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发热以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比较高,采用氟康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医院感染 抗感染药物 氟康唑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