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创伤后骨感合并骨缺损的治疗周期长,是骨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Ilizarov技术是治疗创伤后骨感合并骨缺损的经典方式之一,但近年来,Masquelet技术为创伤后骨感合并骨缺损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为此,笔者就Ilizarov技术和Masquelet技术治疗创伤后骨感合并骨缺损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感染 Masquelet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创伤后骨感患者多次住院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规律。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择我院接收的创伤后骨感患者 48例(时间段: 2017年 11月 ~2019年 11月)为研究目标,并择取到感染骨组织以及骨创伤感染分泌物等共计 123个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完成药敏试验。结果:总共分离出 55株病原菌, 1株革兰阳性球菌( 56.36%),其中, 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58.06%)、剩余均为表皮葡萄球菌以及粪肠球菌; 24株革兰阴性球菌( 43.64%),其中, 6株铜绿假单胞菌( 25.00%)、 5株肺炎克雷伯杆菌( 20.83%)。另外,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青霉素表现的耐药性达到 83.33%。结论:创伤后骨感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混合感染,且革兰阴性致病菌主要就是 a.铜绿假单胞菌、 b.肺炎克雷伯杆菌,革兰阳性致病菌主要就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粪肠球菌。经多次住院之后,革兰阳性球菌的感染率增大,变成主要的致病菌,对多次住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进行治疗需规避青霉素的运用,谨慎应用环丙沙星以及庆大霉素等一些耐药性比较强的抗生素药物,应该选取敏感性比较好的利奈唑胺或是万古霉素等。

  • 标签: 创伤后骨感染 多次住院 细菌分布 耐药性变化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联合3D打印个体化钛笼、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骨治疗跟骨感性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和3D打印个体化钛笼、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骨等技术治疗5例跟骨感性骨缺损的患者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37.0岁(范围,17~52岁);车祸伤2例,高处坠落伤2例,碾压伤1例。全部病例采用分期手术治疗,一期骨水泥填塞跟骨缺损皮瓣覆盖创面。清创后软组织缺损:2例10 cm×8 cm,8 cm×7 cm、8 cm×5 cm和5 cm×3 cm各1例。跟骨体部缺损:2例4 cm×3 cm ×2 cm、2例3 cm×3 cm×2 cm和1例3 cm×1 cm×1 cm。二期通过3D打印联合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骨重建跟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植骨愈合情况、跟骨形态、内固定位置,采用Maryland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2个月(范围,12~30个月)。一期手术后4例伤口愈合良好,1例于术后2个月发生深部感染,再次清创更换骨水泥后愈合。细菌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各1例。二期采用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骨和3D打印个体性化钛网植入重建跟骨形状和结构。临床愈合时间4.32个月(范围,3~8个月);影像学检查跟骨植骨区域连续性骨小梁形成时间为13个月(范围,10~22个月)。术后12个月,Maryland评分为92分(范围,86~98分),其中优2例、良3例;AOFAS评分89.8分(范围,83~100分),其中优2例、良3例。1例一期术后发生深部感染,再次清创后治愈。结论3D打印个体化钛笼、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骨重建跟骨是治疗跟骨感性骨缺损的一种方法,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跟骨 感染 创伤和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感染科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在我院内部收治的 1986名患者,比较其不同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易感发生部位、耐药菌种类以及耐药菌感染致死率,来探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对人体生命健康的影响。结果:根据最终的实验结论可以观察到,多重药物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并且这种感染对于患者的最终致死率也比较高。 结论:通过探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来不断提示医务人员要密切监控高危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以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从而不断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HIV感染者中,儿童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比例(54%)远低于成年人(62%)。同时,HIV暴露但未感染儿童的早期发育也不及未暴露儿童。2019年7月在墨西哥召开的第11次国际儿童HIV感染研讨会和国际艾滋病学会年会,探讨了如何加强对儿童HIV感染的管理和治疗。

  • 标签: HIV感染 儿童 治疗 孕妇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近年来,医院出现感染的情况在临床上已经非常的常见了,发生感染现象的对象主要就是患者及其家属,还有医护人员,此现象的产生不但会不利于患者的疗效,而且还会降低医院的服务质量。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其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改进和优化医院的日常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院的感染率。本文主要结合感染管理的方式研究和在医院感染控制的意义分析展开讨论。

  • 标签: 护理管理 感染管理 控制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危型HPV感染与女性阴道感染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妇科收治的1287名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接受HPV检测以及阴道微生态检测,将两组检测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这1287名患者中HPV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总共有301位,呈阴性的患者为986名,阳性检出率为23.39%,而这些患者中经过阴道微生态检测检查出患有阴道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总共有718位,发病率为55.79%。对比患病群体与未患病群体的阴道清洁程度,发现阴道清洁度越差的患者发病率也越高,且患有阴道感染疾病的患者高危HPV检出阳性率也要高于未患病的患者。结论:女性产生阴道感染性疾病的原因与其高危HPV检出阳性和阴道清洁度密切相关,所以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的女性HPV受感染的几率也要大于一般女性群体。

  • 标签: 高危型HPV 阴道感染 阴道微生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不同感染部位及不同细菌感染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入选20114月至20124月收治的55例细菌感染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26-72岁,平均(47.38±14.79)岁,包括肺部。感染22例,胆道感染15例,尿路感染10例,术后感染8例。上述所有病例均在标本中发现致病证据(包括血液,尿液,痰液,引流和分泌物)。根据脓毒性休克和/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存在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轻度感染组和重度感染;收集标本用于细菌学培养,双抗体夹心免疫化学发光(ILMA)用于PCT。判定。轻,重症患者PCT数据差异的对比分析。结果在两组数据中,第3天和第1天的PCT结果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严重感染组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轻度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监测血清PCT浓度的变化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细菌感染,以及早期发现严重感染或器官衰竭。为了及时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和器官支持治疗,提高危重病人的成功率。PCT浓度与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相关。PCT浓度高的患者常发生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同时,当血流被感染时,血清PCT浓度将显着增加。在局灶性感染的情况下,患者的PCT升高没有显着升高或略微升高,血培养结果大多为阴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降钙素原 细菌感染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云南省德宏州2015—2017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中的病毒学和免疫学检测指标的分布情况,探索将常规的HIV感染检测结果用于辅助综合判定HIV新发感染检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德宏州2015—2017年新报告HIV感染者样本1 152份,通过抗体亲和力实验判定新近感染者和长期感染者,并分析两组感染者中CD4+T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值、抗体酶联免疫反应S/CO值、以及免疫印迹实验出现p31条带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应用不同的检测指标进行新发感染综合判定得到的结果。结果1 152例新报告HIV感染者中通过抗体亲和力实验判定205例为新近感染者,947例为长期感染者。新近感染者中CD4+T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比例、抗体酶联免疫反应S/CO值>20的比例、免疫印迹实验出现p31条带的比例均显著低于长期感染者。抗体亲和力实验结合CD4+T细胞计数<200个/μl或病毒载量检测值<1 000 CPs/ml的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策略可分别区分出30例和31例误判的新近感染者;抗体亲和力实验同时结合CD4+T细胞计数<200个/μl和病毒载量检测值<1 000 CPs/ml的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策略可区分出60例误判的新近感染者。结论常规HIV检测结果可用于辅助新发感染抗体亲和力实验结果综合判断新近感染,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策略可以提高新近感染者判定的准确性。

  • 标签: HIV感染 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策略 抗体亲和力实验 CD4+T细胞计数 病毒载量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为探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综合护理。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共56例,比较两组的再次感染率和漏报率并记录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感染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感染控制护理在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此次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入的住院治疗患儿,其中在实施医院感染控制护理前(2018年6月~2019年5月)的患儿纳入对照组,实施后(2019年6月~2020年5月)的患儿纳入研究组,两组各有患儿35例。对比两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出现。

  • 标签: 医院感染控制护理 小儿 多重耐药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复数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2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34例具有明确病原学依据的IPN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5例,女性49例,年龄(46.69±14.11)岁。按引流液中病原菌耐药情况将IPN患者分为复数MDROs感染组和非复数MDROs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更换抗菌药物种数、联用抗菌药物种数、入住ICU时间等相关因素差异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134例具有明确病原学依据IPN患者中,复数MDROs感染41例(30.60%),非复数MDROs感染93例(69.40%)。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APACHEⅡ评分、胰腺外感染、外科手术次数、发病至手术时间、引流管通畅、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更换抗菌药物种数、联用抗菌药物种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复数MDROs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OR=3.957,95%CI:1.073~14.600)、发病至手术时间(OR=6.086,95%CI:1.263~29.325)、更换抗菌药物种数(OR=3.560,95%CI:1.077~11.772)、联用抗菌药物种数(OR=3.560,95%CI:1.077~11.772)、入住ICU时间(OR=3.590,95%CI:1.126~11.448)是IPN患者复数MDRO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早期病灶清除、持续控制血糖、减少入住ICU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频繁更换抗菌药物与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减少IPN患者复数MDROs感染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感染性胰腺坏死 多重耐药菌感染 相关因素
  • 简介:【 摘要 】:自 2019年 12月 以来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 肺炎( 以下简称新冠肺炎 ) 蔓延至全国各省市区, 该 肺炎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它 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潜伏期长。至今, 新冠肺炎 疫情防控 工作仍是 全国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 并 已进入常态化管理, 医务工作者,处于防控工作的第一线,与患者直接接触,极易导致 新冠肺炎 在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传播和流行。 引起 医院内部的感染和爆发,迫使各科室、医院医疗工作瘫痪, 因此,不仅要对医院感染病区做好防护工作, 也要 对医院 非 感染病区 的 预防和控制 做到严密的管控,防控是切断传染源最为有效的方法 。

  • 标签: 新冠肺炎 肺感染病区 感染预防 控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