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前庭诱发电位(ocularvestibularevokedmyogenicpotential,oVEMP)是起源于椭圆囊的能够客观反映前庭-眼反射通路完整一种无创电生理检查,是一项新的前庭功能检查技术,与眼震电图和前庭诱发电位用于眩晕相关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全面评价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

  • 标签: 前庭上神经 椭圆囊 前庭-眼反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球不同注视方向对眼前庭诱发电位的影响,以及各方向oVEMP的眼外起源。方法用500Hz短纯音刺激,当受试者眼球向外上方、正上方、內上方、正前方、外下方、正下方及内下方注视时分别诱发oVEMP,比较其潜伏期和振幅改变。结果眼球上视时oVEMP振幅明显增大,以正上方时最大,向正前方和下方注视时,oVEMP振幅减低,潜伏期延长。结论眼球不同注视方向对oVEMP振幅及潜伏期均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注视方向 下斜肌 下直肌 眼性前庭诱发肌源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庭诱发电位(VEMPs)是否可用于肯尼迪病(KD)脑干受累评估。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2018年11月至2020年9月KD患者20例(KD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0名(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三种类型VEMPs,包括胸锁乳突(SCMM)记录的 c-VEMP,参数p13、n23;咬记录的m-VEMP,参数p11;下斜记录的o-VEMP,参数n10、p15;记录各波的潜伏期,c-VEMP波间期、两侧差,校正波幅及波幅非对称比;同时行双侧SCMM针极肌电图检测;并使用脊髓和球部肌肉萎缩功能评定量表(SBMAFRS)评估。结果KD组患者c-VEMP的p13潜伏期[(15.5±1.4)ms]和n23潜伏期[(25.5±1.4)ms]均明显长于健康对照组[(13.3±0.9)ms,(22.5±1.0)ms](均P<0.05);双侧P13差值[(2.3±0.6)m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者c-、m-、o-VEMP的异常率分别为75%(15/20),30%(6/20),20%(4/20)。KD患者c-VEMP潜伏期与病程呈正相关(左:r=0.715、0.695,右:r=0.708、0.715,均P<0.05);与SBMAFRS评分呈负相关(左:r=-0.701,-0.694,右:r=-0.644,-0.685,均P<0.05)。KD组SCMM针极肌电图的异常率:安静状态下出现自发电位者15%(3/20)、大力收缩募集单纯相者45%(9/20)。结论c-VEMP的潜伏期是检测KD球部功能受累的敏感工具,损伤程度随病程延长而加重。o-VEMP和m-VEMP的损伤表明部分KD患者出现上脑干受累。

  • 标签: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肯尼迪病 胸锁乳突肌 SBMAFRS评分 脑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种眼位状态下眼前庭诱发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的波形特征,探讨oVEMP检测的适宜眼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行oVEMP检查的15例(30耳)眩晕患者(患者组),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51±13)岁;另外选择22名(44耳)健康青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名、女12名,平均年龄(23±5)岁。全部受试者分别采取正中向上30°凝视(中上位)、右上45°凝视(右上位)以及左上45°凝视(左上位)三种眼位进行oVEMP检测,分别记录三种眼位oVEMP的引出率、N1潜伏期、P1潜伏期、N1-P1间期、N1-P1幅值以及耳间幅值不对称比,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内、患者组内以及总体受试者三种眼位oVEMP的引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1潜伏期、P1潜伏期、N1-P1间期、N1-P1幅值、耳间幅值不对称比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中上位、右上位以及左上位均可作为临床oVEMP检测的眼位,其引出率和波形特征不存在差别,当其中一种眼位凝视困难或不容易得到重合曲线时,可以采用另外两种眼位进行检测。

  • 标签: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注视,眼 动眼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利用骨导耳机振子、激振器输出振动直接刺激颅骨记录眼前庭诱发电位(bone conducted 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BC-oVEMP),为BC-oVEMP的临床应用提供最理想的振动刺激参数;比较骨导振动刺激和气导声刺激引出电位波形的参数差异。方法2017年3—5月,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招募的健康志愿者共20名,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20~25(22.05±2.01)岁。声学分析仪采集骨导耳机振子、激振器的输出振动刺激的信号频谱和瞬态波形,依据国际标准计算得到输出的振动作用力的峰值等效力值(peak-to-peak equivalent force level,peFL)。分析选择可以获得稳定骨导振动刺激的最优参数。20名志愿者同时接受最大输出强度的气导声刺激、振动力刺激,记录双侧oVEMP波形及N1潜伏期、P1潜伏期、振幅等参数。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正态分布两组间数值方差齐采用t检验,不齐则采用校正t检验。偏态分布两组间数值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不同频率的原始声刺激信号经声学分析仪记录到输出振动刺激的时域波形图、频谱图,输出振动的峰值频率与原始声信号频率一致。相同的原始信号强度时,500 Hz信号对应的频谱图输出峰值最高。原始声刺激参数频率相同时激振器的输出振动刺激的峰值等效力值随刺激声强度增加而增加,相同强度时激振器的输出振动刺激的峰值等效力值随频率增加而减小;以500 Hz短纯音输出的峰值等效力值最大,为139.8 dB peFL;同时大于相同原始声刺激信号时通过骨导耳机振子输出的峰值等效力值130 dB peFL。40耳中5耳在气导声刺激下未记录到对侧oVEMP电位波,即气导刺激和骨岛刺激的N1-P1波引出率分别为87.5%(35/40)和100%(35/40)。气导声刺激和骨导振动刺激N1的潜伏期分别为(11.33±1.05) ms和(10.14±0.38) ms,P1潜伏期分别为(16.24±1.56) ms和(15.65±1.19) ms,波间期分别为(4.59±1.26) ms和(5.55±0.81) ms,左右耳对称系数分别为12.22%[5.5%,21.85%]和8.74%[3.37%,14.08%],振幅分别为3.07[2.05,4.43] μV和11.96[7.42,14.75] μV;N1潜伏期、P1潜伏期、波间期、振幅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500 Hz短纯音原始刺激经激振器获得振动输出能最大,优于B-81骨导耳机振子;与传统气导声刺激相比,BC-oVEMP的引出率更高,波形幅度更大,更稳定可靠,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骨导 振动 前庭功能试验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椭圆囊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可用于前庭诱发电位(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检测的Tap-hammer激发系统,并报告Tap-hammer刺激在VEMP检测中的初步应用结果。方法研发携带惯性触发开关的Tap-hammer激发系统,并将其与诱发电位记录仪耦合,使之能够用于骨导振动刺激诱发的VEMP检测。对20名(男7例、女13例,年龄20~37岁,共40耳)健康志愿者进行气导声刺激(air-conducted sound,ACS)诱发的VEMP(ACS-VEMP)和Tap-hammer诱发的VEMP(Tap-VEMP)检测,记录和分析Tap-VEMP的波形特点及其参数,并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名健康志愿者ACS-VEMP和Tap-VEMP的引出率均为100%(40/40)。Tap-hammer诱发的眼前庭诱发电位(Tap-oVEMP)的n1潜伏期、p1潜伏期、n1-p1波间期、振幅以及耳间不对称比分别为(9.80±2.51)ms、(13.90±3.26)ms、(4.09±1.43)ms、(16.43±9.61)μV及(22.68±17.35)%;Tap-hammer诱发前庭诱发电位(Tap-cVEMP)的p1潜伏期、n1潜伏期、p1-n1波间期、振幅及耳间不对称比分别为(13.26±2.07)ms、(21.84±2.89)ms、(8.58±2.10)ms、(457.65±274.94)μV及(20.42±13.46)%。与ACS-VEMP检测结果相比,Tap-VEMP的n1、p1潜伏期较短(P值均<0.05),而两种刺激方式的波间期、振幅和耳间不对称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ap-hammer激发系统可以在健康青年人中诱发出VEMP反应,该系统可以作为骨导VEMP检测的备选刺激方式。

  • 标签: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骨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BPPV)患者发作时及经复位治疗恢复后前庭诱发电位(VEMP)特点,探讨BPPV的发病机制与耳石器功能的关系。方法在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的单侧原发性BPPV患者37例,在BPPV发作时及复位治疗恢复后分别进行气导声刺激条件下的VEMP(cVEMP)和眼VEMP(oVEMP)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cVEMP和oVEMP异常率的差异。结果BPPV发作时,14例(37.84%)cVEMP 异常,22例(62.12%)oVEMP异常。复位治疗后,7例(18.92%)cVEMP 异常,12例(32.43%)oVEMP异常。复位后oVEMP及cVEMP的异常率均低于发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患者发作时耳石器功能异常可能是暂时的,经复位治疗恢复后,部分患者的耳石器功能可能恢复正常,提示耳石器及其传导通路的功能异常可能未参与原发性 BPPV的发病机制,而是BPPV发作的结果。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 简介:目的通过梅尼埃病患者前庭诱发电位(vestibularevokedmyogenicpotential,VEMP)在甘油试验前后的变化情况,了解本项检查在梅尼埃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明确诊断为梅尼埃病的10例患者进行甘油试验,比较甘油试验前后前庭诱发电位的变化。甘油试验VEMP观察时间段选择两点,服用甘油前及服用甘油后3小时的振幅变化作为指标。结果8例单侧梅尼埃病,其中5例振幅改善(2例振幅增加,3例振幅从无到有),3例甘油试验后VEMP的振幅变差。2例双侧梅尼埃病,1例甘油试验后VEMP振幅从无到有,1例VEMP振幅改善。结论梅尼埃病患者甘油试验后,VEMP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从无到有;②引出的振幅降低;③引出的振幅提高。甘油试验纯音听力检查结合VEMP的甘油试验有助于梅尼埃病的诊断。

  • 标签: 梅尼埃病 甘油 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
  • 简介:目的记录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前庭诱发电位(VEMP)参数,以便建立战斗机飞行员的正常值数据。方法40名现役健康战斗机飞行员作为受试者,采用短纯音双侧给声双侧进行了记录。记录40名健康飞行员VEMP的p13和n23波潜伏期、p13/n23波间幅度以及双侧幅度不对称比,以获得正常值数据。结果40名健康飞行员均记录到VEMP。p13波的潜伏期为(13.50±1.20)ms;n23波的潜伏期为(21.35±1.60)ms;p13/n23波间幅度为(169.70±38.50)μV;双侧幅度的不对称比(AR)为0.12±0.1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军事飞行员VEMP参数标准的常模,为促进VEMP在军事飞行员医学选拔鉴定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军事人员 前庭诱发肌性电位 球囊和椭圆囊/生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庭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临床表现,评估VM患者的脑干功能,为VM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试验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中医院的60例VM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51例,年龄21~77岁;同期选取4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32例,年龄25~75岁。分别进行BAEP检查,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BAEP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部分VM患者出现BAEP结果异常,异常率为46.67%(28/60),高于对照组的10.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28,P<0.05);研究组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83±0.24)ms、(4.18±0.25)ms、(6.02±0.35)ms,均长于对照组的(1.72±0.20)ms、(3.90±0.27)ms、(5.73±0.2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Ⅰ~Ⅲ波、Ⅲ~Ⅴ波、Ⅰ~Ⅴ波波间期分别为(2.21±0.22)ms、(1.94±0.11)ms、(4.07±0.33)ms,均长于对照组的(2.05±0.09)ms、(1.82±0.10)ms、(3.87±0.20)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VM患者,BAEP能够早期发现病变部位和程度,是一种有效的脑干功能检查评估方法,有助于VM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鉴别前庭周围眩晕和中枢眩晕的价值。方法对120例前庭系统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查,记录潜伏期(PL)、波峰间潜伏期(IPL)的数值,与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比较。结果BAEP异常者64例,异常率为53.3%,其中内耳型异常27例占42.2%,脑干型异常37例占57.8%,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内耳型异常者应考虑是前庭周围眩晕,脑干型异常者应考虑是前庭中枢眩晕,BAEP对鉴别前庭系统眩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前庭系统 眩晕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简介: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1.嗅觉障碍的诊断,应用嗅诱发电位检查嗅觉障碍比应用主观的嗅觉功能检查方法更灵敏[13,术后应用嗅诱发电位检查嗅觉水平

  • 标签: 嗅性 性诱发电位
  • 简介:颈椎关节错位或增生的骨赘直接压迫或刺激交感神经节椎动脉时,导致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反射地使大脑中枢的兴奋增高或影响到自主神经次高级中枢,下丘脑的功能而导致失眠。

  • 标签: 失眠 关节错位 针刀 穴位定义
  • 简介: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一般泛指头颅上半部,即眉毛以上至枕下部范围内的疼痛哇匿代除有”头痛”的记载外,还有“头风”、“脑风”等记载,实际上仍属头痛。

  • 标签: 颈源性头痛 诊断方法 保健知识 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前庭偏头痛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临床表现,针对前庭偏头痛患者的脑干功能进行判断,为患者的诊断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方案。方法:本次研究在进行实验设置时,选择实验时间段为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研究人员在该时段内将我院资料登记有效的前庭偏头痛患者共计100名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内院中接受健康体检的成人共计100名作为对照对象。研究人员在针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记录后,针对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诊断完成后,研究人员针对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内患者的各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明显更高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偏头痛的发生状况较为复杂,而在临床上针对前庭偏头痛患者进行病情诊断时,研究人员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应用于患者的病情评价中,能够有助于判断患者的个体状况,对于提高患者的诊疗准确度以及开展后续的治疗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诊断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刺激起止点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将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取常规的降压药进行治疗,该组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采用电针刺激起止点的方法来治疗,该组为观察组。这两组均以10天为一个疗程,比较两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和肩部的症状。结果两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血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患者的肩部的症状都有所缓解,但是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刺激起止点对高血压有较好且较稳定的治疗作用,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电针刺激 颈肌起止点 颈源性高血压
  • 简介:摘要脊柱相关疾病的血压异常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清楚,而其中颈椎病变造成的交感神经刺激应是公认的原因之一。认为是颈椎外伤、劳损、炎症、退变等原因,使椎间组织失稳或错位,或组织松弛、痉挛、炎症等诸多原因直接或间接刺激交感神经、颈内血管而引起血管舒缩中枢功能紊乱致中枢血压异常。

  • 标签: 血压异常 小关节错位 针刀 手法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筋膜触发点针灸治疗头痛的疗效。 方法:抽取本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间收治的头痛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双盲进行分组为对照组(n=50)、治疗组(n=50),对照组开展传统针灸治疗,治疗组开展筋膜触发点针灸治疗,组间比较其治疗总有效率、疾病复发率、疼痛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74.00%,随访1年时疾病复发率60.00%低于对照组80.00%,且治疗后各阶段VAS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筋膜触发点针灸治疗头痛,可提升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效果显著。

  • 标签: 肌筋膜触发点针灸 颈源性头痛 疗效 复发率 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