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颅脑创伤后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62名轻度或中度脑外伤患者(GCS评分≥9分),被纳入研究,这些患者在受伤早期均无需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伤后均行CT检查,且伤后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并通过公式ABC/2计算血肿体积。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颅CT及受伤早期的血液检查结果,并与血肿进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名患者血肿明显进展(体积增加>30%),单因素分析显示高水平的白细胞计数、血糖、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及低水平的纤维蛋白原含量与血肿进展相关,其中多因素分析显示低水平的纤维蛋白原与血肿进展显著相关。结论纤维蛋白原含量处于低水平的脑外伤患者早期更易发生血肿进展。因此这些患者需要严密监测,同时,对于这些患者的手术可在出现病情变化前即可进行。

  • 标签: 颅脑创伤 血肿进展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 2017年接诊的颅脑创伤患者临床特点,为制定规范化颅脑创伤治疗方案以及为相关部门提供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颅脑外伤病房 2017年接诊的 2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性别构成、年龄、事故性质、入院距受伤时间、受伤时间段、受伤月份、职业、 GCS评分、手术情况、出院情况、头部损伤情况、身体其他部位合并伤情况以及住院期间平均费用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对我院 2017年颅脑创伤患者回顾分析表明,所有就诊患者中,男性患者为主,占 77.24%;最主要的致伤原因仍为车祸,占 42.76%; 16- 55岁为高危人群,占 72.76%;所有就诊患者以急性颅脑损伤为主,占 69.66%;受伤高峰时间段为两个: 9~12时和 17~22时,受伤高峰月份为 12月份和 1月份;受伤高危人群为农民,其次为司机和工人;所有就诊患者以轻型颅脑损伤为主,占 63.45%;所有就诊患者以闭合性颅脑损伤为主,占 70.69%;出院患者中 GOS评分为 5分者占所有患者 85.86%,死亡患者占 5.52%,住院期间平均费用大致随患者颅脑创伤严重程度而增加,轻型颅脑损伤和中型以及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最高,为 13.04%。结论 针对颅脑创伤疾病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我们应当制定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并建议相关部门提供预防措施,以此降低颅脑创伤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 标签: 颅脑创伤 流行病学 数据库 诊断 规范化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创伤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比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创伤严重、并发症多、患者预后差的特点,成为一个全球性关注的健康问题。随着我国近年来建筑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增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创伤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重型创伤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患者即使幸存,也可能由于创伤存在比较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心理上的问题等,导致患者的预后较差,寿命明显缩短,死亡风险也较普通人群高,而且还面临着治疗后长期的护理和康复等问题,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均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对重型创伤颅脑损伤的治疗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上选择合理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重型 治疗 预后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了对于不同病程的创伤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急救治疗的效果,分析治疗后病人的运动机能恢复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方法: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我院于 2016.01-2017.12之间收录的各种创伤颅脑损伤病人 40名,对这些病人的治疗过程以及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按照病人治疗后康复的时间,将病人分成 5个小组,包括小于三个月、三个月到六个月、六个月到一年、一年到两年、两年以上。对这些病人进行一定的急救措施,急救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救、及脑外科专科急救,具体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护脑部避免剧烈震荡,冰袋外敷,吸氧,开放静脉通道,应用甘露醇等急救药物,以及手术急救等措施。对比在收治前没有经过规范急救(这些患者绝大部分是患者家属自行送到医院就诊)和经过规范急救一周之后的病人 ADL评分以及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情况。结果:在经过急救的一个星期,各组病人的 ADL评分都有提高,并且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能力等都恢复情况较好。结论:对不同病程创伤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及时的急救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促进病人快速康复,对该疾病治疗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不同病程 创伤性颅脑损伤 急救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创伤致精神障碍的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4例颅脑创伤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以双盲法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各42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综合组采取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综合组BPRS评分低于常规组,且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采取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颅脑创伤致精神障碍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应用。

  • 标签: 早期干预 综合治疗 颅脑创伤致精神障碍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牛磺酸对急性重型颅脑创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小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和牛磺酸转运体(taurinetransporter,TauT)表达的影响探讨牛磺酸对颅脑机械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BALB/C小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创伤组(TBI组)、牛磺酸治疗组(Tau组),每组6只。采用液压打击法在小鼠左侧大脑半球制作TBI模型,Sham组只在相同位置开骨窗,不予打击。Sham组、Tau组造模后立刻尾静脉注射牛磺酸(10mg/kg),TBI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脑创伤后24、48h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伤侧海马TauT和GFAP蛋白表达。【结果】(1)TBI组在脑损伤后24h较Sham组伤侧海马TauT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TBI组相比,Tau组小鼠TauT表达明显增加(P〈0.01)。伤后48h,TBI组较Sham组伤侧海马TauT表达下降更加明显(P〈0.01),Tau组较TBI组表达上升趋势显著(P〈0.01)。(2)伤后24h,与Sham组相比,TBI组小鼠GFAP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TBI组相比,Tau组小鼠GFAP表达无显著差异(P=0.198)。伤后48h,TBI组较Sham组小鼠伤侧GFAP增加趋势更加明显(P〈0.01);与TBI组相比,Tau组小鼠GFAP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牛磺酸通过上调急性重型脑损伤小鼠脑部海马区牛磺酸转运体、抑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发挥其对神经组织创伤的治疗作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牛磺酸 牛磺酸转运体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麻醉处理应用于急性创伤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将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所收治的急性创伤颅脑损伤患者90例,分别分为90例患者为一组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气管插管及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麻醉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及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分别是75.6%和93.3%,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4.4%和4.4%,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在进行创伤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治疗中实施临床麻醉处理,有助于提高临床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 临床麻醉 处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创伤颅脑损伤治疗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创伤颅脑损伤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设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43例。予以参照组常规方法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研究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观察经不同方法护理取得的效果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创伤颅脑损伤治疗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能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早期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医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重性颅脑创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A组32例,B组28例。A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B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办法进行护理。结果A组总满意率为93.75%高于B组的总满意率67.86%,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应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重创颅脑创伤 围术期 优质护理模式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外伤的救治中有着重要地位,其疗效一直存在争议。去骨瓣减压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疗效得到了肯定,《重型颅脑创伤治疗指南(第四版)》首次ⅡA级证据推荐。本文对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及疗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颅脑创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的160例颅脑创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而后将其分为对照组(保守治疗)与研究组(手术治疗)各80例,评判标准恢复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可提高颅脑创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恢复良好率,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

  • 标签: 颅脑创伤术 迟发硬膜外血肿 并发症发生率 恢复良好率
  • 简介:摘要创伤外科中,创伤颅脑损伤属于常见的一种,具有较高病死率、致残率,且患者预后普遍较差。精神障碍属于创伤颅脑损伤并发症的一种,对患者恢复效果造成影响的同时还会给护理带来不便。本研究主要针对创伤颅脑损伤相关因素和精神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以此来为其早期治疗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相关因素 精神障碍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创伤颅脑损伤中出现的脑疝病人的诊疗过程中使用颅压监测的有效价值。方法收集创伤颅脑损伤导致脑疝的病人50例,纳入研究对象,选择颅压监护治疗的25例作为研究组,放弃颅压监护治疗的25例作为对照组。通过两组各项数据对比总结颅压监护仪对我们治疗脑疝病人的意义和作用。结果研究组使用脱水剂的时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GOS评分和后期生存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监测在脑疝病人的治疗中能减少脱水剂的时长用量,对提高后期病人生存质量有很大帮助。

  • 标签: 脑疝 颅压监测 创伤性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创伤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低钠血症发生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在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选取我院中治疗的创伤颅脑损伤的患者100例,通过发生低钠血症的患者,研究发生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统计发现,有33例患者发生低钠血症,低钠血症的发病率为33.00%。比较脑室出血,不同年龄,颅脑损伤的程度,颅底骨折,脑水肿,呋塞米应用的情况中低血钠症发生率,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根据回归分析发现,脑室出血,年龄,颅脑损伤的程度,颅底骨折,脑水肿,呋塞米应用的情况是低血钠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患者发生创伤颅脑损伤后,需要根据患者的脑室出血,年龄,颅脑损伤的程度,颅底骨折,脑水肿,呋塞米应用的情况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从而减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伤后低钠血症 发生现状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64排CT定时复查在创伤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本院接受治疗的437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纳入对象,将其分为计划组和非计划组,计划性组220例,非计划组217例,两组均给予64排定时复查,计划组在首次检查后24h、3d、5d和7d进行复查。而非计划组则在出院前1d进行复查。比较两组首次检查结果及住院天数、出院GCS评分、神经外科干预情况。结果计划组和非计划组首次检查结果、住院天数,出院GCS评分及神经外科干预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创伤颅脑损伤患者首次检查后,密切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可无需行64排CT复查。关键词64排CT;定时复查;颅脑损伤创伤颅脑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据数据表明,轻型颅脑损伤在颅脑损伤中占比较高,且会随病情加重逐渐成为颅脑损伤,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导致颅脑损伤最为重要的因素是脑挫裂伤,对患者行CT复查可有助于进展性损伤的发现,并采取早期诊治,促进预后1。本次对创伤颅脑损伤患者给予64排CT定时复查的临床价值予以研究,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本院接受治疗的437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纳入对象,将其分为计划组和非计划组,计划性组220例,非计划组217例。计划组男性120例,女性100例,年龄区间为20~65岁,平均年龄则为(46.42±5.78)岁;非计划组男性110例,女性107例,年龄区间为21~64岁,平均年龄则为(46.58±5.69)岁。对比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1.2方法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机(型号Brilliance)对全部患者进行复查,计划组复查时间为首次检查后24h、3d、5d和7d,非计划组复查时间为出院前1d,若检测中出现阳性,以CT影响特点为主进行计分。而刚入院时为阴性,应在1天内再次检查,若检查后再次为阴性,需在2~3天内检查。针对于颅内压损伤比较严重且极速升高者行降压药物治疗,而对于感染且外伤者,行抗生素药物治疗。1.3观察指标对两组年龄、GCS评分、性别、首次检查时间及结果予以收集,并对其住院天数、神经外科干预例数、出院GCS评分及首次检查次数进行统计。神经外科干预主要包括脑室外引流、去颅骨骨瓣减压、开颅血肿清除。而在治疗中,若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恶化,需由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及以上予以病情评估,同时应由两名及以上职称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神经外科干预治疗。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行t检验,计数行卡方检验,检验标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首次检查结果经检查后,计划组220例患者中56例(25.45%)硬膜下血肿,74例(33.64%)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21.82%)硬膜外血肿及53例(24.09%)颅骨骨折合并颅内出血;非计划组217例患者中48例(22.12%)硬膜下血肿,69例(31.80%)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19.35%)硬膜外血肿及50例(23.04%)颅骨骨折合并颅内出血,两组比较结果依次为(x2=0.306,P=0.580)、(x2=0.077,P=0.782)、(x2=0.187,P=0.666)、(x2=0.031,P=0.861)。2.2两组治疗期间情况对比计划组220例患者,住院天数为(9.31±1.18)d,神经外科干预患者31例(14.09%),出院GCS评分为(13.5±1.5)分;非计划组217例患者,住院天数为(9.46±1.15)d,神经外科干预患者27例(12.44%),出院GCS评分为(13.4±1.6)分,两组比较结果依次为(t=1.346,P=0.179)、(x2=0.118,P=0.731)、(t=0.674,P=0.501)。3讨论颅脑损伤是一种外伤,据颅脑解剖部位可分为脑损伤、颅骨损伤和头皮损伤,而头皮损伤则包括头皮撕裂脱伤、头皮血肿;颅骨损伤包括凹陷性骨折和颅底骨折,脑损伤则包括脑干损伤、脑挫裂伤等。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患者若不及时治疗,易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随着CT技术的应用与发展,CT已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复查,并取得一定效果。尤其是针对于轻型、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计划性64排CT复查可提前发现颅脑损伤,有利于提高抢救率。对脑损伤患者行计划和非计划复查,其主要目的是针对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恶化等情况可有效发现颅脑损伤,以提前行相应神经外科干预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以有效提高抢救率。据数据表明,多次64排CT检查因需长期搬运患者会对其带来不安全因素,同时不必要的复查,既影响工作效率,又浪费卫生资源,而且长期CT复查易导致放射性损伤2。本次结果显示,给予颅脑损伤患者计划性和非计划性64排CT复查,首次检查结果、住院天数,出院GCS评分及神经外科干预情况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对创伤颅脑损伤患者首次检查后,若密切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可无需行64排CT复查。参考文献1胡强.64排螺旋CT在创伤颅脑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医疗装备,2016,29(13)14-15.2金鹏,侯小山,蒋文庆,等.颅脑损伤术后复查CT对改善预后价值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2)3193-3195.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创伤颅脑损伤预后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重型创伤颅脑损伤患者,例数6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后分析治疗效果以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60例重型创伤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1.67%,其中发生1例,所占比1.67%、未发生59例,所占比98.33%。60例重型创伤颅脑损伤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其中显效患者47例,所占比78.33%;有效患者12例,所占比20.00%;无效患者1例,所占比1.67%)。结论通过对重型创伤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后,取得显著的效果,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 标签: 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 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 预后 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