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nvestigator®DIPplex系统中30个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位点在福建畲族群体的遗传多态及其在福建畲族群体的遗传学应用。方法应用Investigator®DIPplex系统对200名福建地区畲族健康无关个体进行30个InDel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型,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群体遗传学参数,并与国内外其他群体进行比较。结果经Bonferroni校正,30个InDel位点在福建畲族群体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各位点杂合度为0.45~0.82,多态信息含量为0.2~0.37,个体识别力为0.385~0.645。30个InDel位点的累积个体识别率为0.999 999 999 996 8,三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86 245 8,二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54 322 5。福建畲族群体InDel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华东汉族、西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4个国内群体相比,分别在3个、8个、6个、6个位点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波兰、美国、德国、非洲等4个国外群体相比,分别在19个、13个、13个、11个位点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nvestigator®DIPplex系统中的30个InDel位点在福建畲族群体分布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态,可独立应用于福建畲族个体识别的遗传学研究。

  • 标签: 插入/缺失多态性 福建畲族群体 遗传多态性 群体遗传学
  • 简介:摘要ABCG2是一种尿酸转运蛋白,与其他转运体相比,ABCG2基因变异种类较多,其基因突变与高血尿酸水平以及痛风相关,因此对于ABCG2基因多态的功能研究众多,其功能障碍主要损害尿酸转运功能,使血尿酸水平升高,从而导致痛风发作。近年研究发现,ABCG2具有3种常见变异体及大量稀有变异体,其中Q141K、Q126X影响痛风发生;V12M具有痛风保护作用;大多稀有变异体则因其质膜定位不足或无尿酸转运功能而不参与痛风的发生。同时,Q141K也被证实参与痛风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 标签: 痛风 ABCG2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与LIPC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的相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CNV患者221例作为CNV组,43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受试者空腹外周血各5 ml,抗凝后提取外周血DNA,对LIPC基因的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分别进行PCR扩增,纯化后使用单碱基延伸法(SNaPshot)对以上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LIPC基因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HWE)检测;比较CNV组与正常对照组3个位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LIPC基因3个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在总样本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达到遗传平衡(P>0.05)。CNV组LIPC基因SNP位点rs10468017 TT基因型、rs920915 CC基因型和rs2070895 AA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62%、5.43%和12.22%,正常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6%、5.58%和14.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NV组和正常对照组LIPC基因SNP位点rs10468017最小等位基因(T)频率分别为18.1%和17.2%,rs90915最小等位基因(C)频率分别为21.7%和23.1%,rs2070895最小等位基因(A)频率分别为33.7%和3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NV组和正常对照组LIPC基因3个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的优势比(OR)值[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1.06(0.79~1.44)、0.92(0.70~1.21)和0.80(0.63~1.02)。结论本研究样本范围内未发现LIPC基因3个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与汕头地区汉族人群CNV的相关

  • 标签: LIPC基因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单核苷酸多态性 rs10468017 rs920915 rs2070895 关联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SR)基因多态与噪声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7月采用1∶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河南省某钢铁厂的6 297名接触噪声作业工人为队列研究人群中,筛选接触噪声工龄≥3年、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平均听阈≥40 dB的研究对象选择为听力损失组;并按照同性别、同工种、年龄相差≤5岁,接触噪声工龄相差≤2年,听力测试中任一耳语频(500、1 000、2 000 Hz)的任一频段听阈≤25 dB的匹配标准选择为对照组,筛选出听力损失组和对照组各276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和作业场所噪声测量。采用中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TM法)对研究对象的GSR基因的3个核苷酸位点的多态进行检测,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NIHL的关系,及调整协变量后不同多态位点与NIHL发生风险的关系;以不同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分层后,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位点与NIHL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0.28±8.00)岁,接噪工龄为(18.71±8.92)年,研究对象接触噪声水平为80.05~93.35 dB(A),CNE为86.83~107.92 dB(A)·年。与对照组比较,听力损失组、CNE、饮酒和噪声接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接噪工龄、吸烟、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和双耳语频平均听阈水平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吸烟、饮酒、高血压等因素后,在共显性模型下,与携带GG基因型比较,携带rs1002149 GT、rs2251780 GA基因型患NIHL的风险更高(OR=1.558,95%CI:1.028~2.361;OR=1.550,95%CI:1.020~2.355,P<0.05);与携带TT/GT基因型比较,携带rs1002149TT基因型患NIHL的风险更高(OR=1.494,95%CI:1.002~2.228,P<0.05);rs3779647位点基因型与患NIHL风险无关(P>0.05)。在LAeq,8 h>85 dB(A)分层下,与携带GG基因型相比,携带rs1002149 GT基因型、rs2251780 GT基因型发生NIHL风险更高(OR=1.801,95%CI:1.093~2.967;OR=1.720,95%CI:1.050~2.817,P<0.05)。对rs1002149和rs2251780两个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未发现与NIHL的易感性有关(P>0.05)。结论GSR基因多态可能与NIHL发生的易感性有关。

  • 标签: 听力损失,噪声 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 易感性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 IMPDH基因多态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联研究。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9年 8月来我院接受检查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198例,作为实验组。另外,调取健康体检者 198例,作为正常体检组。所调取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年龄在 18-75岁,平均年龄为( 54.12±2.34岁),男性 90例,女性 108;正常体检组年龄在 18-74岁,平均年龄( 53.98±0.83岁),男性 91例,女性 107。所有入选对象均接受 IMPDH基因检测。结果:实验组基因突变类型错义突变( 190例, 95.95%)、无义突变( 4例, 2.02%)、缺失突变( 4例, 2.02%)与对照组基因突变类型 0例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基因突变的病因情况来看,职业、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P<0.05),性别变量无明显差异。基因突变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存在显著相关,其中 r值结果显示,职业与基因突变存在极强相关( r=0.952、 r=969), P< 0.01,统计学有意义。基因突变与文化程度存在强相关( r=0.804), P< 0.01,统计学有意义。结论: IMPDH基因多态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存在一定的关联,视网膜色素变性诊断中,应尽可能的考虑 IMPDH基因多态,从而更好的为该类疾病的卫生防疫提供依据。

  • 标签: IMPDH基因多态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 关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9194A/G位点多态与肺癌相关,及其是否与吸烟因素相关。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33例肺癌患者为肺癌组及1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对外周血基因组中survivin基因9194A/G位点多态的定性分析,并按照吸烟程度进行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survivin基因9194A/G位点基因型频率9194AA、9194AG、9194GG在对照组和肺癌组分别是61.33%、33.33%、5.33%和64.66%、30.83%、4.5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8,P=0.836)。在不同吸烟情况下,肺癌组survivin基因9194A/G位点构成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survivin基因9194A/G位点多态可能与肺癌的发生无关。吸烟与9194A/G位点多态无明显关联

  • 标签: 肺肿瘤 吸烟 基因多态性 survivin
  • 简介:摘要金属硫蛋白(MT)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可结合多种金属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MT具有4种亚型(MT-1、MT-2、MT-3和MT-4)共11种功能异构体,但其确切的生理功能尚不明了。MT可能具有维持微量元素的代谢和稳态、重金属解毒和拮抗氧化应激等作用。同时,MT基因及其多态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肿瘤、神经变性以及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而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由于MT基因的多态可影响其蛋白表达及功能,对MT基因多态与病理学过程的关联作一综述,为探讨MT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金属硫蛋白 基因多态性 病理生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钾离子通道4(potassium channel 4,KCNQ4)基因多态在不同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或不同接噪工龄状况下与噪声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间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7月采用1∶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在河南省某钢铁厂噪声暴露队列研究人群中选择有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平均听阈≥40 dB者为听力损失组,纯音听力测试任一耳语频(500、1 000、2 000 Hz)的任一频段听阈均≤25 dB,且纯音听力测试高频平均听阈<35dB者作为对照组,听力损失组和对照组各286例。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基本信息调查,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和作业场所噪声测量,采用中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TM法)检测KCNQ4基因3个SNP(rs4660468,rs4660470和rs34287852位点)。检验对照组人群的哈温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应用COX回归方法分析基因单个位点与NIHL易感性间的关系以及随着CNE和接噪工龄的改变,不同基因型个体发生NIHL的风险大小。结果本次研究对象男性274人,女性12人,年龄、性别、饮酒、接噪工龄、CNE、高血压患病情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均值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了协变量年龄、接噪工龄、噪声暴露水平、吸烟、饮酒和高血压后,发现CNE≤96 dB(A)·年分层下,在共显性模型TA/TT下,rs4660470位点携带T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NIHL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个体的2.197倍(95%CI:1.032~4.677,P<0.05);96<CNE≤100 dB(A)·年分层下,在显性模型TA+AA/TT下,携带TA+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NIHL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个体2.467倍(95%CI:1.025~5.934,P<0.05)。随着接噪工龄的延长,rs4660470位点携带TA基因型的个体患NIHL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个体的1.461倍(95%CI:1.061~2.011,P<0.05);携带TA和AA基因型的个体患NIHL的风险高于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HR=1.415,95%CI:1.039~1.927,P<0.05),且携带TA和/或AA基因型的个体出现NIHL的时间早于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结论KCNQ4基因的rs4660470位点突变型等位基因A可能是NIHL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CNE≤100 dB(A)·年或接噪工龄延长可能会进一步增加NIHL易感性的风险。

  • 标签: 听力损失,噪声 钾离子通道4 噪声性听力损失 基因多态性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噪声作业工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P1基因的rs1695和rs659125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噪声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7月,采用1:2匹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某钢铁厂于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完成随访并完成两次以上健康检查和听力测定的6 297名接触噪声作业工人为队列研究的源人群,在该队列中筛选纯音听力测试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者292例作为听力损失组;并按照同性别、同工种、年龄相差<5岁,接触噪声工龄相差≤2年的标准匹配,选择纯音听力测试双耳高频平均听阈<35 dB,且任一耳语频的任一频段听阈均≤25 dB,58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通量SNP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TM)法检测GSTP1基因的rs1695和rs6591256位点的多态,检验对照组人群的哈迪一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基因单个位点SNP与NIHL易感性的关系。结果各工种接触噪声的LAeq,8 h范围为80.2~98.8 dB(A)。rs1695位点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NIHL的风险是携带A等位基因的1.291倍(95%CI:1.042~1.598,P<0.05),rs6591256位点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NIHL的风险是携带A等位基因的1.390倍(95%CI:1.119~1.728,P<0.05),携带AG+GG基因型的个体发生NIHL的风险是携带AA基因型个体的1.437倍(95%CI:1.057~1.952,P<0.05)。随着接噪工龄的延长,与rs6591256位点携带AA基因型个体比较,携带AG+GG基因型的个体患NIHL的风险高(HR=1.273,95%CI:1.002~1.616,P<0.05)。结论GSTP1基因rs1695和rs6591256位点的等位基因G可能是发生NIHL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听力损失,噪声 易感性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谷胱甘肽太硫转移酶P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lutathione peroxidase 1,GPX1)基因多态与噪声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间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5月,采用1∶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噪声暴露队列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40 dB者为听力损失组,纯音听力测试任一耳语频(500、1 000、2 000 Hz)的任一频段听阈场≤25 dB,且纯音听力测试高频平均听阈<35 dB者为对照组,听力损失组和对照组各392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基本信息调查,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和作业现场噪声测量。采用中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TM法)检测GPX1基因的2个单核苷酸位点的多态。检验对照组人群的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NIHL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包括375名男性和17名女性,其中病例组平均年龄(40.9±8.2)岁,平均工龄(19.4±9.1)年,双耳高频平均听阈位移范围(51.3±8.9)dB;对照组平均年龄(40.3±8.2)岁,平均工龄(18.8±8.9)年,双耳高频平均听阈位移(12.5±10.2)dB,GPX1单核苷酸位点在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调整研究样本吸烟因素后,发现rs1987628位点在共显性、显性遗传模型下与NIHL发生风险有关(P<0.05);与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听力损失组GA基因型携带者的NIHL的危险度显著升高,OR值为1.803(95%CI 1.215~2.676,P=0.003);GA+AA基因型携带者的NIHL的危险度显著升高,OR值为1.762(95%CI 1.197~2.593,P=0.004)。rs3448单核苷酸位点的基因型与NIHL危险度无相关(P>0.05)。结论GPX1基因多态可能是NIHL的遗传易感性因素。

  • 标签: 听力损失,噪声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基因 噪声性听力损失 单核苷酸多态性 易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职业噪声暴露人群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2基因4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噪声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4月采用1∶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2006年~2015年间建立的河南省某钢铁厂6 297名噪声暴露队列研究人群中筛选接触噪声工龄≥3年、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平均听阈≥40 dB者作为听力损失组;并按照同性别、同工种、年龄相差≤5岁,接触噪声工龄相差≤2年且任一耳语频(500、1 000、2 000 Hz)的任一频段听阈场≤25 dB,且纯音听力测试高频平均听阈<35 dB者作为对照组,听力损失组和对照组各286人。调查研究对象一般体格检查和基本信息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和作业现场噪声测量。采用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TM)法检测PON2基因的4个SNP分型。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单个SNP与NIHL之间的关系。结果听力损失组平均年龄(40.5±8.0)岁,平均工龄(18.9±9.1)年,双耳高频平均听阈位移(hearing threshold level,HTL)(51.9±9.0)dB,噪声暴露强度范围80.2~93.9 dB(A),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范围86.7~108.4 dB(A)·年;对照组平均年龄(39.8±8.1)岁,平均工龄(18.3±8.8)年,双耳HTL(11.7±10.7)dB,噪声暴露强度范围80.1~93.9 dB(A),CNE范围87.9~107.9 dB(A)·年。吸烟在听力损失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92 dB的高噪声暴露强度下,rs7785846(CT+TT)基因型是发生职业噪声聋的危险因素,是野生纯合型(CC)的2.74倍(95%CI: 1.09~6.89,P<0.05)。结论PON2基因的rs7785846(CT+TT)基因型携带者在高噪声强度的暴露下听力更易受损伤。

  • 标签: 听力损失,噪声 易感性 对氧磷酶2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C3435T基因多态的变化。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1周的阿司匹林治疗(用药规律),按照血栓弹力图(TEG)检查结果对阿司匹林敏感性进行评估,并分成敏感组、抵抗组,其中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低于50%纳入抵抗组,AA抑制率超过50%(包含50%)纳入敏感组。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技术(PCR-RFLP)与直接测序法分析患者C3435T基因频率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经logistic回归模型对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180例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者41例(22.78%),阿司匹林敏感者139例(77.22%)。抵抗组C3435T基因CC型占比为19.51%,显著低于敏感组的34.53%;抵抗组TT型占比为39.02%,显著高于敏感组的17.9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抵抗组C等位基因频率占比为39.02%,显著低于敏感组的58.27%;抵抗组T等位基因频率占比为60.98%,显著高于敏感组的41.7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24 kg/m2、高血糖、C3435T基因的TT分型、C3435T的T等位基因频率均是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均P<0.05),而C3435T基因的CC分型是预防阿司匹林抵抗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AR者的C3435T基因TT分型较敏感者明显增多,其等位基因频率以T等位基因频率为主,且C3435T基因的TT分型、T等位基因频率与患者AR发生密切相关,而CC分型能降低抵抗率。

  • 标签: 脑梗死 阿司匹林抵抗 C3435T基因多态性 等位基因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组染色体多态在年龄、性别上的分布情况及对生长发育、生殖的影响和相应的临床效应。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送检郑州金域临床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的13 500例外周血标本进行培养、染色体制备及分析,从中筛选出90例D组染色体多态标本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在90例D组多态标本中,共检出6种核型,其中pstk+49例,占54.44%;ps-14例,占15.56%;ps+13例,占14.44%;cenh+8例,占8.89%;inv4例,占4.44%;pss2例,占2.22%。在D组多态临床效应中不孕不育45例,占50%,其次为发育异常30例,占33.33%。D组多态的人群分布中女性略高于男性,年龄分布以21~30岁为主,共45例,占比50%,其次为0~10岁,29例,占32.22%。结论在90例D组多态标本中,共检出6种核型,以pstk+最多见,其次从高到低依次为ps-、ps+、cenh+、inv、pss;其临床表现多样,以不孕不育为主,其次为发育异常;人群分布女性略高于男性,年龄分布以21~30岁为主,其次为0~10岁。

  • 标签: D组染色体 多态性 随体 随体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MTval158met基因多态给产妇分娩镇痛带来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纳入的方式选择我院于2019.01-2020.01期间所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100例产妇实施基因分型,按照基因分型分为A组(A/A型)和B组(G/G)。对比两组患者在分娩镇痛后10分钟(T1)、30分钟(T2)、胎儿娩出后(T3)、胎盘娩出后(T4)四个阶段VAS评分。结果:A组产妇疼痛评分在各个阶段均高于B组,P<0.05结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 COMTval158met 基因多态对产妇生产前焦虑情绪所产生的影响。 方法: 随机纳入我院所接收的 100 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在 2019.01-2020.01 ,按照基因分型分为 A 组( A/A 型)和 B 组( G/G 型)。对两组产妇实施产前焦虑评分检测,分析基因多态给产妇焦虑情绪带来的影响。 结果: A 组产妇产前焦虑评分显著高于 B 组, P<0.05 。 结论: A/A 型产妇焦虑情绪更为严重,应注重对该类产妇实施产前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缓解产妇焦虑情绪。

  • 标签: COMTval158met基因多态性 产前焦虑 影响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究染色体多态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选择 2013年 8月 -2017年 8月我院收治的 500对夫妇( 1000例)复发性流产者为研究对象,另取健康的 500例夫妇为对照组,开展染色体检查,分析其和复发性流产发生关系。结果:在 RSA组内,男性染色体多态检出率明显比女性高,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P< 0.05.对照组性别间无明显差异, P> 0.05.和正常对照组相比, RSA组的 Yqh-、 Yqh+、 16qh+、 9qh+、 D/G、 1qh+以及 inv(9)核型分布数量明显较多, P< 0.05.结论:复发性流产者存在染色体多态特征,其和疾病发生存在相关,在病因分析时,应重视染色体多态作用。

  • 标签: 染色体 多态性 核型分析 复发性流产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通过对环氧化酶 -2( Cyclooxygenase-2,COX-2)基因启动子多态与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的关联分析,阐明 PD患者常见的基因型,为 PD诊断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探索 PD诊断与治疗的新方法。方法:通过应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 68例 PD患者及 6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的空腹静脉血并提取 DNA样本 ,分别使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限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法 (PCR-RFLP)和 PCR-TaqMan探针检测法测定和分析 COX-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的基因分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 GIGYF2基因 rs532658514位点 GG基因型和 rs1190036525位点 AC基因型与帕金森病发生有显著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载脂蛋白E(ApoE)是一种多态蛋白,常见的遗传等位基因包括ApoEε2、ApoEε3、ApoEε4。ApoE参与脂蛋白的转化与代谢过程,与脂代谢紊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AS)、阿尔茨海默病及脑卒中的危险密切相关。ApoE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其中ApoEε4等位基因具有较强的促炎作用,而脂代谢紊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阿尔茨海默病及脑卒中的发生、持续与氧化应激与炎症密切相关。炎症是上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本文对近年来ApoE基因多态与炎症的相关作一综述,以期为以后ApoE基因多态与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解和帮助。

  • 标签: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炎症 心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多态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方法根据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方案,对四川省8个社区≥40岁且居住时间大于6个月的居民进行筛查。采用颈动脉超声对筛查出的2 377名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类型进行评估,同时对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的10个基因19个位点多态进行检测。通过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分析这19个基因位点间的交互作用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在2 377名脑卒中高危人群中,852名(35.8%)发现有颈动脉斑块,其中454名(53.3%)为稳定斑块,398名(46.7%)为易损斑块。单因素分析发现,PPARArs4253655(OR=1.01,95%CI 1.03~1.82),HABP2rs7923349(OR=1.18,95%CI 1.06~3.11)和IL1Ars1609682(OR=1.09,95%CI 1.03~2.87)与颈动脉斑块相关(均P<0.05);NOS2Ars2297518(OR=1.05,95%CI 1.02~2.64)和PPARArs4253655(OR=1.00,95%CI 1.01~1.74)与易损斑块相关。GMDR分析发现,HABP2rs7923349、ITGA2rs1991013、IL1Ars1609682和NOS2Ars8081248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调整协变量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型后发现,这4个基因位点高风险交互基因型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独立相关(OR=2.81,95%CI 1.32~7.49,P=0.005)。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高。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位点HABP2rs7923349、ITGA2rs1991013、IL1Ars1609682和NOS2Ars8081248多态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相关。

  • 标签: 卒中 高危 炎症 颈动脉斑块 易损斑块 基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