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方法抽取我科自2014年的8月~2017年的1月所诊治的95例脑血栓患者,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施治,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治疗后的IMT值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更加明显且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能起到非常满意的效果,能帮助患者调节血脂,促进其神经功能改善,保障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 标签: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在脑血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总结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患者72例,并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35例),即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37例),即实验组,观察以上两种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并比较。结果辛伐他汀组患者的基本痊愈率为64.2%,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均高于阿司匹林组的基本痊愈率22.9%和总有效率70.6%;并且同时治疗12个月后,辛伐他汀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IMT低于阿司匹林组,组间差异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治疗脑血栓有明显的疗效,可以有效地延缓动脉的粥样硬化,降血脂,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辛伐他汀 脑血栓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血栓弹力图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的监测方法以及监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100例,总结患者在入院时和接受治疗之后的血栓弹力图指标,分析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血栓弹力图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R时间以及K时间显著延长,G值、α角以及MA值显著减小,CI值显著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和R时间以及K时间表现为负正相关性,和G值、α角、MA值、CI值表现为负相关性。结论临床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普遍具有高凝倾向,血栓弹力图可以有效监测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对于准确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存在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栓弹力图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30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时间选自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患者进行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66.67%,有效率为26.67%,无效率为6.6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0%,显效率为26.67%,有效率为33.33%,无效率为40%,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呕吐,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患者出现3例呕吐,3例腹泻,2例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33%,经对比看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脑血栓对患者病情的缓解和康复有明显效果,能够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脑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7月收治的86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行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行阿司匹林血栓治疗,比较两组动脉斑块变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脂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斑块面积(1.23±0.25)c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43±0.10)mm、NIHSS评分(12.28±2.92)分以及Barthel指数(44.23±4.10)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77±0.40)cm~2、(0.76±0.18)mm、(18.13±3.59)分及(35.51±3.4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07、10.509、8.290、10.620,均P〈0.05)。结论以脑血栓患者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改善动脉斑块与神经功能缺损,降低体内血脂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脑血栓 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前景较好。临床应用时,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进行用药,权衡应用的利弊,合理应用其他药物或非药物预防措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阿司匹林 心脑血管疾病 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使用双嘧达莫与阿司匹林肠溶片共同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2016年1月至11月所收治的脑血栓患者中按照盲选原则选取100例,划分为观察组50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对照组50例,则仅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本次治疗中总有效率为92.00%(46/50),由显效26例,有效20例组成,而对照组仅为80.00%(40/50),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浓度两项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方面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照双嘧达莫与阿司匹林肠溶片共同治疗的方式对脑血栓患者实施治疗,可有效保证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血流情况。

  • 标签: 阿司匹林肠溶片 双嘧达莫 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疗效及对神经功缺损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以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义;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NIHSS评分与对照组明显改善,且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48/50)与对照组84.0%(42/5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结论脑血栓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疗效显著,且对其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作用显著,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脑血栓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神经功能缺损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为脑血栓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收治治疗的120例脑血栓患者按照治疗方案随机分为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的实验组以及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的对照组,每组60例。对比两组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检查情况。结果实验组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指标经计算,P<0.05。结论相对于单一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脑血栓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阿司匹林肠溶片 双嘧达莫 不良反应 脑血栓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为脑血栓患者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2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住院治疗的100例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每组50例。参照组采取阿司匹林血栓治疗,实验组采取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情况。结果组间颈动脉斑块指标以及治疗效果对比,实验组均优于参照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单一阿司匹林治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更利于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改善情况,保证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脑血栓 颈动脉斑块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治疗脑血栓的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4人,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颈动脉斑块的改善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可以发现试验组的92.59%,明显优于对照组74.07%(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血栓疗效确切,不仅能有效缩小动脉斑块,且不良反应小,预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他汀类 脑血栓 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匹伐他丁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脑血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根据入组患者的脑血栓症状给予相关常规治疗,此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阿司匹林+匹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随访半年,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差异,采用酶法、肝素-MnCl2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通过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IMT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缩小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降低了血脂,减轻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匹伐他汀 阿司匹林 脑血栓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双嘧达莫的有效性。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单独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的38例为单药组,联合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与双嘧达莫治疗的42例为联合组,比对观察两组临床有效性。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5.2%,相较于单药组的78.9%明显较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比对则未见突出差异,(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的治疗,在常规单独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同时,给予双嘧达莫可使临床效果提升,且不会致使药物不良反应增加。

  • 标签: 脑血栓 阿司匹林肠溶片 双嘧达莫
  • 简介:我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多年,曾经手术修复二尖瓣,病情控制较好。但在最近因感冒后出现头晕、胸闷、心悸和心前区不适,去医院检查发现合并房颤,医生开了除颤、控制心率的药物和阿司匹林。我想了解服用阿司匹林的目的和益处.是否需要长期服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长期服用 房颤 二尖瓣狭窄 风湿性心脏病 心前区不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半微量合成阿司匹林实验的改进方式。方法此次实验主要是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作为主要的原料,同时结合维生素C的催化作用,利用35%的乙醇水溶液作为重结晶溶剂合成阿司匹林。结果此次实验证实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作为原料,维生素C作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通过分析结果发现当水杨酸的用量是4.0克的时候,乙酸酐的用量为7毫升,维生素C的用量是1片,在70~85摄氏度反应到20min的时候,经过纯化处理可以得到2.16克的阿司匹林精品,收率能够达到83.08%,相较于相同条件下以浓硫酸作为主要催化剂的实验,经过饱和后的碳酸氢钠溶液作重结晶溶剂,收率明显提升。结论半微量合成阿司匹林实验重点以维生素C为催化剂,35%的乙醇水溶液作为重结晶溶剂,收率明显提升。

  • 标签: 半微量合成 阿司匹林 改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