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7 个结果
  • 简介:医学报告引起的风波1988年3月2日上午10时,40位人士鱼贯走进医学博士、哲学博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弗兰克·扬在14层的办公室隔壁的会议室。这间房间没有电影里那种镶护壁板大书房的慑人气派,椭圆形会议桌是塑胶面的,室内插着星条旗和几面别的旗帜,有两块放幻灯片的屏幕,一扇窗户俯瞰华盛顿市西北区的大公墓帕克劳恩墓园。房间里挤得满满的,空气热得令人发闷,对许多与会者说来还有点令人发怵。他们将要上一堂关于大商家和大政府

  • 标签: 阿司匹林 心力衰竭 电视广告 办公室 制造商 斯特林
  • 简介:阿司匹林(Aspirin,AS)于1897年合成,1899年德莱塞推介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迄今己逾百年,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它除镇痛、解热、消炎外,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也十分重要。临床现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常规剂量甚至加大剂量的AS不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生成和血小板聚集,对AS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呈现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c,AR)现象,即应用AS治疗的患者,仍不能免受血栓性疾病的损害,且其死亡危险高于AS敏感者。1AR的定义至今对AR尚无统一的定义。1966年Quick在AS耐受性试验中发现,口服AS后,可使出血时间(BleedingTime,BT)延长,但也发现部分人BT并不延长,当时

  • 标签: 阿司匹林抵抗
  • 简介:人类使用柳树等植物的皮、叶提取物治疗风湿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1860年,德国的Kolbe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水杨酸并用于解热、抗风湿。随后发展成为一类重要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NSAID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现在主要用于防治

  • 标签: 阿司匹林 非甾体抗炎药 心绞痛 心肌梗死 副作用
  • 简介:<正>阿司匹林是世界上应用最广、销量最大的药品。它的发明者是谁呢?长期以来,几乎所有史书上都说是德国人费利克斯·霍夫曼,实际上,它的真正发明者是一个名叫阿瑟·艾肯格伦的犹太人。今年9月6日,苏格兰化学家和历史学家沃尔特·斯纳德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年会上,第一次详细讲述了其中的奥秘。

  • 标签: 化学学会 德国人 艾肯 霍夫曼 阿瑟 沃尔特
  • 简介:目的评价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新用途。方法通过临床药理研究和临床使用相关资料探讨阿司匹林其他方面的应用。结果发现阿司匹林还具有防治肿瘤及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新用途。结论经相关资料表明,阿司匹林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 标签: 阿司匹林 药理研究 心血管疾病 抗炎药物 偏头痛 胆道蛔虫
  • 简介:患者,男,26岁,既往体健,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鼻炎、哮喘病史.2004年3月14日,作为健康受试者参加临床药物试验,体检正常,早晨8时服用阿司匹林片剂,81mg/片,共4片,服药2小时后出现胸闷,肺部未闻及干、湿口罗音,予以观察,夜间入睡后约0:04时自觉胸闷加重,不能平卧.

  • 标签: 阿司匹林 哮喘 药物副作用 支气管痉挛体征
  • 简介:动脉血栓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严重地危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目前,大多采用抗血小板药对该类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有报道显示,阿司匹林能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病死率下降15%~44%。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室监测手段,抗血小板药未能在一些患者,尤其是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寻找最佳的阿司匹林抵抗实验诊断方法,对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至关重要。本文将对阿司匹林抵抗及其实验监测作一综述。

  • 标签: 阿司匹林抵抗 实验监测 动脉血栓
  • 简介:阿司匹林自1893年合成以来,临床应用已有110年以上。除了保持原来作为解热镇痛药应用于感冒发热,肌肉酸痛、关节痛、痛经、抗炎抗风湿以外,近年来发现了些新作用、新用途,而且出现了一些便于服用的新剂型,如肠溶片、泡腾片等。

  • 标签: 用药剂量 阿司匹林 血栓形成 冠心病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确立复方阿司匹林酊的质控标准,总结临床使用经验。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将复方阿司匹林酊在碱性溶液中水解后,于297nm处测定吸收率,计算总水杨酸钠含量,水杨酸钠在10-4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结果:与理论值相近,测定值稳定。结论:方法简便,稳定,准确。

  • 标签: 复方阿司匹林酊 水杨酸钠 含量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简介:目的:建立HPLC测定阿司匹林肠溶片含量的方法。方法:乙醇为溶剂,ODS色谱柱,甲醇:0.1%二乙胺:冰醋酸(40:60:4)为流动相,在275nm波长处测定。结果:在0.1~1.0mg·ml^-1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8(n=6)。平均回收率为:99.7%,RSD=0.57%(n=6)。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 标签: HPLC法 阿司匹林肠溶片 含量测定 样品处理 色谱条件
  • 简介:这可能是血小板中存在较高浓度COX-2的患者发生AR的一个机制,  AR可能与血小板激活的替代途径、阿司匹林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不敏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剂量过低等因素相关,认为在具有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性

  • 标签: 产生机制 抵抗产生 机制防治
  • 简介:采用转篮法进行体外溶出实验,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溶出液中药物浓度.测定了含不同浓度的单甘酯(0.255%,0.676%,0.967%)和吐温BSO(0.251%,0.683%,0.969%)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溶出情况.结果表明单甘酯和吐温-80能有效地改善肠溶片的崩解,并影响阿司匹林的溶出度.0.255%的单甘酯和0.251%的吐温-80对整个溶出过程有加速作用.

  • 标签: 溶出度 阿司匹林 单甘酯 吐温-80
  • 简介:日本一项调查发现,醒酒慢的男性与醒酒快的男性相比,前者患脑血栓的危险性高两倍多。

  • 标签: 醒酒 脑血栓 相关性 发病风险
  • 简介: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近目宣布,吸血蝙蝠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糖蛋白,可以抑制血栓形成,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新一代脑血栓辅助治疗产品。该研究专家阿列亨德罗·阿拉贡·卡诺在接受采访时说,吸血蝙蝠用犬齿刺破皮肤,然后在创口处注入唾液。由于唾液中含有能够抑制血柱形成的抗凝血糖蛋白,因此即便创口不是很深,

  • 标签: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 吸血蝙蝠 唾液 抗凝血糖蛋白 抗血栓